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借力助力合力 谋求发展共赢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消化学科编委会启动会暨第一次全体会议胜利召开
在编委会启动会上,中国医学论坛报社郑桂香副总编首先致辞。郑桂香副总编向会议介绍了成立消化学科编委会的背景与初衷。《中国医学论坛报》从创刊以来,一直将消化作为重点学科进行维护,在办报初期就得到了消化前辈们的精心指导和大力支持。几十年来消化学科飞速发展,消化内镜日新月异,特别是新一代消化人迅速崛起,显示了中国消化内镜专家的高水平、硬实力。在报社成立40周年之际,我们发起成立消化学科编委会,邀请到了极具学术影响力和号召力的金震东教授担任主编,来自全国各地消化领域数十位顶级专家、学术带头人、学科主任担任副主编或编委。旨在通过强强联手,借力助力合力,实现发展共赢。希望通过与中国消化领域精英的合作,将我国消化界的高水平、硬实力,通过媒体赋能外化为医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发出中国消化好声音;同时在主编、副主编和各位编委的带领下,通过全媒体平台,开展项目活动,优化内容输出,提升我国消化医务工作者的规范化意识,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助力健康中国。郑桂香副总编最后表示,报社将继续发挥医学媒体国家队的使命,与各位专家同心协力,共谋发展,同献良策,唱响中国消化好声音。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郑桂香
致辞后,郑桂香女士代表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向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执行主任金震东教授颁发主编聘书。
随后,金震东主编向专家委员会的副主编、编委颁发聘书。
接下来,主编金震东教授就如何开展消化学科编委会工作做了讲话。
金震东 教授
金震东主编表示,我们接过的不仅仅是张聘书,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是国家卫生健康委主管的综合性媒体,在医疗界具有很大的影响力;今天受聘的人员大都是中华医学会各个学会的委员,还有一些青年才俊,在消化领域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所以,做好这份工作,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第一,要做好规划抓住纲。着眼消化内镜学科的发展方向,确立工作总纲,进行分工细化,使工作有纲可循、有据可依。就像本次第四届东方消化内镜学术大会,从主题报告到各个论坛,超过80%都是我们自己讨论、设定和命题,通过抓纲带目,使大会各个环节既保证了主题方向,又体现了各自的特色。
第二,要探索灵活多样的形式。综合性媒体和单纯的杂志不一样,它可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吸引读者。这次东方内镜大会有很多学术演讲、手术视频非常吸引人,有的观看人数甚至超过了院士论坛,就是因为这些形式受到了医生们的认可。因此,我们一定要结合消化领域的实际,探索适合自己的有效形式,把工作做好做活。
第三,要抓班子、带队伍。编委会的成员都是经过反复斟酌选出来的,不管是学术造诣还是地域分布都考虑到了,这是一个很完美的班子。我们还要对工作进行研究,列出纲目,进行分工,明确责任。每人所负责的工作也要把任务纲目化、条块化、具体化,使工作有遵循、有依据、有落实,得心应手。
在消化学科编委会第一次会议上,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学术传播中心一部李妍主编介绍了消化学科编委会的一个设想、两个计划、三个重点。
一个设想 即本届消化学科编委会工作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24年1月至2024年12月,为期1年,通过线上线下学术活动,培训消化学科医务人员2万人;第二阶段从2025年1月至2026年12月,为期2年,开展线上线下培训活动,覆盖消化学科医务人员6万人。
两个计划 即在国家卫生健康委指导下的“星火计划”和“领航计划”。“星火计划”始于2017年,面对的是临床一线,致力于提升临床规范化诊疗水平;“领航计划”于2021年启动,瞄准的是科技前沿,旨在助力医学科技创新,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
三个重点 即消化学科主抓的三项重点工作。一是基层发展,重点在于建立规范化基层教育培训体系。线上培训开展指南解读、病例专栏、品牌活动;线下培训主要通过理论+实操的形式,提升基层及青年消化学科医生临床诊疗水平和服务能力。二是消化创新,重点是通过开展国际合作,推广科研成果,提升学术影响力。例如开展国际期刊主编巡讲、“一带一路”合作等国际学术交流;举办消化创新、国内外最新科研进展、热点问题探索学术研讨会;进行学术推广、创新成果转化、学科前沿进展解读等活动。三是专业科普,主要依托报社患教品牌“壹生健康”和患者服务平台“壹生关爱”,设立消化科普专区,通过多种形式定期进行专业科普输出和线下患教公益活动。
