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3年9月6日~9日,由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精神医学分会(以下简称“分会”)主办,苏州市广济医院承办的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CSP 2023)暨第十七次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大会在苏州成功召开。会上,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记者专访了大会主席陆林院士,就大会亮点及精神医学领域的重要新进展等话题分享观点。
(图片来源于大会官网)
Q:本届大会是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精神医学学术会议,也是您作为主委的首届年会,我们从日程安排上看到,讲者阵容强大,内容也十分丰富,大会专题甚至达到了150余个,可否请您介绍一下本届大会的亮点和特色?
陆林院士:随着社会的发展,精神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国家的关注。这些问题不仅涉及千家万户的安宁和幸福,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这次大会我们邀请了近千名专家学者分享最前沿的学术成果,内容涵盖精神医学领域的基础研究发现、临床诊疗新技术和规范等。
第二十一届精神医学年会同时也是第十七次全国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大会。近几年,因为疫情,儿童青少年长时间上网课,缺少同伴支持和户外活动,导致儿童青少年的心理问题显著增加,比如焦虑、抑郁、沉迷手机或网络以及学习兴趣下降等。我们希望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精神医学专业人员能够采取科学的措施应对这些问题,保护儿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Q: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精神医学领域的探索逐渐深入,对精神疾病的理解更加全面,疾病的诊疗手段也愈加先进。那么,您关注的精神医学领域的重要新进展主要有哪些?
陆林院士:在临床实践中,医生需要给患者提供高质量且科学的临床服务,而基础科学的新发现和新突破可以推动临床诊疗技术的更新与进步。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过去人类为了理解大脑做出了许多努力,基础科学的进展仍然相对缓慢。
原因有三:第一,人类大脑结构非常复杂,包含大量的神经网络和细胞,远远超过我们身体中的任何其他器官;第二,大脑处于动态变化中,我们尚缺乏精准的实时监测工具;第三,人类对自身大脑功能的理解仍存在局限性,对于大脑怎样处理和储存信息,人为什么会患精神疾病,睡眠有哪些生理功能这些问题都还缺乏确切的解释。
不过在最近几年,我们在技术方面已经取得了一些新的突破,比如利用人工智能、脑机接口等解析大脑工作的原理,探索大脑产生思想、情绪和记忆的背后机制。并且,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在精神疾病中也存在巨大的应用潜能,可以更加高效地用于评估情绪状态,并用于治疗精神疾病和神经疾病。
第二个重要突破是我们能够跳出大脑,理解大脑。人类肠道内存在很多微生物,这些微生物能够通过肠脑轴,即通过肠道和大脑的交互作用,影响大脑的功能。目前,很多研究通过调整肠道微生物来改变大脑的状态。反之,大脑的情绪状态可能会影响肠道微生物。比如,大脑处于愉悦或者低落状态时可能会影响进食过程,这也是肠脑轴在发挥作用。
还有一个重要突破是从细胞、神经环路、大脑结构的细微变化中解析大脑工作的原理。中国脑计划的启动也正源于此。中国脑计划以“脑认知功能解析”为核心,比如研究我们为什么需要睡觉、为什么会有情绪、记忆如何产生又如何遗忘。另外,“认知障碍相关重大脑疾病诊治”也是中国脑计划的重要一环,重点围绕痴呆、抑郁症和自闭症这三个疾病。
痴呆对人类社会的危害巨大,尤其是当前我们国家逐渐进入老龄化社会,痴呆的发病率逐年增加。但是,目前仍缺乏针对痴呆的特效药。因此,我们希望未来可以明晰痴呆的发病机制,并通过安全有效的干预手段延缓痴呆的发生。
抑郁症的发病率较高,但目前我们只能做到缓解抑郁症状和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很多患者仍无法根治,因此未来需要对抑郁症的发病机制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儿童期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我们希望可以借助中国脑计划在这方面取得突破。比如,能否实现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自闭症,使患有自闭症的儿童在成年后能够接近正常?能否找到自闭症的病因并进行预防,以减少自闭症的发生?
总而言之,未来我们需要进行大量的技术攻关和理论突破,同时还需要在临床实践中解决这些问题,至少能够解决其中部分问题。
Q:可否请您简要概括一下中国精神医学的现状是怎样的?面临哪些挑战,未来我们可能在哪些方面有机会突破?
陆林院士:目前,精神医学发展的现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我们对人类大脑的理解比较局限。许多精神疾病的发病机制和发病规律仍不清楚;风险人群也有待深入研究,比如压力大、长期情绪不稳定,或者有遗传史,都可能会增加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风险。
第二个方面,精神医学的发展除了科学研究以外,最重要的是社会认知的提高。比如,现在很多人还不知道什么是抑郁症,可能会将其当作其他疾病去治疗,导致越治越偏,这可能会耽误了治疗的最佳时机。还有一些人不愿意去治,担心被歧视或者治不好,这些顾虑都是不科学的。很多精神疾病都可以治好,甚至是完全治好。而且整个社会也要包容这些精神疾病患者,不应该给他们设置过多限制,也不应该对他们有任何偏见。
第三个方面,政府部门、企业、全社会应该增加技术攻关方面的投入。精神医学方面的突破有助于解决人类自身的问题,和外太空技术、芯片技术等其他领域一样具有挑战性。所以精神疾病领域的进展虽然缓慢,但仍值得我们去攻关、去投入、去努力。
Q:这是您作为主委的首届年会,可否请您简要概括一下分会未来几年的目标和愿景?
陆林院士:分会一直秉承着优良的传统。在面临重大灾难时,分会都能发挥引领作用,精神科、心理科的医生都会奔赴一线去安抚群众的情绪,并采取专业的应对措施,帮助那些遭受伤害的群众恢复健康。
目前,我国迫切需要精神医学的发展,需要更多精神卫生专业人员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减少精神心理问题的困扰,帮助患者更好地恢复健康、回归社会。
整个社会需要更加关注精神医学的发展。精神医学是现代医学皇冠上的一颗明珠,它不仅涉及躯体,还涉及心理健康、生活质量,以及个体的全面发展。
一个健康的国家和一个健康的民族,首先要做好的就是心理健康。我们希望和全社会同道一起来努力,发挥我们专业的优势,和社会各界一起做好精神医学的临床服务、科技创新,让全社会更好地理解这个学科的内涵,知道如何通过专业知识来维护我们自己的健康、家人的健康和社会的健康。
专家简介
陆林,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北京大学精神卫生研究所所长、山东第一医科大学校长/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院长、国际麻醉品管制局委员、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主任、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精神卫生中心主任。
审校|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院士
编辑|贾茹飞 中国医学论坛报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