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咳嗽、咳痰是儿童呼吸道疾病最常见的症状。由于儿童咳嗽反射弱,痰液容易在气道内潴留引起气道阻塞,可导致低氧血症与高碳酸血症,加重肺部病理改变并继发新感染,与炎症、阻塞形成恶性循环,导致疾病进展。因此,儿童咳嗽、咳痰的及时规范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在此背景下,中国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儿童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儿科呼吸学组儿童慢性咳嗽协作组和《中国实用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专家制定《儿童祛痰止咳治疗专家共识》,以期为临床规范化治疗提供指导。
近日,本报特邀请到深圳市儿童医院郑跃杰教授进行专访,就儿童祛痰治疗的注意事项、个体化药物选择等内容展开精彩阐述。
儿童痰液产生机制
儿童咳嗽咳痰可分为急性咳嗽咳痰与慢性咳嗽咳痰。急性呼吸道感染是儿童咳嗽咳痰最常见的病因。
气道表面覆盖的黏液由气道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和黏膜下腺体产生,其中上层黏液层含有黏蛋白、溶菌酶、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各种多肽,可以吸附尘埃、毒素、微生物、过敏原等;下层为较稀薄浆液层,纤毛存在于此层,纤毛通过定向协调摆动将吸附有尘埃、微生物等颗粒的黏液推送至咽部,以“痰液”的形式咳出。
黏液-纤毛共同组成黏液纤毛清除系统(MC),具有湿润、保护黏膜上皮、抗感染、排除异物等作用。气道上皮细胞通过其表面的钠-氯离子通道(ENaC)自我调节黏液渗透浓度,并与纤毛协同作用,通过MC系统发挥清理和维持气道通畅的功能。
气道黏液高分泌和MC清除功能障碍是儿童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理生理机制,二者相互影响,互为促进。针对气道黏液高分泌及MC清除功能障碍的不同机制,临床应选择合适的祛痰止咳药物治疗。
儿童咳嗽祛痰止咳药物作用机制与临床应用
根据作用机制不同,祛痰药物可分为黏液溶解剂、黏液动力促进剂、黏液调节剂、痰液清除剂。根据患儿的咳嗽咳痰症状与持续时间各不相同,临床中应根据具体病因及症状选择适宜的止咳祛痰药物。
黏液溶解剂:黏液溶解剂主要作用是降低黏液黏度,其代表药物为N-乙酰半胱氨酸。经典黏液溶解剂代表性药物为N-乙酰半胱氨酸,作为抗氧化剂其分子结构中的巯基基团可水解黏蛋白分子间的二硫键,断裂黏蛋白二硫键的同时解聚与黏蛋白交联的DNA,既可以溶解白痰也可以降低粘胶痰的黏性,达到稀释黏液促进排痰的作用。因此,N-乙酰半胱氨酸常用于浓稠痰液分泌过多的疾病,如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炎等。
黏液动力促进剂:黏液动力促进剂通过促进气道黏膜纤毛摆动,减少黏液与气道上皮黏附,改善黏液清除动力学,帮助排痰。代表药物包括支气管舒张剂,如短效β2-受体激动剂、表面活性剂等。
黏液调节剂:黏液调节剂主要通过降低黏膜杯状细胞和黏液细胞过度分泌,减少气道分泌物的产生。
痰液清除剂:黏液清除剂通过增加黏蛋白分泌和(或)黏液水合作用使黏液量增多易被咳出,或通过刺激咳嗽促进排痰。也可通过刺激患者咳嗽, 促进痰液排出。对于支气管扩张、原发性纤毛运动障碍(PCD)、囊性纤维化(CF)患者如,雾化吸入高渗盐水可促进排痰。
恶心性和刺激性祛痰药:恶心性祛痰药经口服后对刺激胃黏膜通过迷走神经反射,促进支气管腺体分泌增加,稀释痰液,同时药物分泌至呼吸道,提供管腔渗透压,保留水分而稀释痰液,可引起恶心、呕吐的感觉,代表药物为氯化铵。常与其他药物联合用于急慢性呼吸道感染、BE的祛痰药。
儿童咳嗽祛痰止咳中药治疗
中医认为小儿生理特点具有“三有余,四不足”,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加之肺为娇脏,肺主气司呼吸,所以小儿易患呼吸系统疾病。咳痰的病理基础常与中医理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相关。《医学正传》有云: “欲治咳嗽者,当宜治痰为先”。宣肃肺气,化痰止咳是肺系疾病基本治疗原则。
郑跃杰 教授
深圳市儿童医院儿内科主任兼呼吸科主任,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医疗与临床研究儿科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微生态协作组组长
深圳市医师协会儿科医师分会会长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副主编,《中华儿科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临床儿科杂志》和《儿科药学》编委
1993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2012年获得“第八届中国医师奖”;2013年获得“第八届宋庆龄儿科医学奖”;2016年获得“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
Q1、痰液异常分泌有哪些原因,临床中如何通 过痰液的性状来区分其病因?儿童中最常见咳痰原因有哪些,临床中应如何进行鉴别?