在讨论工作规划时,大家献计献策,各抒己见。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李鹏教授:今年我们3次与《中国医学论坛报》合作,先后开展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镜操作演示”“消化内镜操作技术训练营”“消化内镜新技术线上风暴”等活动,非常受欢迎。实践证明,内容新颖、形式活泼、直观易懂、可操作性强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未来,我们将在消化学科编委会的指导下开展更多工作,为推动消化学科的进步做出更多贡献。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吴开春教授: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能够把大家聚在一起成立消化学科编委会,一定会对消化领域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建议编委会充分利用各种大型会议、论坛和活动,展示我们的最新成果和专业知识,增强我们在行业内的话语权和影响力。相信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不断完善,我们一定能够吸引更多年轻人投身和热爱消化事业。作为编委,我也会积极参与编委会的工作,负起应负的责任。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孙刚教授:前期我参加了报社的很多工作,例如今年7月在医药教育协会内镜专委会的支持下,牵头策划了基础胃肠镜与小肠镜技术的训练营,参与的专家来自不同医院,从属不同的专业领域,收到了优势互补的效果,这种做法具有很好的可复制性。另外,我们的报纸是公开发表的,在对指南和共识进行解读时,非常注重学术严谨性,从而保证学术交流的质量。
吉林市人民医院王宏光教授:《中国医学论坛报》始终注重跟踪学术界的热点问题,这也是专家最关心的问题。希望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要继续传播中国医学好声音,讲好中国医学故事,把中国最先进的技术展示出来。也希望《中国医学论坛报》成为医生最喜爱的交流平台,让更多的人关注我们报纸,关注消化学科。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李晓波教授:我多次参加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举办的病例展示活动,效果都非常好,大家的反响也不错。《中国医学论坛报》在我们内镜医生中的声誉非常高,希望通过医媒联手,实现互利双赢。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梅俏教授:《中国医学论坛报》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成立消化学科编委会无疑会对消化领域产生积极影响,我作为其中的一员责无旁贷,一定要把职责履行好,把工作抓到位。
北部战区总医院杨卓:我是读着《中国医学论坛报》成长起来的,消化专业的内容必须看,其他专业的内容时常看,前沿性、指南性、共识性的内容特别喜欢看,希望新媒体这一块要继续往深里挖、往广处推。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钟宁教授:在新媒体时代,人们获取信息的形式呈多样化趋势,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要专注受众面的变化,发挥综合性传媒平台和“国家队”的优势,提供更多的内容,吸引更多的读者,这样前景必将更加广阔。
邹多武教授
会议主持人、编委会副主编邹多武教授对会议进行总结,并提出了三个行动。一是高度重视。成立消化学科编委会是强强联手、优势互补、借力助力、互利双赢的好事,既有利于扩大消化学科前沿科技成果的学术影响力,又有助于提升消化学科临床医生的规范化意识和临床诊疗能力。因此,我们会把编委会的工作当成分内的事情,结合各自实际抓紧、抓实、抓出成效。二是制定规划。刚刚主编金震东教授提出了3点要求,他的讲话站位高、立意深,提纲挈领,是我们做好工作的基本遵循。大家也都发表了很好的意见,接下来我们还要进行归纳、总结、完善,形成编委会工作规划,做到方向明确、目标明确、任务明确。三是抓好落实。工作规划要靠各位专家去落实,因此要把任务分解到各位编委头上,做到明确分工,各负其责,有效落实。期待借助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这一平台,充分展示我们国家消化病学团队、医院、科室的研究成果,向世界讲好中国消化故事,展示中国消化医生风采。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佟艳华编辑整理,感谢金震东教授审阅
附中国医学论坛报消化学科编委会名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