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年来,“加速康复外科(ERAS)管理”理念结合了多个学科的优势,已被证实可为择期手术患者带来获益。但是,ERAS理念的落地和施行需要完善的管理和评价体系,那么ERAS理念该如何推行?多学科协作该如何进行?仍有诸多问题困扰着临床医生和医疗从业者们。
为推进医学前沿理念传播、促进多学科融合交流,为各个学科的专家搭建交流、沟通的学术平台,促进ERAS围手术期管理标准化、规范化,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邀上海市胸科医院侯旭敏教授进行访谈,分享ERAS规范化管理经验。
【专家简历】
侯旭敏 教授
上海市胸科医院医疗副院长
心内科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
上海市医学会心血管病专科分会第十届青年委员
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委员
上海市东方心血管病会议OCC秘书组成员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编委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杂志》青年编委
上海市医院协会日间手术管理专委会委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医院质量控制标准化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院协会第一届医务学组副组长
先后赴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美国纽约Lenox Hill医院、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和荷兰鹿特丹伊拉斯姆斯大学进行访问学习和交流
发表SCI收录文章16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40余篇,参加书稿编写3部
以第一负责人承担市科委课题1项、局级课题3项,参与国家级课题4项
论坛报:在医院的绩效、管理等评价指标体系中,您认为与加速康复医学相对应的指标有哪些?针对三甲医院,主管部门如何要求平均住院天数这项指标?您认为哪些因素能合理控制住院天数?
侯旭敏教授:平均住院天数、外科手术的质量以及均次费用的控制都是与加速康复医学相关的指标。由于不同医院的规模、床位及学科特色不尽相同,目前针对平均住院天数并没有严格的标准。上海市胸科医院是心胸疾病诊治专科医院,胸部疾病以胸部肿瘤为主,近年来平均住院天数逐年下降。
住院天数少不代表患者恢复好,因此对于平均住院天数这一指标应客观、合理地进行评价。任何疾病的治疗周期有其客观规律,通过住院期间的流程优化、管理举措的改进和现代化、规范化的治疗,可使患者术前等待及术后康复的时间减少,从而对住院天数进行合理的规划。ERAS的理念与住院天数的合理控制相契合,因此,通过对ERAS的推进,将有助于外科患者住院天数的下降。
术前等待时间、外科手术质量及术后康复都会影响住院天数的控制。术前等待时间指的是患者为了明确诊断所需要花费的检查及检验时间,与医技部门对临床工作的高效支撑密切相关。不同医院医技部门存在差异,如放射科CT数量决定了可做放射检查的患者人数,诊断组的医生数量决定了出报告的时间,因此需要通过合理的资源调配,缩短住院患者的术前等待时间。
另外,医疗组的手术能力及对手术质量的把控,对于患者术后康复的时间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医生、麻醉及护士在患者住院期间的诊疗过程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有资深专科护理经验护士指导的患者,术后康复时间快于普通患者。因此,通过将术前、术中、术后三个关键节点串联起来,可以有效控制住院天数。
论坛报:ERAS旨在帮助患者快速康复,缩短其重症监护室(ICU)停留时间,减少患者住院时间,降低医疗费用,这个理念一提出就备受关注。您如何看待 ERAS体系建设的价值?它会对医院哪些工作带来影响或益处?
侯旭敏教授:ERAS理念从1997年被提出,经历了较长时间的推进过程,2005年在欧洲形成了第一个ERAS管理规范,2007年在中国由黎介寿院士最早提出快速康复的理念,早期在胃肠外科领域推进较快,而在胸外领域则进展缓慢。
ERAS理念的核心是要以循证医学依据为基础,以患者为中心提供多学科诊疗和精细化管理服务。ERAS将MDT融合到整个过程中,通过院级力量的整合,带动临床诊疗团队、临床护理团队以及行政团队共同为患者服务。ERAS与价值医疗的概念相契合,在ERAS推进过程中,我们不断摸索临床治疗药物、治疗方式及器械的最优选择,实现患者获益最大化。
ERAS的推进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对于患者而言,可得到最优的个性化治疗方案,保证了医疗服务的需求和质量,得到明显获益;另外,通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不必要药物和器械的使用,可降低医疗费用。对于医院,缩短住院天数可提高床位周转率,让更多等待治疗的患者能够尽快入院治疗,从而服务更多患者;且随着ERAS工作的推进,多方面能力得到提升,也可为学科品牌的塑造提供更多亮点,增强团队对外的影响力。此外,让所有医疗团队人员意识到自身在疾病诊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促进主动参与度,有助于提升整个团队的能力。
论坛报:目前医院的 ERAS 体系建设是以什么形式进行的?涉及到哪些科室、项目?已经落地的环节有哪些?给医院带来的实际收获是什么?是否达到您的预期?未来的发展计划是怎样的?
