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刘又宁教授:奥密克戎的威胁迫在眉睫

2021-11-29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呼吸原创

近期,一种被诸多专家称为“迄今为止最凶猛”新冠病毒的变种,在博茨瓦纳和南非等非洲国家蔓延扩散,令全球再度人心惶惶。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于当地时间11月26日召开紧急会议,讨论这一新变种病毒“B.1.1.529”。英国、德国、意大利、俄罗斯、澳大利亚27日和28日陆续报告感染新冠变异病毒奥密克戎毒株的确诊病例。为防范该变异病毒传播,多国紧急取消航班、限制旅客入境、升级防控措施。《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解放军总医院刘又宁教授对该新毒株进行解读。



刘又宁教授_副本.jpg

解放军总医院

刘又宁教授






图片

新病毒的来历

图片



11月2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将称为B.1.1.529或“Nu”的新型冠状病毒变异株正式命名为奥密克戎(Omicron,Ο),数月以来WHO首次将其列为一种新的“需要关注”的变异毒株,要求各国加强监测和测序工作,并强调奥密克戎有高风险流行的可能。


奥密克戎病毒最早可能发现于南非或博茨瓦纳。据推测,可能因新型冠状病毒在免疫低下患者(例如艾滋病患者)身上发生了慢性感染,病毒能够长期存活,使其得到了进一步发生广泛突变的机会。


在这之前,国外多地都曾有关于“Nu”和B.1.1.529病毒的散在报道,但直至11月24日,南非才正式向WHO报告,WHO次日就采取了行动。


奥密克戎比德尔塔病毒变异程度更大,拥有更多的突变点,德尔塔的突变点约15个,而奥密克戎多达32~50个,并且有30个突变点集中在致病性与抗原性密切相关的刺突蛋白上。因此,专家们普遍担心其比德尔塔有更强的传播能力,特别是可能对疫苗会产生更高的“抗药性”。



图片

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后果

图片



作为一名临床医生,笔者认为这一新病毒可能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主要分以下5方面,结合文献报道与笔者的理解,特归纳如下。


1

传播能力是否比德尔塔病毒进一步增强?



从基因突变部位与初步临床观察结果看,回答基本是肯定的。奥密克戎在南非已测序病毒中占到75%,个别省份可能超过90%,其传播能力估计起码不弱于德尔塔病毒,该病毒迟早要传入我国,但预计近期我国局部散发疫情仍将以德尔塔毒株为主。


2

新病毒的免疫逃逸能力怎样?会不会发生再感染?现有疫苗会不会基本失效?



这一问题笔者最为担心,也是最有可能发生的问题。南非已经发现数例二次感染病例,以色列4名从国外归来者都是完成了疫苗全程接种后又感染了奥密克戎。不可否认的是德尔塔病毒已使现有疫苗保护力明显下降,而刺突蛋白突变点更多的奥密克戎很可能免疫逃逸能力更强,即使这样笔者认为现有疫苗的保护作用也不会彻底消失。现有疫苗对奥密克戎病毒感染的保护作用到底如何,最快可能在两周内就会有实验室结果公布。


3

新病毒是否导致更多的重症?



从南非的临床结果看,感染奥密克戎毒株者疲劳、肌肉酸痛等症状会更明显,与德尔塔毒株相比,重症患者并未增多,甚至可能会偏少。


4

是否会影响到现有核酸检测手段的检出率?



奥密克戎毒株的基因组分析显示,其突变位点(S蛋白基因的高变异区)不影响我国主流核酸检测试剂(中国疾控中心病毒病所向全球公布的ORF1ab基因和N基因)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但南非多个实验室的数据提示,对于检测靶标为S基因的核酸检测试剂可能无法有效检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S基因。


5

是否会影响到已上市或即将上市抗冠状病毒药的疗效?



从作用机制来看,小分子化学药(例如Paxlovid与Molnupiravir)可能不会受到影响,而中和抗体类药物还有待进一步验证。




图片

对疫情结局和防疫策略的影响

图片



从宏观上看,新冠疫情可能会有以下三种不同结局:一是季节化,类似于流感,长期普遍存在;二是局限化,只在相对较广的局部地区流行;三是彻底消失。


笔者认为新冠彻底消失的可能性不是绝对不存在,只是很可能是病毒自己选择自然离去,而不大可能是人类建立的免疫屏障使其走向绝路。十几年前同样是冠状病毒的SARS与MERS在没有疫苗可用的前提下,分别流行了半年与近两年后就选择了主动离去。


病毒变异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之一,人类无法左右,不同的变异病毒也在激烈地竞争,争先更快更多地感染宿主,在这种竞争中,如果真的像之前日本报道那样,发生Nsp14酶变异的病毒占了优势(该结果尚需重复及进一步验证),病毒就可能走向自我消亡。


至于群体免疫的完全建立,笔者认为因奥密克戎的出现无疑会更加遥远,更加渺茫。 


笔者一直认为,在德尔塔病毒出现以前,建立起人工免疫还是有可能的。自德尔塔病毒出现后,因现有疫苗的保护作用打了折扣,建立完整的人工免疫几乎就不可能了。新加坡已有83%人群完成了疫苗全程接种,一旦开放仍经不起德尔塔病毒的冲击,眼前事实就是完成两剂疫苗接种者同样会发生“突破性”感染,也同样会传染给他人。因此,在防护措施方面也要等同于没接种过疫苗者。


疫苗的预防作用在下降,但对重症与死亡的保护作用依旧存在。另一方面,注射第三剂“增强针”后抗体会进一步增加,因此“应打必打”的方针仍应继续贯彻。但国人不要期望打了两针甚至三针疫苗就可高枕无忧了,相反同样要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


无论何种新病毒出现,“拒敌于国门之外”还是会起作用的。以色列、日本已开始封闭边境,我们不一定模仿,因绝对封闭是不可能的。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行之有效的“动态清零”策略,只不过作为预防,应适当调整接种疫苗与隔离措施的侧重点。对于新病毒,不要让完成疫苗接种者产生麻痹心理。


《中国医学论坛报》原创,转载须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