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是以肌肉坏死并释放肌细胞内容物进入血液循环为特征的一种综合征。
主要特征表现为:肌酸激酶(creatine kinase, CK)水平通常显著升高,可能出现肌肉疼痛和肌红蛋白尿。
轻则为无症状的血清肌酶升高,重则出现与酶极度升高、电解质紊乱和急性肾损伤相关的危及生命的疾病。
哪些药物会导致横纹肌溶解综合征呢?
01
HMG-CoA还原酶抑制剂(他汀类):
例如:辛伐他汀、普伐他汀、阿托伐他汀等。
一项研究分析了2004-2009年间上报美国FDA的药物相关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病例,在8610例上报病例中发现16,435种可疑药物,其中他汀类药物最常被报道。
他汀类药物可引起肌病,包括肌痛,肌炎和横纹肌溶解。不同他汀类药物的肌肉不适发生率不同,一般在5%左右,故这类药物被称之为肌肉毒药物。
02
苯氧酸类(贝特类)药物:
例如:非诺贝特、苯扎贝特等。
这类药物主要降低甘油三酯(TG)和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联合使用他汀类和贝特类药物会增加肌病和横纹肌溶解综合征的发生。
03
喹诺酮类抗菌药(沙星类):
例如:左氧氟沙星片、莫西沙星片等。
这类药物可增加肌腱炎和肌腱断裂的风险,会加重重症肌无力患者的肌无力。18岁以下未成年人应避免使用。
04
β2受体激动剂:
例如:特布他林、沙丁胺醇等
特布他林口服给药约有30%病例始终有不同程度的肌震颤,药物过量严重者可能出现横纹肌溶解和肾衰竭。
05
引起低血钾的药物:
例如:呋塞米、氢氯噻嗪、吲达帕胺、复方甘草酸苷、两性霉素B等
低血钾症是肌溶解的诱发因素,长期应用排钾药物均可引起横纹肌溶解综合征。
06
麻醉精神类药物:
例如:阿片类、巴比妥类、吩噻嗪类、琥珀酰胆碱类等
这些药物大量服用后可致昏迷,使肌肉长时间压迫受损,进而引发横纹肌溶解。
07
其他:
茶碱、胺碘酮、多奈哌齐、秋水仙碱、苯海拉明等。
因此,当出现肌肉疼痛,排出尿液颜色像浓茶、酱油一样时,应该提高警惕,及时就诊,以免错过最佳诊疗时机。
END
作者:廖醒环
审核:深总药学科普审核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