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中日友好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疾病预防控制处 邬巧玲;中日友好医院肾病科 杨臻
2018年7月,在中华护理学会开展的“针刺伤防护——说出背后的故事”演讲活动中,来自临床一线的护师、中日友好医院肾病科杨臻讲到这么一个故事:
“它们是医院为患者递出的第一张名片,它们捧着救死扶伤的赤诚,传递战胜疾病的力量,扬起生命希望的旗帜,——它们就是护士的双手。这双手灵巧、轻柔、温暖、美丽。然而,却有一把利刃潜伏在它们左右,那就是针刺伤。
说起针刺伤,大概是每位护士的老熟人、心头“痛”。2016年12月26日,我结束了三个月日本研修回国后第一天值班,上午11时左右,我为一名患者拔除一次性钢针时,对面病房的呼叫器响起,为了及时赶到患者身边,又不致手中钢针伤及他人,我一边走,一边试图将钢针插入输液袋胶塞中,不料,伴随着一阵钻心的疼痛,钢针瞬间穿透塑料插入了我左手食指!已有四年多工作经验的我,立刻沉着地进行了冲洗、挤压、消毒、包扎等处理,但在查询了该患者的血检结果后,我感到了恐慌:艾滋、乙肝、梅毒全部阳性!随后,我接受了规范疫苗和球蛋白注射,事件过程也逐一上报,接受长达六个月的规律随访后,确认没有被感染,我的紧张才得以松弛。
为了让包括我自己在内的兄弟姐妹们少受其害,我采用根因分析法总结了全过程,发现这次经历具有一定的典型性:个人方面,我脱离临床三个月后重返科室,防护意识相对薄弱;耗材方面,非安全型空腔针为针刺伤并发感染提供了可能;方法上,回插针头的行为增加了针刺伤风险;客观环境上,中午护理人员相对不足,容易忙中出乱。”
案例点评——
中日友好医院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疾病预防控制处副处长邬巧玲认为:
杨臻护师的经历并非个例。职业暴露在医务人员身边屡见不鲜。北京市感染控制中心主任武迎宏等专家2016年在全国13个省市的158家医院进行的一项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结果显示:2010-2015年累计发生职业暴露事件11116例,其中锐器伤占职业暴露类型的96.76%。职业暴露人群主要为护理人员(占53.90%),其次为医生(占21.31%),学生占18.39%。也有文献报道,工作5年以下的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中占的比例最高。
容易发生职业暴露主要发生在静脉注射、针头丢入利器盒、手术缝针、采血、回套针头和加药等环节。暴露源的类型以乙型肝炎病毒(HBV)为主,其次为梅毒、丙型肝炎病毒(HCV)以及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风险不可谓不大、危害不可谓不重。如何预防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如何避免职业暴露后发生的危害?
首先医院管理者、院感管理人员和科室管理者一定要高度重视,制定职业防护制度、规范医疗操作流程、形成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方案是必须的;其次,增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的意识、加强培训,重点人群和重点部门的培训尤其重要;推广应用安全器具,如安全型注射器等等。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规范医务人员的操作行为。
以上面杨臻的故事为例,可以看出,回插污染针头也是此次职业暴露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杨臻很幸运,经过规范的处置安全的回到了工作岗位。但是,职业暴露的危害一直都存在,威胁着我们每一位临床医务工作者。
预防职业暴露很重要,发生职业暴露以后进行正确的处置也非常重要。下面我以锐器伤为例,谈谈我院职业暴露的处置经验。
一旦发生锐器伤,首要是进行伤口的局部处理:
其次,马上上报科室负责人及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
然后,去相关的科室就诊(我院职业暴露就诊的科室是感染疾病科和急诊科)。
职业暴露一般建议在发生后24小时内暴露者需进行相应的处置。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暴露原则上要求在4小时之内(也有文献要求2小时之内)进行相应的处置。依据暴露源的不同,随访和处置的方案也不一样。
乙型肝炎病毒(HBV)的职业暴露处置方案,依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颁布的《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在0、3、6个月进行血清学的检测和随访,同时依据暴露者的情况选择乙型肝炎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进行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
丙型肝炎病毒(HCV)的职业暴露处置方案,依据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颁布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5年更新版)》,在0、3个月进行血清学的检测和随访。
梅毒的职业暴露处置方案依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性病控制中心颁布的《梅毒、淋病、生殖器疱疹、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诊疗指南(2014)》,在0、1、3个月进行血清学的检测和随防,同时依据暴露者的情况选择长效青霉素或其他的替代方案。
狂犬病的职业暴露依据暴露分级不同,采用狂犬疫苗和免疫球蛋白进行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HIV暴露的处置和随防由有诊疗资质的传染病医院进行。
医疗工作“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对病人的照护如此,对职业暴露的预防也需如此。
(《中国医学论坛报》,敬请关注中日医院院感周更多精彩学术报道。)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