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吃得太好是怎么让你得癌的?专家教你步步为营,揪出这个“富贵癌”!

2021-03-14作者:论坛报琪琪资讯
癌症筛查非原创

有一种通常是吃出来的


它就是


大肠癌


大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

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饮食习惯的改变

导致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

2019年数据显示已跃居第3

 

图片
吃出来的大肠癌

 

大肠癌主要包括结肠癌直肠癌

也可称为结直肠癌,属于下消化道肿瘤

一定程度上,与饮食吃得过好有关

 

国内外研究发现高脂饮食是导致大肠癌的主要高危因素,因为高脂食物含大量饱和脂肪酸,会导致大肠菌群紊乱,促使致癌物生成和发展。


还有动物脂肪代谢以及细菌分解的产物会直接导致肠蠕动功能的减缓,一个直观的结果是粪便长期停留在结肠,有毒物质吸收大大增加,诱发肠道疾病,因此大肠癌也被认为是种“富贵癌”


大肠癌还与高蛋白饮食低纤维饮食有关。


此外过多摄入腌制及油、煎、炸食品,以及维生素及矿物质缺乏均可增加大肠癌的发病概率。

 

图片
大便是大肠癌的一面镜子


大便从某种程度上是大肠癌的一面镜子。


如果出现便血,大便变细或形状不规则,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不净等情况时就应警惕患上大肠癌。


由于痔疮也会便血,很多患者出现便血却一直以为是痔疮,来医院看病时已是直肠癌晚期。所以便血时,应及时去医院做大便潜血等检查,以排除大肠癌的风险


便血是因为肿瘤长在直肠靠近肛门的位置,发生破溃,大便就会有血。


如果肿瘤长在升结肠,肉眼虽然看不到血,但大便潜血检查就能发现。如果大便潜血结果呈阳性,建议做肠镜等进一步检查。


哪些人容易患大肠癌?


大肠癌发病率那么高,又和生活习惯密切相关,赶紧来识别自己是不是高危对象!


根据最新上海抗癌协会发布的2020年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


大肠癌的高危对象为:

1、45岁以上无症状人群

2、40岁以上有两周肛肠症状①的人群

3、长期患有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

4、大肠癌手术后的人群

5、大肠腺瘤治疗后的人群

6、有大肠癌家族史的直系亲属

7、诊断为遗传性大肠癌②患者的直系亲属,年龄超过20岁

①:两周肛肠症状有以下任意症状持续两周以上:大便习惯改变(便秘、腹泻);大便形状改变(大便变细);大便性质改变(便血、黏液便等);腹部固定部位疼痛。

②:遗传性大肠癌指: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


《防癌体检规范专家共识(2018版)》提示高危人群还包括:


  • 膳食习惯不良者(长期脂肪餐或红肉摄入)

  • 患结肠息肉者以及便潜血阳性者

 

如何发现大肠癌的蛛丝马迹?


最新上海市抗癌协会发布的2020年版《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给出的筛查建议:


1、符合高危对象1-5的“一般人群”筛查


  • 大肠癌筛查从45岁开始,无论男女,每年1次大便隐血(FOBT)检测,每10年1次肠镜检测,直到75岁

  • 76~85岁,体健者、预期寿命在10年以上者,可继续维持筛查

  • 85岁以上,不推荐继续筛查

 

2、符合“大肠癌家族史”直系亲属筛查


  • 1位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发病年龄小于60岁)、2位及以上一级亲属患有明确高级别腺瘤或癌(任意发病年龄),40岁开始(或比家族最小发病者发病年龄小10岁开始)筛查,每年1次大便隐血(FOBT)检查,每5年1次肠镜检查

  • 有一级亲属家族史的高危对象(仅1位,且发病年龄高于60岁):40岁开始筛查,每年1次大便隐血(FOBT)检测,每10年一次肠镜检查

  • 符合高危对象7诊断为遗传性大肠癌患者的直系亲属,年龄超过20岁)的“遗传性大肠癌”家族成员筛查: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和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NPCC)患者家族成员,当家族中先发病例基因突变明确时,建议行基因突变检测

  • 基因突变检测阳性者,20岁以后,每1~2年进行1次肠镜检查

  • 基因突变检测阴性者,按照一般人群进行筛查


3、筛查方法推荐:


  • 大便隐血(FOBT)检测+问卷调查是筛查的主要手段,证据充分

  • 血液的多靶点基因检测可能有助于提高筛查准确度,价格较为昂贵

  • 有条件者,可联合粪便和血液方法进行筛查


检查没患大肠癌就万事大吉?


相关医学研究表明:结肠息肉与结肠癌的关系极为密切。绝大多数肠癌均由肠息肉演变而来。


据估计,从息肉到发展为癌变的时间为5~15年一旦发展成进展期肿瘤,则病程明显加快。并且大肠癌体检发现的良性腺瘤和癌前病变均存在复发的可能,腺瘤摘除后每年复发率5%~10%。

因此,对良性腺瘤癌前病变患者应加强复查和随访。《防癌体检规范专家共识(2018版)》明确给出了随访建议:


随访建议:

(1)直径≥1cm的腺瘤,绒毛结构≥25%的腺瘤(绒毛状腺瘤或混合性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应在治疗后第1年内再次复查肠镜,如无异常发现,后续肠镜复查间隔可延长至3年

(2)其他腺瘤:应在诊断治疗后第3年再次复查肠镜,如无异常发现,后续肠镜复查间隔可延长至5年

(3)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明确诊断后每两年复查肠镜。如防癌体检中发现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应在治疗后每年复查肠镜

(4)其他肠道良性病变:因大肠癌风险增加并不明显,可视同一般人群处理。肠镜复查间隔可为5~10年


图片
专家教你预防大肠癌!


1、关于


(1)饮食应多吃新鲜食品天然蔬果,少盐少油少肉,尽可能不偏食,吃多种多样的食物。

(2)回归传统饮食结构:以谷物为主,肉类、蛋类、蔬菜、水果为辅,烹饪多以蒸煮为主,这样既能留住营养,又能避免肉类产生的毒物停留过久,减少对肠道的慢性损害。多饮水,每天至少8杯


(3)适可而止:吃得越多,肠道负担越重,七分饱即可。


2、运动可有效地减少肿瘤发生,坚持适当的体育锻炼,避免肥胖。


3、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最好每天定时排便,避免粪便中水分被吸收,导致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肠道内的毒素被吸收。


4、定期体检,科学体检。



来源:湖南省肿瘤医院服务号

微信图片_20201205135150.jp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