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相关内容回顾↓↓↓
诊断黄疸的最终目的是确定黄疸的类型,诊断原发疾病。这需要根据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
首先,应在良好的自然光线下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巩膜有无黄染,判断是否为真性黄疸,与进食过多胡萝卜素引起的假性黄疸相鉴别。此类假性黄疸以手掌、足底黄染为著,且血清胆红素正常。
诊断原发病首先需要详细了解发病前病史,应注意询问患者的年龄、性别、职业、居住地、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及毒物接触史、饮酒史、服药史、肝炎接触史、输血与注射史、周围人群发病史、既往史与家族史、妊娠史等,以判定引起黄疸的可能病因。如患者有肝炎密切接触史或输血史,首先应考虑病毒性肝炎,有长期饮酒史首先考虑酒精性肝病等。
肝细胞性黄疸鉴别诊断需要注意临床症状和体征,询问是否存在伴随症状,如发热、皮疹、皮肤瘙痒、乏力、食欲及尿粪异常、出血倾向以及各器官系统相应症状。查体应全面细致,不要有遗漏。特别注意皮肤黏膜黄染的颜色(溶血性黄疸常呈柠檬色,肝细胞性黄疸多为金黄色或浅黄色,阻塞性黄疸多为暗黄色或黄绿色)、淋巴结、肝胆脾有无肿大等。不同原发病体征不同,肝大并有门脉高压者多为肝硬化失代偿,肝癌并发黄疸患者体检可发现肝大并伴有结节感,蜘蛛痣则见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肝细胞性黄疸的病程也可作为诊断的参考,如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的黄疸一般持续3~4 周,乙、丙、丁型慢性肝炎的黄疸可以持续数月,或成为慢性肝内胆汁淤积。其他急性黄疸在病因解除或病变缓解后可于短期内消退,而癌肿引起的黄疸多呈进行性加重。
实验室检查对于黄疸及其原发病的诊断和鉴别具有重要意义。
应常规查血常规(注意查网织红细胞及红细胞形态)、尿常规(注意尿胆原和胆红素)、粪便常规和血生化等。
肝细胞性黄疸患者血清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升高,结合胆红素与总胆红素比值有助于部分肝胆疾病的早期诊断,肝细胞性黄疸结合胆红素比值多在20%~50%之间。
肝细胞性黄疸患者血清ALT和AST均升高,肝细胞受损时,ALT升高大于AST,可早期发现肝炎,也可用于判断急性肝炎是否痊愈,评估药物疗效,AST/ALT比值测定也有评估肝炎严重程度的价值。
腺苷脱氨酶(ADA)能反映急性肝病残余病变或慢性肝损害。乳酸脱氢酶(LDH-5)升高提示肝细胞损害。
碱性磷酸酶(ALP)、γ-谷氨酰转肽酶(GGT)也可用于评估肝功能,但前者升高还常见于骨关节疾病,特异性不如GGT。
血清蛋白总量和血清白蛋白测定可用于检测慢性肝损害,总蛋白和血清白蛋白降低常见于亚急性肝衰竭、慢性中度以上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检测病毒性肝炎血清标志物可确定肝炎病毒类型,甲胎蛋白(AFP)测定可协助诊断原发性肝癌。
还可以进行血清铁、铜测定、各种病原体抗原、抗体及核酸测定、各种自身抗体测定、凝血功能测定、遗传基因测定等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B超、CT、MRI、PTCD、ERCP 对肝细胞性黄疸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B超是最常用于肝脏疾病诊断的一项无创性检查,可以用于检测肝硬化的并发症,鉴别门静脉高压、肝癌以及肝硬化伴肝内或肝外胆汁淤积。
CT可用于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和密度,对于估价黄疸的性质非常有用。对于肝细胞癌引起的黄疸,增强CT可以很好地显示肝、胰病变。
MRI与CT相似,能看到肝外形改变、脂肪浸润、腹水及血管是否通畅,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技术是应用MR水成像技术显示胰胆管形态和结构的无创性检查方法,无需用对比剂,不受患者生理情况的限制。CT与MRI各有优缺点,可以互补长短。
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TCD)可用于晚期肿瘤引起的恶性胆道梗阻,起到减压、减黄、缓解症状的作用。
ERCP可用于不明原因黄疸或肝脏肿瘤患者,操作简单、安全,对患者无明显损伤,但有引起胰腺炎的风险。
放射性核素显像可用于了解肝胆功能,是鉴别诊断黄疸的一种简单、有效、无禁忌证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腹腔镜检查术可以协助诊断,可兼起治疗作用。
肝组织活检对于弥漫性肝病的确诊及分级有重要意义,结合染色法可增加诊断准确性,是最理想的诊断方法。
作者:杨敏 卢明芹
内容节选自《肝细胞性黄疸的诊断与治疗》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