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蛋白尿是慢性肾脏病(CKD)患者常见的临床表现之一,也是肾脏病进展的重要危险因素。然而,在临床实践中,许多患者甚至部分医生对蛋白尿的理解都存在一些误区,导致治疗和管理上的存有偏差。本文将针对5个常见的蛋白尿误区进行解读,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管理蛋白尿。
误区一
尿常规转阴就是蛋白尿消失了?
尿常规检查是临床上常用的筛查蛋白尿的方法,但其敏感性和特异性有限。尿常规中的蛋白定性检测通常只能检测到较高浓度的蛋白尿(如尿蛋白浓度超过300 mg/L),而对于微量蛋白尿(如尿白蛋白排泄率在30~300 mg/24 h)则无法准确检测。
尿常规转阴可能只是蛋白尿的暂时减少或检测方法的局限性所致。对于CKD患者,尤其是糖尿病肾病或高血压肾病患者,微量蛋白尿的监测更为重要。建议通过24小时尿蛋白定量或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来更准确地评估蛋白尿的程度。
误区二
蛋白尿正常可以立刻停药?
有些患者在蛋白尿恢复正常后,认为可以立即停药,然而,突然停药可能导致蛋白尿的反弹,甚至加速肾脏病的进展,尤其是对于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的患者需要格外注意。ACEI/ARB通过抑制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降低肾小球内高压、高滤过和高跨膜压,从而减少蛋白尿。突然停药会导致RAS系统重新激活,肾小球内压力升高,蛋白尿可能迅速反弹。因此,即使蛋白尿得到控制,患者仍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逐步调整药物剂量,避免突然停药。
误区三
尿蛋白必须降到0?
许多患者认为,尿蛋白必须降到0才是治疗的目标。然而,对于CKD患者,尤其是伴有大量蛋白尿的患者,完全消除蛋白尿可能并不现实。过度的治疗可能会带来不必要的不良反应,甚至加重肾脏负担。
对于CKD患者,治疗的目标是尽可能减少蛋白尿,延缓肾脏病的进展,而不是追求完全消除蛋白尿。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肾功能状态,医生会制定个体化的治疗目标。例如,对于糖尿病肾病患者,尿蛋白管理目标为UACR降低幅度≥30%,即降至<30 mg/g即可视为治疗有效。
误区四
蛋白尿只是肾脏病的问题?
蛋白尿不仅是肾脏病的表现,还与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大量研究表明,尿白蛋白排泄增加提示肾损伤和全身性血管疾病,包括心肌毛细血管疾病和动脉僵硬,蛋白尿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尤其是对于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因此,对于伴有蛋白尿的患者,除了控制肾脏病的进展外,还应积极管理心血管危险因素,如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以降低心血管事件的风险。
误区五
蛋白尿的治疗只需要药物?
许多患者认为,蛋白尿的治疗只需要依靠药物,而忽视了生活方式和饮食管理的重要性。事实上,生活方式和饮食管理在蛋白尿的控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蛋白尿的降低是一个综合管理的过程,除了药物治疗外,患者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低盐饮食:高盐饮食会加重肾小球滤过负荷,增加蛋白尿。推荐每日钠摄入量为1.2~2.0 g(食盐3.0~5.0 g);
合理控制蛋白质摄入:高蛋白饮食会加重蛋白尿和肾小球硬化。推荐蛋白质摄入量:G1~G2期非透析患者0.8 g/(kg·d);G3~G5期非透析患者0.6~0.8 g/(kg·d),同时可考虑补充复方α-酮酸制剂0.12 g/(kg·d);透析患者蛋白摄入量可放宽至1.0~1.2 g/(kg·d);
控制体重和血脂:肥胖和高脂血症不仅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还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蛋白尿和肾功能损害,推荐将体重指数控制在23 kg/m2以下;
戒烟:戒烟能显著降低患者eGFR和尿白蛋白水平,延缓肾脏疾病进展。
来源:医路肾康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