侯旭敏教授:ERAS工作在上海市胸科医院从2019年开始推进,经历了三阶段的过程,从最早期以医务部为主导的比较松散的组织,形成了如今院内以行政为主导的平台,并列入今年医院的重点推进工作。2019年的起步摸索阶段,仅仅以胸外专业的纵隔亚专科为主进行。2020年ERAS工作进入正轨,且随着患者录入的增多,通过摸索形成了ERAS规范1.0,后续通过不断对临床医生、护士及麻醉进行培训,越来越多的医生主动加入到ERAS团队。2021年已经形成了比较规范的运作模式,且通过两年摸索和推进,形成了ERAS规范3.0,从患者的录入及大家不同的角色和分工等形成了标准流程,由医务部统一管理。以胸外科、肿瘤外科、麻醉科、护理部及医务部五大科为主组成团队,目前围绕院内的所有环节已完全落地。
ERAS最早在医院摸索时,是从轻症患者去推进,可能未来一段时间更要向危重症患者推广;且随着胸外科的经验积累,预计从明年开始,会重点向心脏外科一些更复杂、占用更多ICU资源的患者去推进,去摸索适合这部分患者的ERAS工作,希望实现患者更多的获益,帮助其更早康复。此外,由于患者在院内的时间很短,但康复过程却是漫长的,因此更需要出院以后的康复指导和随访,未来ERAS也将注重于患者的长期随访。我认为未来ERAS的发展趋势将会向危重症倾斜,涉及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我们团队目前针对ERAS工作,已经开展了多项临床研究,而且近两年发表了8篇左右的SCI论文,同时也获得了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并得到主流媒体的头版介绍。这一医疗服务项目,融合了创新理念和优势医疗资源,为患者提供真正的优质服务,既提升了内部医疗能力,又打造了外部医疗品牌。也希望未来将其作为长期工作,能够为更多患者提供更便捷、更优质的服务。
论坛报:围术期的加速康复目前我们是否有针对性的项目?具体来说是针对什么治疗目标的?麻醉后的肌松管理我们是否有干预措施?
侯旭敏教授:ERAS是一个平台的项目,对于不同的参与人员有与其相对应的研究。如临床医生团队发明了具有专利的胸腔引流管,帮助实现早期拔管;护理团队针对术后早期康复制定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计划;麻醉科对无插管全麻的探索等。
肌松管理是ERAS中的重要环节,常规手术多进行深层次的肌松药使用,患者术后苏醒时拔出插管的时间较长。对此,麻醉科制定了两种针对肌松药管理的方案,第一种方案进行常规深层次的肌松药使用,按照常规剂量使用,但选择有拮抗剂的肌松药,术后马上使用拮抗剂,尽可能早消除肌松药对呼吸肌的麻痹作用,帮助患者尽早恢复自主呼吸,加快口腔管的拔除;第二种方案进行浅层次的肌松药使用,减少20%~30%的使用剂量,同时通过椎体外麻醉,同样也能够达到足够的镇痛镇静作用。多途径麻醉方式的采用,也可帮助患者实现术后早期拔管。目前我们医院多采用方案二,未来,针对肌松药可减少的剂量,以及更多的使用方案,仍需不断探索,亟待开展设计规范的临床研究,获得更多循证医学证据,为临床提供更多支持和参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