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
评论
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儒亮时评】让人惊喜的进步是:艾滋病已经从人们印象中的“绝症”,变成了一个可防可治的慢性传染病。下一步,如何在社会适应状态上真正接纳艾滋病患者,仍是一大大考验。这方面,更需要从社会层面加大推进力度、更需要更多社会组织和民众,有序参与、积极作为。这,是一件润物细无声的工作,久久为功,水到渠成。
来源:南方周末 时间:2022-12-05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艾滋病已经从人们印象中的“绝症”,变成了一个可防可治的慢性传染病。然而解决了药的问题,患者心理上的孤独却难以治愈,稀缺的“拥抱”这一现象,正是源自匮乏的大众认知。
“我是一个艾滋病人,你可以抱抱我吗。”
2017年,一场“HIV感染者街头求拥抱”的行动,曾刷新了人们对HIV的刻板认知。随着第35个世界艾滋病日到来,那些在街头拥抱的温暖画面,也从人们的记忆中渐渐苏醒。
如今,疫情与距离的双重阻隔之下,当日情形再难重现。有人不禁追问:当“HIV感染者街头求抱”成为记忆,我们还能怎样拥抱他们?
随着“互联网+HIV”理念的进一步普及,走出孤岛的HIV感染者重获关怀与帮助。而在淡蓝公益等组织机构的推动下,防范艾滋病感染、消除艾滋病歧视也正成为广泛的社会共识。
12月1日,由中国预防性病艾滋病基金会、淡蓝公益专项基金主办的第九届“青春零艾滋”活动在线上举办,从业界专家和机构的支持中,我们或许能获得一些新的启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