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生的读书杂记”专栏,每周一期,并由郎景和院士朗读节选。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 郎景和
喜欢逛书店,也是我年少时就养成的习惯。
而今,当我逛书店时,看见那些在书店楼梯上、角落里席地而坐(有的书店备有凳子或塑料坐垫)专心读书的孩子,油然生出许多亲近和怜爱之情。
医学专业书店是定期要去的,看看有什么新著,对作者及内容都甚为关注,有意义的书一般都要买下,作为资料收集。去东单的3家医学书店,十分方便,营业员都很相熟了,还有一个附带任务是接受她们的咨询,提供送上门的免费专家门诊。
最喜欢去的还是隆福寺的三联书店,浓厚的文化蕴味和强烈的书卷气息是吸引、是召唤。而有的书店虽然市面很大,藏书也不少,但什么都卖,仿佛是百货商场,削减了我前往的兴趣。
在书店里,面对科学、文化、历史、哲学、人物、艺术……各类书籍,仿佛是面对巍峨雄伟的高山,汹涌澎湃的大海,辽阔无垠的田野,湍急奔腾的河流,苍茫寂寥的草原,浓郁迷惑的森林……
各种感觉、联想、心绪,让你驻足、流连、寻觅,甚至没有了时空的概念,不知不觉两三个小时就过去了。
图 郞景和教授摆满书籍的办公室
我通常找一个没有门诊和手术的下午,不好意思叫医院的车,好在我有老年乘车证搭乘公交车,也很方便。书店楼上开了家咖啡屋,已经一年多了,想必会让人惬意,曾想请几个学生一道来看书、买书、喝咖啡,却始终没有时间享受。听说新近又增设了24小时开放服务,也很诱人,尚未光顾领略。
我还非常喜欢逛旧书店,如果说逛一般的书店主要是寻觅新书,那么到旧书店则是挖矿淘宝。逛旧书店更需要有耐心、下功夫,当然“嗅觉”要灵敏,眼光要犀利。其实,也用不着带着什么目的,随缘循机而已,我就曾在琉璃厂得到一部线装孤本的《精忠说岳》。
外国的旧书店十分丰富多彩,特别是有很多名家的美术、油画书籍,印刷精致,虽然破旧,却在国内几乎无处可寻。30多年前,我赶上加拿大渥太华大学图书馆处理旧书,发现一部《外科医学史》,扉页竟然是中国关公刮骨疗毒的图像,红脸美髯、庄严神圣,可惜当时囊中羞涩,终生遗憾。前几个月,我的一位学生意外地从网上购得一本,令人欣喜若狂!
外国旧小说在处理时是1美金1本,我收集了涉及医学的小说近百本,当然没时间去读,但依然视为宝贝。我还意外得到《加州铃铛的历史》《铃的赞颂》等,这类书几乎在绝大多书店里,甚至从索引查寻都是没有的,这对于铃铛收藏者的我来说,其价值不言而喻。在美国,有的书印数很少,需要预订印刷出书,能得上一本就是如此心满意足。
每次从书店走出来的感觉都是很奇特的:头总是低垂的,脑子不知是被充满了,抑或是被洗空了,一片空白;脚步总是沉重的,是对知识的爱的吸力,抑或是心灵新载装的重负。似乎有很多很多要去思索、要去消化……
拎着二十几本书去赶108路公交车,车上人倒不多,但座位不会有空的,也别想有人给你让座。虽然有点顾影自怜,却习以为常,不足介意。只是不忍把书放在地上,司机师傅却主动打招呼,说可以把书放在他驾驶窗边的台子上,减轻了不少负担,下车时还告诉我:“老先生从前门下吧。”(尽管广播说,下车的旅客请走后门。)下车后的一路便感觉增添了不少力量,充满感激。
本文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一个医生的读书杂记”专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