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点击图片,马上报名
支气管炎系指支气管发生炎症,小儿最常见且较严重的是毛细支气管炎,好发于冬季,可引起局部流行。毛细支气管炎的病变主要发生在肺部的细小支气管,也就是毛细支气管,所以病名为“毛细支气管炎”,通常是由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等病毒性感染引起的并发症,也可能由细菌感染所致,是小儿常见的一种急性下呼吸道感染。
2014 年美国儿科学会的毛细支气管炎诊疗指南中提到,不建议对孩子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是因为使用沙丁胺醇仅能带来短暂的好处,但是在疾病的结局、再次就诊率、住院率、住院时间(LOS)上没有差别,还有药物不良反应、花费高等问题,就不建议毛细支气管炎的孩子使用沙丁胺醇雾化。
这里面有个“一刀切”的问题,我们认为所有毛细支气管炎的病理变化都是一样的,即炎症、渗液等导致毛细支气管堵塞,继而出现喘息等症状,使用支气管扩张剂主要扩张的是支气管,缓解的是痉挛,所以效果不大。
但是,不同的病原体感染、不同年龄、孩子之前是否有其他疾病(过敏、湿疹等),甚至疾病临床表现不同,都可能导致或者提示毛细支气管炎的病理不一样。也就是说,认为患有「病毒性毛细支气管炎」的婴儿组是同质的是不正确的。
早在半个世纪前,Reynolds 和 Cook 就指出,关于毛细支气管炎管理的混乱是由于可能有两组患者:① 完全由感染、细支气管壁增厚和细支气管内分泌物引起的阻塞性疾病患者;② 有哮喘倾向的患者,由于炎症和支气管痉挛而发生梗阻。
对于第 2 组孩子,显然使用支气管扩张剂是有效果的。
但是临床上,区分这两组孩子比较难。另外,研究也发现,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可以归为 4 种。
A. 有喘息和湿疹病史,就诊时喘息,鼻病毒感染;
B. 就诊时喘息,大多数没有喘息或湿疹病史;
C. 病情最严重的组,住院时间较长,中度至重度三凹征;
D. 病情最轻,包括住院时间较短的非喘息儿童。
以上值得注意的是,B 型婴儿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的可能性最大,A 型婴儿嗜酸性粒细胞计数较高,复发性喘息的风险显著增加。这些患儿,应该有不同的发病机制,然后对支气管扩张剂的敏感性也是不同的,A 类的小朋友更符合哮喘倾向的患儿,反应应该是最好的。
那为什么呢?要看机制了,β2- 肾上腺素能受体(β2-AR)激动剂可防止支气管气道平滑肌(ASM)收缩,增加环状核苷酸(AMP)的产生,AMP是 ASM 细胞松弛的主要介质。
A 类的这些小朋友,其炎症过程和 Th2 细胞反应相关(哮喘时也是这一通路),Th2 细胞相关因子(比如 IL-4/13)可以直接诱发支气管平滑肌痉挛收缩,产生类似哮喘的表现,这时用支气管扩张剂是有效的。
一项人类婴儿的研究表明,早期鼻病毒感染与 Th2/2 型气道反应有关,并且重症的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感染婴儿的呼吸道分泌物中表现出 Th2 分化。
上面这句话也提示了,对于鼻病毒感染导致的毛细支气管炎,其病理更和哮喘型相关,也就是上面的 A 类患儿;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感染炎性渗出等相关。
在临床表现上,如果毛细支气管炎发生在冬春这个高峰的季节,通常是感染类型的,如果不在这些季节出现,可能和哮喘倾向型相关,研究也发现,这些孩子出现 Th2分化,细胞因子也是 IL-4 更高。
另外,与非高峰期患儿相比,高峰期住院的患儿家族中哮喘家族史少、孕期妈妈抽烟多、母乳喂养多,并且症状较重。
年龄也是影响因素,一项研究发现,对毛细支气管炎患儿使用沙丁胺醇雾化,在雾化前后测量呼气阻力和胸腔气体容积,发现 18 月龄以下患儿没有出现呼气阻力下降,而大于 20 月龄的患儿,大部分其阻力下降超过 20%。这提示,大孩子对支气管扩张剂反应良好。
还有研究发现,湿疹孩子,对支气管扩张剂反应良好。临床表现中,出现明显喘息和吸气时肋骨下凹陷的孩子,更符合哮喘倾向型。
总结上面的内容,就是以下4种情况孩子可以试着使用沙丁胺醇有。
患有鼻病毒-细支气管炎的较大婴儿(>6 个月);
病毒性细支气管炎发生在非高峰月份或非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主要月份(11 月 ~2 月);
病毒性细支气管炎主要表现为喘息/吸气时肋骨下凹陷者;
患有病毒性细支气管炎和湿疹或一级亲属有哮喘家族史的婴儿。
来源 儿科医生孔令凯 作者孔令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