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和政协第十三次全国一次会议即将召开,关于健康中国建设,医疗卫生领域的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将带来哪些议案、提案?2月27日,国家卫生计生委特邀请王辰、顾晋、董小平、吴浩等多位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做客例行新闻发布会,讲讲他们今年将重点关注的话题。
坚持科技创新,积极推动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辰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将卫生与健康放在了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中国医学科学院建院6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要求“努力把中国医学科学院建设成为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基地”,为院校发展指明方向。围绕我国医学科技创新体系核心基地和世界一流医学院校建设的目标,院校积极投身“健康中国”建设,在科技创新和健康教育、健康促进方面做了如下一些工作。
院校采取多种措施,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发挥国家队骨干引领作用。
一是不断强化国家队在科技创新中的骨干引领作用。实施创新行动计划、协和教育提升计划以及高端人才引进和支持计划等,进一步强化院校作为卫生健康领域国家队的历史责任,优化学科布局和资源配置,强化人才队伍建设,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不断增强。“十二五”期间,各类科研经费总额达到42亿元,比“十一五”期间实现翻番。“十三五”开局良好,在科技重大专项以及重点研发专项的组织实施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启动实施医学创新工程,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在财政部和国家卫生计生委支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与健康科技创新工程启动实施并被列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围绕建设世界一流医学院所目标,服务国家重大需求,推动科技体制改革,强化源头创新供给。
三是加速推进协同创新网络建设。积极开展国家实验室战略研究,在全国范围内启动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体系建设,加强对委重点科研基地的支持并发挥对全国辐射带动作用;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哈佛大学等世界著名学术机构建立了稳定合作关系,与牛津大学合作成立了研究所,并积极推进院地合作;积极支持和承担“一带一路”相关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与沿线国家科技合作,构建层次合理、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多层次协同创新网络。
四是支撑发展作用显著增强。有效地推动了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防治,在部分领域打破国外专利药物垄断,突破一批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和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控关键核心技术。发表论文数量和质量、科技奖励数量、药物疫苗等研发成果、获得专利授权数量等均居于国内本领域领先行列,并在国际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2017年,有10个学科进入ESI引文前1%。在教育部2017年学科评估中取得A+学科数量居于医学院校前列。
追求更健康的生活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期望。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作为国家队,有大量优质科技和医疗资源,我们也在普及健康知识和促进大众健康方面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在健康科普方面充分运用自身专家和技术优势,推动多层次、多平台、多渠道、多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一是健康公益活动持续开展。多年来大量开展义诊和健康教育活动,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社区、企业、军队、学校等开展健康讲座、疾病筛查、答疑解惑,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受到群众的欢迎和好评。中国医学科学院下属有6家医院,包括北京协和医院、阜外医院、肿瘤医院、整形外科医院、天津的血液病医院、南京的皮肤病医院,这些医院都在健康促进、健康科普当中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有18个研究所,这18个研究所体现中国在医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在做好科学研究的同时,积极推动科普工作,对于提高全民健康素质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导引健康科普方面也承担着重要的责任。
二是健康教育形式不断创新。通过新媒体推送科学专业、深入浅出的健康科普文章、自主创作的系列科普漫画等。2017年各医院通过官方微信推送健康科普信息1178条,累积阅读量510万。2017年北京协和医院制作61期医学科普短视频,合计点击量3.3亿。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和健康深度融合,如阜外医院面向大众推出心脏养护训练健身操,肿瘤医院举办“北京希望马拉松”近二十年来累计参加人数达26万人。
三是健康科普能力不断增强。积极鼓励更多中青年专家投身健康科普事业,举办健康科普能力培训和比赛,强化科普意识、培养科普技巧。积极推动基层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如撰写疾病防治类指南和手册,深入各地开展现场指导,为健康公益项目提供技术支持等。
我们深刻认识到“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将在科技创新、健康促进、健康科普等方面继续努力做出应有的贡献。
以“三下沉”模式落实分级诊疗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院长顾晋
