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1年3月19-20日,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北京医学会肠道微生态与幽门螺杆菌分会与北京协和医院共同举办的“2021北京医学会肠道微生态及Hp分会第三届年会暨第四届协和肠道疾病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为“炎症性肠病(IBD)药物治疗的选择-我们离精准治疗还差多远”。本次会议邀请了多位在肠道疾病和肠道微生态研究领域颇有造诣的顶级专家,通过线上和线下的形式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3月20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消化病医院吴开春教授以《IBD-MDT共识制定的意义及解读》为题进行了一场精彩报告。
吴开春教授
吴开春教授介绍,IBD是一类病因未明的肠道免疫炎症性疾病。近年来,我国IBD的发病率逐年增高,已经成为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随着研究的深入,我国在IBD领域不断发展和完善,IBD的临床诊治更趋于规范化,从专科队伍的建设、诊疗水平的提高、科研项目的获得和公众认知的提升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但IBD病情复杂,诊疗涉及的学科较多,需要多学科团队合作,才有可能为患者提供高效、规范的诊疗服务。2018年,《中国IBD诊疗质量控制评估体系》(以下简称《评估体系》)正式发布,对标准化的IBD诊疗中心建设与质量控制提供了具体的指导。该《评估体系》的核心指标中明确要求:IBD诊治中心有固定的消化内科、影像学、病理学、胃肠外科医师参与的多学科核心团队,并定期开展多学科病例讨论(MDT),至少2次/月。可见,MDT在IBD的规范化诊疗中具有重要意义。
图 IBD的“4D”特点决定了MDT的重要性
不同IBD患者的疾病特征和疾病进展存在明显异质性,如果缺少了MDT团队的实时严密监测和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将对患者的预后产生较大影响。
2017年,国际IBD专家联盟提出了5C概念,包括综合全面的IBD医疗、多学科相互协作、医患充分沟通交流、专科护理以及以患者为中心。显然,MDT正是5C概念的核心。
基于以上背景,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IBD学组组织了相关专家草拟和讨论了《IBD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的专家共识意见》(以下简称《共识意见》)。本《共识意见》分为5部分内容,其中,对人员组成和活动方式做了详细规定。
IBD-MDT人员组成
IBD-MDT主要由核心团队、扩展团队、记录员、协调员和依托单位组成。
图 IBD-MDT人员组成
核心团队应为有经验的IBD医师,学科涵盖消化内科、胃肠外科和(或)结直肠外科、医学影像科、病理科、感染科、IBD专科护士和临床营养师。
扩展团队包括临床药师、专科医师,其目的是满足多学科病例的需求。例如,儿科、皮肤科、妇产科、风湿免疫科、心理科等。
此外,人员组成中还强调了记录员和协调员的作用,同时对依托单位的基本能力也做了具体要求,包括专科床位、门诊、诊疗、随访、人文、管理等。
在整个MDT团队中,应该以消化内科的IBD团队为主体,应主要负责接受门诊、转诊和会诊,并协调及参与各科会诊,同时主导确定诊治方案,此外,还需要负责建立资料库、标本库,并对患者进行全程随访。
表 IBD-MDT相关科室及任务
活动方式
IBD-MDT团队的活动方式主要采取线下和线上两种不同形式。对于线下MDT,《共识意见》主要对时间、场地、设施、流程、角色、总结提出一些建议。随着新媒体的发展,线上MDT(eMDT)也应运而生,《共识意见》明确了其定义和意义,并对活动方式、具体要求和流程进行规定。经过MDT讨论后,还应通过意见书对讨论内容进行记录、存档。
吴开春教授指出,建立高质量的IBD-MDT团队非常重要。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① IBD-MDT通过多学科团队诊疗模式,为患者提供准确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规范、综合(多学科)、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和动态随访计划,以期改善患者的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② IBD-MDT应以IBD患者为中心,在循证医学指导下使患者获益最大化;③ IBD-MDT以指导临床诊治为主,兼顾临床研究,有利于治疗经验的总结和推广。《共识意见》为IBD医生和患者提供了一个评价医疗服务质量的框架,根据这个框架可以对优质医疗进行鉴别,促使医疗质量提升,并对医疗服务进行监控。
在报告的最后,吴开春教授谈到,现实中的IBD诊疗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不断地努力和不断地探索才能把 IBD-MDT做得更好,而这项工作永远在路上。
(中国医学论坛报 佟艳华 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