郑跃杰教授:呼吸道是由呼吸道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及黏膜下腺体构成,正常生理状态下会有少量黏液分泌。这些生理分泌量的黏液主要对呼吸道起到保护和湿润作用,但当分泌过多时就会形成痰液。
正常呼吸道表面并不是光滑的,其上层为黏液,下层是不断摆动的纤毛。正常呼吸道的分泌功能和摆动功能处于平衡状态,但当平衡被打破,出现黏液分泌太多或是纤毛清除障碍,则表现为痰量增多。
许多呼吸道疾病可能造成痰量增多,儿童中最常见是感染性疾病,病原体以细菌感染最为多见,其次为病毒、非典型的病原体(包括支原体)等。除此之外,一些非特异性因素,包括污染、异物局部刺激等,也可以导致分泌物增多形成痰液。
大龄儿童或成人出现痰液增多时,由于其咳痰能力强可将痰液咳出,易于被发现。小龄儿童,特别是婴幼儿,其咳痰能力弱,医生只能通过肺部听诊才得以发现。
病因的鉴别也存在困难,一般来说咳黄痰、脓痰,大多与细菌感染有关,其他的刺激则以咳白痰为主。但在临床实践中,可能出现混合感染,前期可能是病毒感染,在疾病后期可能会合并细菌感染,也会表现为咳脓痰。因此,只从咳痰这一临床表现区分病原体较为困难。
Q2、儿童咳嗽与祛痰药物的选择应遵循何种原则?临床中,应如何为患儿选择个体化祛痰药物?
郑跃杰教授:祛痰药物的个体化选择首先应遵循安全及有效的原则,其中安全是第一位。
其次,在进行个体化选择时,需考虑儿童产生痰液、痰量增多的原因,如上文提到的感染、异物刺激、纤毛清除障碍均可能是痰液产生的原因。同时,也需要结合儿童的痰液性状表现,如表现为痰液黏稠,则可以选择黏液溶解剂,以降低痰液黏稠度,最经典的黏液溶解剂就是N-乙酰半胱氨酸,雾化吸入剂、颗粒剂是其常用剂型。如果表现为痰液分泌增多,则需要选择减少分泌的药物。
总而言之,祛痰药物的个体化选择,需要结合药物的安全性、有效性,原发疾病,痰液的性状综合考虑。
Q3、据了解不同国家对不同药物使用推荐存在差异,欧洲药品管理局不推荐2岁以下儿童使用祛痰药,您如何看待国外对祛痰药物在儿童中的年龄限制?如何看待祛痰药物在儿童中使用的安全性问题?
郑跃杰教授:国外与国内对于祛痰药物的推荐确实存在一定差异,国外要求相对更加严格,欧洲药品管理局推荐氨溴索、羧甲司坦和N-乙酰半胱氨酸在2岁以上儿童中使用。
药物的剂型也与用药安全性息息相关,颗粒是更适合儿童使用的药物剂型。胶囊剂型因体积较大,不宜用于儿童。而片剂剂型则大多以成人为目标群体设计,单片剂量较大,用于儿童时需要分成1/2片、1/3片甚至1/4片服用,日常服用时难以精准获得所需剂量。颗粒剂常为儿童用药设计,单个包装剂量较片剂小,更易精准把控药量保证用药安全。最后,专为儿童设计的剂型的药物往往被制作成儿童容易接受的口味。总的来说,颗粒剂型的祛痰药物剂型更具有安全性,更适合于儿童。
Q4、N-乙酰半胱氨酸作为临床中最经典儿童祛痰剂之一,您认为其最能体现其优势的点在哪里,更适合哪部分儿童?
郑跃杰教授:N-乙酰半胱氨酸是经典黏液溶解剂,属于溶解性祛痰药物。N-乙酰半胱氨酸作用机制最主要是可以使黏蛋白分子间的二硫键断裂,使痰液发生稀释。同时,N-乙酰半胱氨酸还可以通过减少黏液分泌细胞的数量,抑制黏液的分泌;提高纤毛摆动,增强纤毛清除障碍的能力。除此之外,N-乙酰半胱氨酸还具有抗氧化、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质分泌等作用。总之,N-乙酰半胱氨酸是一个作用机制全面且具有突出特点的祛痰药。
在临床运用上,N-乙酰半胱氨酸在治疗以痰液黏稠为表现的疾病具有显著优势,如支气管扩张症及下呼吸道感染如气管炎、肺炎、迁延性细菌性支气管炎等。
许多研究发现N-乙酰半胱氨酸与抗生素合用,可产生协调作用,对于感染性气道疾病,使用N-乙酰半胱氨酸可产生很好的疗效。
Q5、对于儿童慢性咳嗽与祛痰治疗,临床中还有哪些重点或难点值得进一步探索?
郑跃杰教授:针对原发病的病因进行治疗依旧是儿童咳嗽和祛痰治疗的重点,明确儿童痰多、咳嗽的病因并从进行对因治疗始终是最重要的。同时,痰多会造成许多危害,包括剧烈的咳嗽、气道堵塞、阻碍病原体清除等,导致病情加重,所以祛痰对症治疗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措施。
临床上引起儿童痰多的病因繁杂,包括上文提到的几种下呼吸道疾病。引起痰多的机制也不是单一的,既有分泌物的增多,又有清除的障碍。婴幼儿,特别是6个月以内的婴幼儿,咳嗽反射和清除分泌物的能力较弱,在使用祛痰药物治疗使痰液变稀后,下一步如何使痰液更好地排出体外,是临床还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目前临床上有时会采取吸痰等措施帮助痰液排出,临床仍需寻找更好的治疗手段来帮助婴幼儿把分泌物顺利排出体外。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