顾晋认为,通过紧密型医联体可以将分级诊疗落到实处。从首钢医院的经验来看,首先,要做好“三下沉”:第一,专家要下沉。顾晋指出,目前分级就诊最大的问题是,社区老百姓希望看到专家。首钢医院的模式可以将医院的呼吸、心血管和内分泌、肿瘤等专家下沉到社区。第二,学科要下沉。由于社区是医院直管,所以首钢医院根据居民的需要,将一些诊治常见病的如口腔科、中医科、按摩、康复等学科下沉到社区。第三,管理要下沉。
顾晋表示,我们的“三下沉”让社区能够看到专家,让病人能够看到想看到的专家,这样病人流向社区的积极性比较高。
其次,做好紧密型的医联体,医保政策要有一个杠杆的诱导作用。在顾晋看来,紧密型医联体的标志之一是,信息有联系,社区医院和三级医院要有信息化的联系,如果没有信息化的联系就是一个松散型的。首钢医院的模式就是把信息联系起来,把社区和三级医院的信息联系起来;希望将来医保能够在社区引导病人的时候有一个倾斜,比如社区看病,报销比如说80%,在三级医院看一个感冒可能就报30%,如果这么大的差距的话,这个政策会引导病人往社区去。
此外,要建立合理的人才机制。让社区的医生有上级医院、三级医院的编制和身份,以此来保证社区医生的稳定和高质量的服务。
家庭医生团队签约为百姓提供连续健康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市丰台区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吴浩
方庄小区1992年开始建设,目前我们辖区人口有9万多人,它是一个老年化的社区,我们在如何建设具备老龄化社区的工作中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做了如下工作。
第一,建立了连续的固定签约服务模式,构建了和谐医患关系。方庄社区中心创新性的使用了信息技术电子化签约,通过定向的分诊、预约就诊,使医患之间形成连续固定的服务关系。全科医学的核心理念就是在于它的连续性,拥有了连续性才可能从整体去看,去帮助协调、管理和照顾。我们通过这种模式固定了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建立了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医护绑定的管理团队,全科医生的服务实际上是以团队服务为标志的服务模式,它要有一个分工,我们在这里每个团队有一名医生和一名护士组成,负责为800到1000名签约的慢病患者实施连续的健康的管理服务。医生作为一个分工,负责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治,还有个性化的指导。护士协助医生做好随访、评估和健康教育,这样医护有分工、也协调,人力资源很好的进行配合和使用。
我们2017年门诊量达到42万人次,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共有才有151个人,而42万人次不包括公共卫生预防接种等等门诊量,人均门诊量是超过我们三甲医院平均水平。实行了家庭医生签约居民70%首诊在社区,构建了和谐的医患关系,这42万人没有病人去投诉我们的医生,这就是我们最大的体会。
同时大家如果去方庄可以看到,秩序井然,方庄每天要流动1000多人次门诊量,大部分病人会按照自己的时间段找自己的家庭医生,很快的看完、很快的走。这样患者能够得到固定的全科医生精细化的健康管理,真正拥有了自己的健康顾问。另一方面因为连续性的管理,便于医生全面掌握患者的健康信息,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有机结合,从而落实好守门人的职责。对社会来讲有效的健康管理可以使患者少生病,也可以避免大的医疗机构的医疗资源的浪费,同时也减少了社会的负担,也节省了医保的费用。
第二,方庄充分利用智能化诊断技术,促进合理诊断和合理检查,用药指导和健康指导,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将临床诊疗路径嵌入到医生工作站系统中,根据症状的描述对疑难常见的问题提供疾病的诊断、检查,合理用药的提醒和建议。针对疑似危重病人采用红旗警示的方式,提示医生重点的问诊和查体,极大地避免了误诊和漏诊。系统同时提供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内容,便于医生在诊疗的同时向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这样对患者来讲可以获得更加准确的诊疗治疗,还得到健康指导,提升了我们居民对社区医生的信任度,同时我们社区医生也避免了漏诊和误诊,还能在诊疗过程当中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同时我们也是将慢病管理国家指南做成知识库,我们叫做智能化慢病管理平台,通过智能化的系统,自动的分析和监测评估和实时数据分析,形成个性化指导报告,针对不同的健康问题发出预警信号,从而实现对慢病病人提供个性化的健康指导。在目前我们中心管的高血压病人是12216人,规范管理率达到86%,在规范管理率的病人中,血压控制率已经超过90%。糖尿病的病人是管了7152个人,血糖的控制率达到67%多。我们控制水平应该来说达到国际发达国家先进水平,实现了慢性病的早发现、早预警、早干预。
第三,针对行动困难的重点人群,我们协同相关部门、社会机构开展居家医疗的照护服务。吴浩强调,家庭医生不是上门服务的。我们在这里有一个巨大的突破政策,我们由全科医生、社区护士、居委会工作人员以及志愿者、社工、家庭保健员共同组成服务团队,丰台区政府为了开展这项服务每年提供800万购买上门服务。相当于每上门一次服务我们的政府给全科医生补贴100元绩效工资的概念。二是上门服务不是说对所有人都提供上门服务,而是针对签约的高龄人群,比如说75岁以上或失能等特殊的有困难的人群,这样确保上门服务的需求能够得到人力范围之内能够满足,这种上门服务使特殊的困难人群得到了及时的医疗照护服务,提升了健康的生命质量,充分体现了政府托底保障困难人员。去年上门服务的患者是1393人次,这些老百姓的获得感非常强。
我国传染病防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公共卫生援外工作规模初显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球公共卫生中心主任董小平
董小平从传染病防控与国家公共卫生援外两个方面,介绍其如何立足岗位建设健康中国。
董小平认为,近年来,我国传染病防控综合实力明显提升,成效显著。随着我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费用的不断增加,传染病防治科技重大专项等一系列重大措施的长期实施,艾滋病、结核、乙肝等传染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被控制在比较理想的范围内,近几年种新发和输入传染病不断出现,但是从来没有引起太大的问题,因为得到了及时和有效的控制。董小平表示,传染病控制或者公共卫生预防医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就是平安无事。
我国公共卫生援外工作规模初显。董小平强调,目前,我国能够整建制组队进行援外。“十九大”以来,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进“一带一路”和“健康中国”建设的高度出发,在部委级成立了援外部际协调卫生分委会,制定了一系列援外工作方案。
(《中国医学论坛报》综合报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