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什么是肺结节?肺结节一定会发展成肺癌吗?丨患教跟我学

2025-04-08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非原创

在医疗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肺部健康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中,肺结节作为肺部常见病变之一,越来越多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让人心生疑虑、寝食难安:“肺结节会不会变成肺癌?”“需不需要手术?”那么,肺结节究竟是什么?它与肺癌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又该如何预防呢?别急,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肺部肿瘤科主任医师王勐为您答疑解惑。


如何正确认识肺结节?


随着医学影像技术逐渐普及、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的健康意识也在不断增强,更多的人会主动进行定期健康体检,肺部CT检查也成了体检的常见项目之一,因此检测出肺结节的人越来越多。当我们在体检报告上看到“肺结节”三个字时,不必过分恐慌,因为绝大多数肺结节都是良性的。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掉以轻心,仍有少数肺结节可能隐藏着肺癌的“蛛丝马迹”。


肺结节,是肺部出现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阴影,通常直径小于3厘米。这些病灶通常由影像学检查(如CT扫描)发现,它们可能单独存在,也可能多个聚集,大小、形态和密度各异,有的如同米粒般微小,有的则可能达到数厘米。肺结节的形成原因多种多样,包括炎症、感染、结核、良性肿瘤以及肺癌等。


肺结节一定会发展成肺癌吗?


肺癌,作为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早期症状往往不明显,使得许多患者在确诊时已处于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肺结节,是肺癌可能的早期表现之一。然而,将肺结节直接与肺癌画等号是不准确的。事实上,只有少数肺结节才可能发展为肺癌。对于这部分结节,需要高度警惕,及时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准确判断肺结节的良恶性。


如何判断肺结节的良恶性?


通常需要结合患者的年龄、吸烟史、家族史、结节的形态、大小、密度以及随访观察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必要时,医生还会建议患者进行穿刺活检等进一步检查。


  • 良性肺结节:这类结节通常生长缓慢,边缘清晰,形态规则,不会侵犯周围组织。它们可能是由肺部炎症、感染、结核等引起的,经过治疗或随着时间的推移,可能会逐渐缩小或消失。

  • 恶性肺结节:这类结节通常生长迅速,边缘模糊,形态不规则,可能侵犯周围组织或血管。如果怀疑是恶性结节,应尽快进行进一步检查,如CT、PET-CT、穿刺活检等,以明确诊断。


发现肺结节后,有哪些应对方法?


面对肺结节这一“不速之客”,科学应对是关键。以下是一些建议:


01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肺部CT检查是发现肺结节的有效手段。特别是对于吸烟者、有肺癌家族史或从事高风险职业的人群来说,更应该重视肺部健康检查。


02
科学随访


对于发现的肺结节,不要盲目恐慌或急于手术。在医生的指导下,制定科学的随访计划,定期观察结节的变化情况。


03
健康生活


戒烟限酒、合理膳食、适量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有助于降低肺癌的发病风险。同时,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也是维护肺部健康的重要因素。


04
心理调适


面对肺结节,保持平和的心态也很重要。过度焦虑和压力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免疫力,不利于疾病的康复。


05
及时就医


如果肺结节出现快速增长、形态变化或伴随其他症状(如咳嗽、咯血、胸痛等),应立即就医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最后提醒大家,肺结节不等于肺癌或早期肺癌,发现肺结节要正确面对,不必过度焦虑但也不能置之不理。过度惊慌反而会影响生理和免疫功能,甚至诱发疾病;置之不理则会延误病情而失去最佳治疗时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到正规医院找专科医生,请他们给出随访策略和干预措施。


来源: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