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现在的生活节奏”快快快“,但认识且直面疾病的速度却是“慢慢慢”。在防治心血管疾病的路上,心血管健康的道路上,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误区,这些误区可能会让我们的“想当然”变成不可挽回的结果。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些误区的面纱,以科学的态度,守护我们的“心”健康。
误区1:
“我还年轻”
——年轻人和心血管疾病“无缘”
心血管疾病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中青年需有一定的“危机意识”。近年来,中青年猝死的新闻屡上热搜,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如高盐高脂饮食、缺乏运动、长期熬夜、精神压力大等,心血管疾病正逐渐年轻化。国家心脑血管病联盟发布的《中国中青年心脑血管健康白皮书》中指出,20岁至29岁患病/高风险人群患病率占比已达15.3%,心脑血管疾病年轻化趋势明显。
误区二:
“我没有任何不舒服的地方”
——只要没有症状,心血管就健康
以房颤为例,房颤的症状虽然早期很轻,但是危害很大,严重的可能导致脑卒中(中风)、心衰甚至死亡。许多患者开始心存侥幸,等并发症发生时,已为时已晚。房颤时心房丧失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血栓脱落后可随着血液至全身各处,导致脑卒中、肢体动脉栓塞等。研究表明,房颤患者的死亡风险是无房颤患者的1.5~1.9倍;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房颤患者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以及体循环栓塞的发生率是无房颤人群的3~5倍。所有房颤患者,无论症状轻重,都应及早治疗。
误区三:
“我吃药够了”
——吃药就可以控制了,不需要改善生活方式
药物治疗在二级预防中有重要作用,但改善生活方式是一级预防的最佳选择。药物治疗只是外界干预手段,《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指出,对早期轻度高血压患者来说,首先需在3~6个月内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酒、少盐糖、多锻炼等。单纯依赖药物不利于血压的稳定和靶器官的保护,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应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坚持适度锻炼,均衡膳食和保障良好睡眠,这些都有助于血压的稳定。此外,生活方式干预也被作为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最核心的策略,药物只是生活方式改变不能够达标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
误区四:
“我加大运动量,心血管疾病追不上我”
——运动越剧烈,对心血管越好
并不是一到休息时间或者放假就去拉满强度运动一番,就是对心血管健康有益。殊不知,这样做的危害更大。长期处于紧张的生活节奏中,一旦激烈运动会超出身体承受能力,发生意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其实,运动后有点喘、微微流汗、讲话不累,这样的运动强度才是适当的。研究表明,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游泳等,能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过度剧烈运动反而可能增加心脏负担,诱发心律失常或心肌梗死。因此,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并遵循“适量、持续、规律”的原则至关重要。
误区五:
“我化验单上没有上升箭头了”
——血脂指标正常了,不吃药了
有些患者看到指标正常就觉得万事大吉了,然而并不是仅凭化验单上的指标来判断的。通过服用降脂药物,血脂可以长期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一旦停药,血脂会很快再次异常,改变饮食习惯只是血脂管理中的一环。即使血脂正常,也应在医生指导下,继续以适当剂量的维持,使血脂达到一个相对较稳定的状态,这样才会对血管有好的保护的作用。对于已是心血管疾病患者,更应严格地做好血管管理,避免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
勿入心血管防治误区,了解如何科学预防及面对心血管疾病,守护我们心脏健康!
Doctor Y
一个阳光勤勉的医学公益科普专家
本文转自Doctor Y 谈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