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张澍田教授
张澍田,198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医师协会常务理事,世界华人消化医师协会会长,中国医师协会消化医师分会会长等。
“我最大的荣誉是病人说‘这是一个好医生!’”
作为享誉国内外的顶尖临床和学术大咖,从一线的临床医生做到三甲医院的院长,在别人眼中,张澍田是无数光环加身的“大医”,而他却认为,自己最大的荣誉是病人给的称号——“这是一个好医生。”
在我国,每4人中就有1人患有消化系统疾病,改变中国作为消化道疾病大国的现状,成为张澍田一生的志愿。
从医近40年,张澍田无数次通过消化内镜为患者解除病痛。许多年前的一个夜晚,一位老先生突然因剧烈腹痛来到医院,常规腹部影像学检查未见异常,可紧接着,老人却出现高烧、寒战、全身发黄,一度病危,家属甚至开始准备后事。此时的张澍田心里却有了大致判断,果断将患者推进内镜中心。没多久,一块小石头从体内取出,老先生的一系列症状很快得到缓解,没几天就康复出院了。原来这石头长在了胆管里,不易发现。正是张澍田利用内镜介入微创技术救了老先生一命。
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不断发展,张澍田敏锐地意识到,消化内镜在消化道早癌和癌前病变的防治中将发挥重要作用。“发现一例早癌,挽救一条生命,幸福一个家庭”,秉承这样的信念,张澍田一方面在全国消化内科医护群体中积极推广规范化内镜诊疗技术,一方面举办并参加系列科普讲座以加强全社会对早癌筛查的了解,力求把肿瘤扼杀在萌芽中。
2005年,张澍田发起“‘友谊’消化直通车万里行”活动,把先进的内镜诊疗技术送到基层;2017年,启动由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推出的“将才工程”,为全国消化医生提供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手术培训;2018年,启动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手拉手”项目,通过常态化的技术输出,提高消化医师的同质化水平。一路走来,张澍田一步一个脚印,推动着我国消化学科的发展,并惠及了成千上万名患者。
“病人就是院长”,张澍田的这句名言广为人知
如今,张澍田虽已走上医院管理岗位,每天要处理大量繁杂的行政事务,但他并未因此离开临床一线。作为我国著名的消化内科专家,张澍田每周都会为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在北京友谊医院消化内科,张澍田有一句个性化名言广为人知——“病人就是院长”。这话乍听奇怪,细想之后便能领悟其中道理:面对饱受病痛折磨的患者,医生要急人之所急,尽最大努力解除患者的痛苦,所以,从责任的角度而言,医生对待患者,要像对待院长一样,保持认真的态度。此外,他还规定,不管多“大腕”的专家,做内镜手术前,一定要亲自向患者和家属解释治疗方案以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等,只有得到患者的理解,才能减少误会。
张澍田对患者无微不至的关爱还体现在许多细节上。由于友谊医院西城院区位于寸土寸金的北京城区中心,日均上万的门诊量和捉襟见肘的停车位之间存在巨大的矛盾。为了方便患者就医、改善患者就医环境,自2016年起,医院领导班子下决心解决患者停车难的问题。经过统筹管理,医院从570个员工停车位中腾出400个车位留给前来就医的患者使用。为了把最方便的车位留给患者,友谊职工克服了许多困难,多数有车职工把车停在院外停车场,从停车场到医院有的要步行10分钟甚至近20分钟,有的干部职工放弃选车位,绿色出行。停车问题的解决,不仅惠及了患者,还改善了医院周边曾经拥堵的交通状况,引得群众交口称赞。
在践行一名合格的医院管理者和一个好医生的路途上,张澍田努力把握好“度”,身体力行,他的言行处处体现出一个大医的仁心、道义和优秀医务管理者的担当与付出。
“改掉一个坏毛病比培养
一个新习惯更难,
所以,一开始的培训就应该规范”
在内镜介入技术没有广泛开展以前,胃肠道肿瘤、出血、胆胰结石等疾病的治疗仍然需要外科手术来完成,不仅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的创伤,还在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上带来负担,诸多术后并发症也同样威胁着患者的健康及生活质量。随着消化内镜技术的快速发展,消化内镜介入诊疗技术已经逐渐替代外科手术,在大部分消化内科疾病的诊治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我国消化内镜的诊疗革新离不开像张澍田这样的践行者,将国际上先进的内镜诊疗技术引进国内,推动我国消化内镜事业的飞速发展。
张澍田是国内最早接触消化内镜介入技术的专家之一。在我国著名消化内科专家王宝恩教授和于中麟教授的指导下,张澍田于1994年被派往中国香港深造,第一次接触到内镜介入前沿技术,通过连接的显示器观察内镜在迂曲的消化道内灵活自如地通行,完成多种诊断治疗操作。张澍田在惊叹之余对这些新技术产生极大的兴趣,同时不遗余力地将新技术引入,使我国内镜介入诊治水平有了“质”的飞跃。
张澍田在消化系统疾病临床的诊治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创新现有技术、体系,牵头成立了国内第一家集消化内科、消化外科、肝病科、放射科、病理科“五位一体”的临床科研平台——北京市消化疾病中心,在全国倡导建立消化道早癌全链条诊治体系,并在国内首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个性化治疗理念,显著提高我国消化内镜诊疗水平,并持续推动我国消化系统疾病诊治能力快速发展。
在国内消化内镜技术稳步发展后,张澍田并未安于现状,他清楚地意识到消化内镜在广大基层医院中的普及率较低,基层医院有需求,但技术人才的缺乏与内镜设备价格的壁垒限制了基层医院消化内镜技术的发展。张澍田牵头开展的一系列系统化培训都致力于内镜专业人才的培养,并且更加强调规范化操作。他说:“改掉一个坏毛病比培养一个新习惯更难,所以,一开始的培训就应该规范。”此外,张澍田与其团队还致力于研发新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消化内镜、超声内镜、胆胰管镜等,在降低内镜设备成本的同时也促进了消化内镜的普及,最终惠及百姓,让每个人都享有接受内镜检查的权利。
张澍田勇于探索、主动创新,在消化内镜新技术的研发方面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例如国产内镜3D成像系统、人工智能识别系统、多维智能成像胆胰管镜系统等,目前都已取得阶段性成果,相信不久的将来便可投入量产并推广。以上举措对提高我国早癌检出率和提升我国消化道肿瘤诊治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张澍田是一名医术精湛的医生,一位精益求精的学者,一位践行合一的管理者,更是一名爱国为民的共产党员。大医风范,当之无愧。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 佟艳华 采写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