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梁潘巧 刘杰
2025年2月28日是第18个国际罕见病日,今年的国际罕见病日的宣传主题是“不止罕见(More than you can imagine)”,旨在提高公众对罕见病及罕见病群体的认知,帮助罕见病患者及时诊断干预,提高生存质量。《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邀请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徐凯峰教授就“呼吸遗传与罕见病”主题组稿,与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遗传及罕见病筹备学组合作呼吸遗传及罕见病专刊。本次专刊包括研究进展、指南解读及病例解析,期待此次的精彩内容能够为广大读者带来启示和帮助。
尼达尼布是一种有效的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β、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FGFR)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小分子抑制剂。PDGFR-β酪氨酸激酶受体在人类和小鼠的结节性硬化症(TSC)病变中均被发现具有活性,这表明尼达尼布抑制PDGFR-β可能对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有效。在这项Ⅱ期、开放标签、单臂研究中发现,在使用尼达尼布治疗12个月后,LAM患者的肺功能参数和六分钟步行试验(6-MWD)趋于稳定。进一步分析发现,LAM患者在尼达尼布治疗结束后的12个月观察期内,与基线相比,大多数功能指标[用力肺活量、一氧化碳弥散量和6MWD]保持不变,只有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略有下降;并且发现尼达尼布总体耐受性良好,在12个月的治疗期间仅有少量不良事件。这些结果可能支持尼达尼布作为mTOR抑制剂标准治疗抵抗相关患者的二线治疗选项之一。
本研究对于后续LAM治疗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推进,后续将有更多有效的治疗方法使LAM患者获益。尼达尼布在LAM患者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仍需后续研究进一步证实。
本文由中国医学论坛报呼吸与危重症编委会编委
徐凯峰教授组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