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一、咳嗽分类
按病程划分 | 按性质划分 |
急性咳嗽(<3周) | 干咳 |
亚急性咳嗽(3~8周) | 湿咳 (每天痰量>10 ml) |
慢性咳嗽(>8周) |
二、常见病因
按病程划分
01
急性咳嗽
普通感冒、急性气管-支气管炎
02
亚急性咳嗽
感染后咳嗽(PIC)、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上气道咳喘综合征(UACS)
03
慢性咳嗽
咳嗽变异性哮喘(CVA)、嗜酸粒细胞性支气管炎(EB)、上气道咳喘综合征(UACS)、变应性咳喘(AC)、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
按性质划分
01
干咳
主要见于非感染性咳嗽
02
湿咳
以感染性咳嗽多见,特别是痰量较多、咳脓性痰者,应首先考虑呼吸道感染性疾病
03
不明原因慢性咳嗽
或特发性咳嗽
此类患者以慢性刺激性干咳为主要表现,对外界刺激较敏感,普遍存在咳嗽高敏感性,近年来亦称之为“咳嗽高敏综合征”
咳嗽发生的时相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夜间咳嗽为主的患者应首先考虑咳嗽变异性哮喘(CVA)的诊断
❖有过敏性疾病史和家族史者应注意排除过敏性鼻炎和支气管哮喘(哮喘)相关的咳嗽伴随鼻塞、流涕、喷嚏、鼻后滴流感、咽后黏液附着感等,应首先考虑上气道咳喘综合征(UACS)的可能
❖伴随反酸、嗳气、胸骨后烧灼感等症状或者餐后咳嗽加重应考虑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ERC)的诊断
❖痰中带血或咳血者应考虑结核、支气管扩张和肺癌的可能
三、能用“抗过敏药”的咳嗽有哪些?
普通感冒
感染后咳嗽(PIC)
变应性咳喘(AC)
上气道咳喘综合征(UACS)
“抗过敏药”用于治疗咳嗽的机理?
抗组胺药,又是老百姓俗称的“抗过敏药”,通过阻断组胺受体抑制小血管扩张,降低血管通透性,发挥抗过敏、抗炎作用,并有助于消除或减轻普通感冒患者的打喷嚏和流涕等症状。
该类药根据结构和功能特点不同可分为第1代、第2代、第3代(又称第2代新型抗组胺药)。
注:抗过敏药物,包括抗组胺药、白三烯受体拮抗剂、糖皮质激素等。老百姓俗称的“抗过敏药”多指“抗组胺药”,因此,本文提到的“抗过敏药”特指“抗组胺药”。
抗组胺药的发展史
抗组胺药的区别
第1代
有抗过敏、抗胆碱作用,其抗胆碱作用有助于减少鼻咽分泌物、减轻咳嗽症状;受体选择性较差,易透过血脑屏障,可产生中枢抑制如镇静、嗜睡等,高空作业者、驾驶员、机械操作人员禁用或慎用。
第2代
受体选择性和特异性强,具有非嗜睡、非镇静的优点,但因其无抗胆碱的作用,故不能镇咳,但有抗组胺作用。
第3代
是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的衍生物或代谢产物,有抗过敏、抗炎作用,无抗胆碱作用,不能镇咳,不推荐用于感冒咳嗽,但有抗组胺作用。
治疗咳嗽用到的“抗过敏药”
普通感冒-推荐第一代抗过敏药
感染后咳嗽(PIC)-推荐第一、二、三代抗过敏药
变应性咳喘(AC)-推荐第一、二、三代抗过敏药
上气道咳喘综合征(UACS)-根据病因选择
特别提醒:咳嗽的治疗需根据具体病因给予具体的治疗方案,此处并不是指这四种病因只需要用“抗过敏药”。
UACS病因治疗
非变应性鼻炎以及普通感冒
推荐首选口服第一代抗组胺药(如氯苯那敏等)和减充血剂(如盐酸伪麻黄碱等)治疗
变应性鼻炎
推荐首选鼻腔吸入鼻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丙酸氟替卡松和布地奈德鼻喷剂等)和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治疗
非慢性鼻窦炎
治疗急性细菌性鼻窦炎主要依靠抗生素;如果不伴有细菌感染,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常见抗组胺药用法用量
马来酸氯苯那敏
成人:口服,4mg/次,3次/天
儿童:口服,每天0.3mg/kg,分4次服用。
特殊人群用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慎用,老年患者应在医师及药师指导下使用
氯雷他定
成人:口服, 10mg/次,1次/天
儿童:1)2-12岁:体重≤30kg, 5mg/次,1次/天,体重>30kg, 10mg/次,1次/天;2)12岁以上:10mg/次,1次/天;
特殊人群用药:孕妇及哺乳期妇女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西替利嗪
成人:10mg/次,1次/天,用药期间若对不良反应比较敏感,可改为5mg/次,早晚各1次
儿童:1)2-6岁:2.5mg/次,早晚各1次,或5mg/次,1次/天 2)6岁以上:5mg/次,早晚各1次,或10mg/次,1次/天
特殊人群用药:肾功能不全者需要减量,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口服“抗过敏药”儿童肝肾功能不全用法用量调整表
来源:CWPC咳喘药学服务 作者陈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