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超九成养老机构可提供医疗服务,医养结合仍面临哪些痛点?

2021-04-12作者:医事法学法律
非原创 老年人医养结合雪中送炭

【儒亮时评】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服务,对广大老年人来讲,是雪中送炭,不是锦上添花。希望这样的“炭”,质,越高越强;量,越好越多。


来源:南方都市报    时间:2021-04-08

国家卫生健康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4月8日在发布会上表示,截至2020年年底,全国共有两证齐全的医养结合机构5857家,较2017年增加近六成,而床位数达到158.5万张,超过90%的养老机构都能够以不同形式为入住的老年人提供医疗卫生服务。

医养机构注册备案手续简化

医养结合机构数字增长的背后源于2019年的政策简化。2019年,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做好医养结合机构审批登记工作的通知》。

根据新办法,如果医疗机构要开展养老服务,只需要调整服务范围或经营内容,不需要新设立一个法人,也不用另行法人登记;而如果是养老机构增加医疗功能,要开设一个医务室、护理站、卫生室,“不用行政审批,直接备案管理就可以”,王海东说。

此外,王海东介绍,如果养老机构要举办二级以下的有关医疗机构,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两证合一”,以简化程序。如果同时新办医养结合机构,涉及同层级相关部门,比如卫生健康部门、民政部门、市场监管部门等部门,也要求“一个窗口”办理。

最关键的一条政策是,“我们强化了医保支持”,王海东说,以前新办的医养结合机构中的医疗卫生机构,医保定点申请时间比较长,这次做出明确规定,只要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正式运营三个月后就可以申请医保定点,医保部门要在三个月之内进行医保定点的评估。

由于这些改革措施,社会力量办的医养结合机构得到发展,占比超过70%。

“医养结合的基础在于医疗”

医疗机构在医养结合中扮演什么角色?四川省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党委书记陈芍说,“医养结合的基础在于医疗”。

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的前身是建立于1979年的干部疗养院,2000年医院增挂了慢性病医院的牌子,开始面向社会招收老年慢性病患者。然而,医院地处郊区,交通不便,几乎没有人来就医,医院发展也面临困境。

在调研中,院方管理层发现,社会上其实有不少因病失能的老年病人面临医养无法结合的难题。这些老人综合医院住不进去,养老机构又缺乏医疗基础,而自己的家庭对他们的照护又难以持续。而这些痛点正好是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的优势,于是,成都八院在2005年开始尝试建立针对失能、半失能老年病人的医护康养一体化的新型医疗服务模式。

这一模式一推出,400张床位供不应求,到2014年,尽管医院床位增加到了600张,仍有老年患者要排队一周到半年。于是,医院开始开始走出去,和周边的40多家养老机构、养老服务中心、护理院或者日照中心、社区卫生机构的社区卫生中心签约,开展医养协作关系,为这些机构的老人提供快速的转诊或者绿色就医通道,提供健康宣教、健康管理、医疗巡诊、康复或者是照护培训。

陈芍介绍,目前成都八院的床位数已经增长到1200张,新的医养项目正在建设中,届时床位数量将增加到2000张。

成都八院的医疗服务有何特色?在对老年人疾病谱分析后,成都八院决定建设几个老年医学的重点专科,在专科建设中,医院加入了专业的康复训练和治疗,目的是能够最大程度地维护、改善老年人的机体功能。

针对目前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增多的情况,成都八院也把医院的神经内科建成了阿尔茨海默病的综合管理区。对患有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医院提供的不仅仅是医疗服务,还有专业的康复训练和照护,通过这些服务来延缓老人认知功能的衰退和病情的发展,提高生活质量。

陈芍介绍,医院还重点建设了专业的临终关怀科,提供姑息治疗、疼痛管理、临终照护、心理慰藉和灵性关怀服务,“帮助临终的老人能够有尊严、比较安然的走完人生最后一程”。

互联网远程医疗技术应用

成都八院也在向外输送人才。经过多年实践,医院形成了一套照护的专业管理体系,培养具有生活照料能力、也具备一定的护士观察处理技能和老年常见疾病急救常识并且有爱心的护理员。

“近年来我们为社会输送了2万多名这样的复合型护理员,能够比较有效解决6万左右家庭的专业照护需求。”陈芍说。

医养结合最大的发展瓶颈仍然在于人才储备不足。中日友好医院副院长崔勇介绍,在国家卫健委老龄司安排下,中日友好医院曾对医养结合机构的服务现状做过调研,发现一些普遍的痛点,比如:医养结合机构的医务人员数量不足,大部分医务人员是全科医生,无法提供较高质量的专科医疗服务;有些医养结合机构不能提供专科护理服务;医护人员缺乏标准化能力体系,也没有继续教育和长期终生教育的机制;医养结合机构之间也缺乏连通的工作平台和互助机制。

为了解决这些痛点问题,国家卫健委老龄司支持依托中日友好医院成立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平台。这一平台的主要功能是开展远程会诊和远程诊断以及远程教育和远程康复指导,提供会诊和转诊通路。

崔勇举例,在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社会福利院的一位老人,60多岁,患脑中风7年及其他多种合并症,长期服药效果不好,机构利用平台邀请了中日医院心内科专家给他进行会诊,同时给他用了夜间智能监控垫,每天监测他的生理指标,发现除了现在诊断的疾病以外还有很多其他问题,包括夜间呼吸过速等,通过专家调整用药以后,老人的病情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据了解,此前,中日友好医院国家远程医疗中心已经与全国5300余家医疗机构建立了远程合作关系。

“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平台确实能够有助于医养结合机构,特别是基层占比达70%的社会办养老机构,节约看病的时间成本,提高就医效果。”崔勇说。

据崔勇介绍,根据国家卫健委老龄司的工作安排,中日友好医院正准备在2021年底之前延伸拓展更多试点单位,借助国家远程中心和中日医院刚刚获批的互联网医院资质,不断推动新技术落地,包括5G医疗、远程超声可视化针刀技术、远程呼吸听诊技术,以及基于皮肤影像的皮肤肿瘤早期筛查技术,“这些技术将应用于平台,供更多的医养结合机构使用”。

采写:南都记者吴斌 发自北京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