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死亡率排名第二的常见恶性肿瘤,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原发性肝癌主要包括肝细胞癌(HCC)、肝内胆管癌和混合型肝细胞癌-胆管癌,其中HCC占75%~85%。
肝癌在我国早筛率低,70%~80%的患者在诊断时已经是中晚期,5年生存率仅为14.1%。1964年甲胎蛋白在HCC血清中首次被发现,目前仍然是HCC的常用诊断血清标志物,但约30%的肝癌患者血清甲胎蛋白(AFP)始终为阴性,并且在良性肝脏疾病及其他癌症中也会升高。
即使是在HCC患者中大概只有60%~80%患者的AFP水平升高,在早期HCC检测中,AFP的敏感度仅为53%。在小肝癌以及早期肝癌的检测中,AFP假阴性较高,而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成为检测HCC的一个新的肿瘤标志物。
AFP是一种单链糖蛋白,根据其与小扁豆凝集素(LCA)亲和力不同,将AFP分三种亚型:AFP-L1、AFP-L2和AFP-L3。
AFP-L1主要见于正常或良性肝病;AFP-L2主要由卵黄囊产生,多见于孕妇;AFP-L3主要是由肝癌细胞产生。
当肝细胞发生癌变时,部分AFP的糖链结构发生变化(岩藻糖基化),发生岩藻糖基化的AFP与LCA亲和性较高,通常被称为甲胎蛋白异质体。其与肿瘤组织的大小、分化、恶性程度密切相关,特异性高于AFP。
AFP-L3来源于癌变肝细胞,对HCC具有高度特异性,有助于良恶性肝病的鉴别诊断。临床上检测AFP-L3占总AFP水平的百分比(AFP-L3%)更有诊断价值。以AFP-L3%≥10%为阳性临界值,肝癌组阳性率为明显高于良性肝病(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肝脏良性肿瘤组)。
AFP-L3%阳性率的比较
检测甲胎蛋白异质体比率(AFP-L3%),尤其对于AFP低水平的高危人群可以早期预警HCC发生。AFP-L3%的升高比影像学提前3~18个月发现直径<2 cm的小肝癌(灵敏度48%,特异性81%)。基于性别、年龄、AFP、 AFP-L3%和异常凝血酶原(DCP)构建的 GALAD 模型在诊断早期肝癌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 85.6% 和 93.3%,有助于AFP 阴性肝癌的早期诊断。
HCC患者在确诊前血清标志物的动态变化
血清AFP-L3%在HCC疗效评估、预后判断及复发监测中均有重要应用价值。
AFP-L3%结果由阳性转为阴性通常是肝癌治疗成功的指标。AFP-L3%高水平往往预后较差,伴有低水平AFP但AFP-L3%阳性的肝癌患者预后更差。AFP-L3%阳性的肝癌细胞有快速生长、早期血管浸润和肝内转移的趋势。术后AFP-L3%持续阳性或阴性转阳性患者的肿瘤复发率明显高于持续阴性的患者。
不同AFP-L3%水平肝癌切除术后患者总生存率与无病生存率的比较
需要注意:当总AFP<0.3 ng/ml,未到仪器检测下限,报告AFP-L3%“未检出”。黄疸(胆红素>650 μmol/L)、溶血(血红蛋白>9.88 g/L)、维生素C>0.5 g/L对检测结果可能存在干扰。
来源:仁济检验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