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站在世界之高原上再成中国之高峰 ——写在首届华夏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京港感染论坛闭幕之际

2018-11-29作者:壹生综合学院会议
感染

3天会议,100余名学会委员精心准备,365天的期待,1800余名全国学者注册参会,30000余人次线上观看,临床微生物、呼吸、感染、影像、危重症、药学、感控、基础医学等各门派共聚一堂,如此大规模的感染多学科学术会议,在国内绝无仅有。在一片掌声和意犹未尽中,首届华夏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学术年会暨第七届京港感染论坛在京胜利闭幕。

感染病学与临床微生物学是一对不可分开的伉俪,“感染病学诊治依赖于临床微生物学的支持”,坚持这个理念,京港感染论坛已经成功举办7届,曹彬教授、王辉教授、王贵强教授、张文宏教授经过短短7年时间搭建了一个临床医生与临床微生物学家之间的桥梁。会议规模也从一个200人左右的院内学术活动,发展成为今天超过1800人参与的大型全国学术年会,这是一个突破,更体现了京港感染论坛学术品牌的魅力。

一群志同道合,充满活力的年轻学者努力地推动着中国感染性疾病“规矩”的用药及治疗,他们一直倡导着“没有病原学指导的抗菌药物治疗不能称之为合理的抗感染治疗”,这是十分重要而且务实的学术态度。面对现今国内外细菌耐药严峻的形势,为实现“健康中国2030”国家计划中“遏制细菌耐药”的目标,这样的会议不光承载着学术的任务,还代表着当今中国最权威最强有力的“遏制细菌耐药,加强抗菌药物科学管理”的声音。

【倡导合作,注重普及】

22日晚学会委员汇聚一堂共商“携手共建抗感染科学共同体”,主委王辉教授总结2018年学会成果,展望2019年发展,接下来学会将着重发展建立青年委员会和多个学术学组,鼓励有志、积极、热爱感染病学和临床微生物学的年轻人加入学会,推广更加学术,更加国际化,更加接近基层的活动,利用青年人的活力带动学会的进一步发展。

未来进一步加强“京港直播课堂”和“京港感染论坛”公众微信号的网络推广工作,号召所有委员加强交流,加大支持,无论是参与直播互动,还是撰写学术专刊都将更加丰富。有理由更加期待京港品牌诞生更多的优质文章和节目。

3.webp.jpg

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分会委员合影

【微光闪烁,落地生花】

2017年起在王辉教授倡导下,中华医学会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组织了近20场 “微光计划”,几十位临床微生物学专家下基层,赴西藏林芝、广西百色、河南信阳、江西井冈山等老区推广最专业的最接地气的知识。本届大会还免费资助2018年“微光计划”所有走过的七个省市的贫困县医院的代表来北京参会,可见京港感染的品牌是最接地气的品牌,为推广我国感染病和临床微生物学发展鞠躬尽瘁。2019年学会将带着京港的品牌去往更多的学术匮乏经济贫困的地方,让我们期待在祖国各地听到京港感染的声音。

4.webp.jpg

受大会资助来京参加会议的“微光计划人才支持”受益单位代表合影

【仰望星空,坚持热爱】

本届大会分别邀请了中科院上海植物生态研究所赵国屏院士、北京生命科学院邵峰院士、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曹务春研究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胡伟武教授做主旨报告,同样在“研精究微”会场邀请了沈锡辉、黄广华、田国宝、张纪岩、秦成峰、程功、夏青等优秀青年科学家在各自领域为大家讲述科学家们对自己热爱的事业的执着追求,由衷钦佩和感谢从事基础研究的专家们对科学的发展所做出的的巨大贡献,这种对真理的追求和坚持,是人类宝贵的财富,也是各行各业需要坚守的信念。为了“学术自信,大国理想”,我辈当坚持和坚守下去。“5+2”和“白+黑”的拼搏才能换来成绩,才能更加坚定科技能够战胜疾病的信心。再次向感染领域的各位科学家致敬!

5.webp.jpg

赵国屏院士

6.webp.jpg

邵峰院士

【立体交融 平台初成】

本次会议共设92个讲题,2场学术竞赛,评选12篇优秀论文和8个优秀壁报,会议内容涵盖临床微生物、呼吸、感染、影像、危重症、药学、感控、基础医学等感染相关领域,主题创意包含成果展示、前沿进展、临床分享、病例讨论、你争我辩、临微影像技能提升等板块。栏目设置恰恰反应了感染病诊治必须多学科交融的精髓,通过京港感染的平台建立,未来各学科交汇将更加密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中国医促会临床微生物与感染分会带领下的「京港感染论坛」,将成为中国乃至国际最有影响力的学术平台之一,会继续发挥着国内外感染界同仁交流成果、分享经验、传递友谊的作用,会继续带领中国抗感染领域学术的进步。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号,更是督促所有京港感染人的动力。没有融合交流不会有好的感染病诊治思维,很多委员表示很难再找到像京港感染这样的平台实现多学科融合的梦想了。

【学术盛宴 引领风向】

京港感染论坛通过学术交流,引领着临床感染与微生物学风向,本次会议上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副主委曹彬教授首次就中国社区获得性肺炎诊疗现状进行剖析,并指明未来中国肺炎研究的方向,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华医学会临床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分会常务委员兼临床微生物学组组长王辉教授就我国耐药现状进行解析,并成立CRE防治研究网络,未来将开展更加具体的项目,遏制多重耐药细菌,尤其是CRE的威胁。大会主席上海华山医院感染病科张文宏教授就结核病诊治提出新的临床微生物观点,再次强调我国作为结核大国,结核潜伏人群约3亿人,遏制结核蔓延主要是加大关注潜伏人群,未来分子诊断方法将更广阔的应用于我国。

今天,这一届京港感染论坛落下帷幕,明天,将开启新的篇章,京港感染品牌将继续坚持学术至上和基层推广。热爱抗感染事业的朋友们,期待明年相逢,期待中国感染与临床微生物学的硕果早日丰收。

最后,用王辰院士所言“期待站在世界之高原上再成中国之高峰”与各位活跃在中国抗感染战线的同道共勉!

7.webp.jpg

供稿:王一民     摄影:武雍嵬

(《中国医学论坛报》,敬请关注后续更多精彩报道。)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