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特邀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李建军
2024年在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心血管领域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血脂领域尤为突出。本文就2024年血脂异常与动脉粥样硬化(AS)及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关系的相关进展进行梳理性回顾,以飨读者。
近年来,我国≥18岁成人的血脂异常患病率大幅上升,据大样本人群调查研究提示其患病率近40%。2020~2022年,“中国居民心血管病(CVD)及其危险因素监测”项目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对275961人的初步分析结果显示,我国≥18岁居民血脂异常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分别为11.7%、10.1%和4.8%。与之相对照的是,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则高出不少(43.3%、38.7%和12.9%)。此外,据《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3概要》,血脂异常已成为心血管病第二大危险因素。由此可见,中国的血脂管理之路,仍任重道远。
AS是一种多因素疾病,其发病机制涉及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炎症、脂代谢异常、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尽管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被认为是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罪魁祸首”,但炎症在AS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也日益受到重视。2023年6月,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秋水仙碱用于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或有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患者的心梗、脑卒中、冠脉血运重建和心血管死亡风险,成为首个获FDA批准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抗炎药物。但在第36届经导管心血管治疗年会(TCT2024)上报道的CLEARSYNERGY(OASIS9)试验结果未能为秋水仙碱在ASCVD防治中带来“正面能量”支持。该研究由来自麦克马斯特大学和加拿大汉密尔顿健康科学联合研究所的Sanjit S. Jolly博士公布,该研究结果显示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常规使用秋水仙碱不能改善预后,成果同步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
事实上,该研究是一项国际多中心、双盲、2×2析因随机对照试验,纳入了7062例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AMI患者,随机分配在小剂量秋水仙碱(0.5 mg/天,n=3528)组或安慰剂组(n=3534),在PCI术后72小时内开始服药。在中位3年的随访中,秋水仙碱组和安慰剂组的心血管死亡、复发性心肌梗死、卒中或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的复合终点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9.1%对9.3%,HR:0.99,95%CI:0.85~1.16,P=0.93)。在复合终点的任何单个组成部分中没有统计学差异,秋水仙碱组心血管死亡(3.3%对3.2%)、全因死亡(4.6%对5.1%)、心梗(2.9%对3.1%)、缺血驱动的血运重建(4.6%对4.7%)的发生率也与安慰剂组相似。但秋水仙碱治疗可显著降低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平均差值:-1.3 mg/L,95%CI:-1.8~-0.7)。尽管这与此前COLCOT研究、COPS研究中秋水仙碱带来的阳性结果相反,但是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Peter Libby2021年在《自然》(Nature)杂志发表综述称,炎症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和发展中起着根本性作用。
因此,本文作者提出“没有胆固醇就没有AS”之名言改为“没有胆固醇和炎症就没有动脉粥样硬化” 。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建军教授审阅
中国医学论坛报杨璐绫整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