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砥砺前行,共铸辉煌——第十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在沪隆重召开

2019-06-15作者:论坛报琪琪资讯
第十五届大肠癌论坛分子靶向MDT

1.png

       2019年6月14日~16日,第十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暨第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肝转移多学科和分子靶向论坛暨第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微创论坛,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隆重召开。

       本次大会由欧洲肿瘤内科协会(ESMO)、中国临床肿瘤协会(CSCO)、中国医师协会(CMDA)结直肠癌专业委员会肛肠医师分会、结直肠外科医师委员会(CSCRS)、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CACA-CRCPC)、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等22个国内外学术机构共同举办。来自美、英、法、德、西班牙、意大利、比利时、奥地利、韩、日、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9000余专家学者济济一堂,秉承规范和创新理念,在这一国际交流平台,围绕结直肠癌诊疗最新技术展开讨论,分享了涵盖个体化精准诊疗、无创化液态活检、专家共识解读、微创新术式以及晚期结直肠癌化疗、靶向、免疫治疗方面的综合治疗进展,也推动了我国结直肠癌诊疗的规范化进程。

       为进一步提升我国结直肠癌领域在国际的影响力和号召力,首部《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上海国际共识(2019版)》也在本次大会上同时推出。该共识由国内外29个国家、近200位专家学者共同制定,综合了世界上最先进的诊疗理念,提出了结直肠癌肝转移整体管理思想,标志着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诊疗水平已比肩国际领先水平。

开幕式

2.png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汪昕教授首先代表中山医院,向参会者表示了热烈欢迎。他指出,近年来,中山医院结肠癌综合治疗水平不断提升,不仅在治疗数量上名列前茅,更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疗技术手段。微创技术水平位居全国首列,腹腔镜3D技术和机器人手术占到了2018年全院结直肠癌手术的90%,并制定了相应的机器人结肠癌手术专家共识和手术操作指南;其次,中山医院结肠癌肝转移MDT团队自2015年在国内率先成立,至今已经完成了近5000例转移性结直肠癌(CRC)患者的MDT诊疗,术后5年成活率接近50%,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另外,中山医院牵头制定了中国结肠癌肝转移诊疗和综合治疗的相应指南,并推广应用到全国30多个省市的上百家医院,在此基础上,还牵头起草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上海国际共识(2019版)》,相信国际版共识的制定必将推动我国结肠癌肝转移的诊疗水平,进而提升我国在结直肠癌领域中的国际影响力! 

3.png

       随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郑树教授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郑教授表示,她怀着与各位参会者同样激动的心情参加了本次大会,回顾往昔,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已经成功举办了14届,在此期间,中山大学在结直肠癌诊疗中进展迅速。最值得称赞的是,在中山医院的带领下,肠癌肝转移作为导致肠癌治疗失败的主要风险因素,其患者的五年生存率已达到53%,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在国内外均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郑教授强调,中山医院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离不开既往扎实的科研及临床积淀,相信今后恶性肿瘤将逐渐成为一种慢性病,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通过长期治疗,最终让患者恢复健康。最后,郑教授祝与会代表能够愉快互助,互相交流,在抗击肿瘤的道路上继续砥砺前行!

4.png

       最后,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秦新裕教授介绍了本次大会盛况。他表示,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自2005年首次举办,已经成功举办了14届,吸引了来自国内外结直肠癌领域的顶级专家学者,本次大会为国际学术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更为国内外医疗合作以及我国诊疗水平的提高提供了良好契机。大会邀请到100多名海外学者和1000多名的国内学者进行学术交流,实现不同亚专业的学术碰撞,一定会使大家受益匪浅。本次大会上,还同时发布了《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上海国际共识(2019版)》,这是首部国际结肠癌肝转移的专病诊疗标准,完善了结肠癌肝转移专病治疗体系,同时推广疾病全程管理模式,为更多患者提供更加合适的医疗方案。此外,大会还将响应国家号召,秉承加强区域医疗合作的理念,开展一带一路政策。我们相信,随着规范化的治疗和患者全程管理模式的推进,我国肠癌患者的生存将不断提高!

专家访谈

       在大会期间,我们特别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秦新裕教授和徐剑民教授,对结直肠癌诊治经验进行分享。

https://v.qq.com/x/page/l088495fzpg.html

      秦新裕教授在分享结直肠癌多学科团队(MDT)综合诊治经验时强调,团队内应互相谦让、共同进步、以患者的最终获益为核心,只有团队成员协作才能真正发挥综合性医院的综合实力。首先,通过开展MDT门诊及病房讨论会,患者在最短时间得到了最优的综合治疗方案,保证诊疗质量的同时,提高了诊疗效率;其次,无论是高年资或低年资医生,在多学科协作过程中,能吸收其他学科的知识,获得进步,医生诊疗水平的提高仍是患者受益;最后,MDT综合诊治模式利于临床研究的开展,可靠的临床数据获得的科研成果,能使更多的患者获益。

https://v.qq.com/x/page/e0884d0gyij.html

       许剑民教授介绍到,目前我国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疗已同步国际水平,无论是影像学检查、基因检测等诊断方法,或是以患者的治疗导向为主的治疗方法等。其中,在选择患者的治疗方案时,对于能获得治愈性手术切除的患者,我们鼓励其进行治愈性手术,术后患者获得5年生存的概率可达50%以上;对于无法手术切除的患者,预估生存期达半年以上、体力状态良好者,进行化疗、靶向治疗、介入治疗、局部射频治疗等转化治疗,若转化治疗成功,切除转移灶后,患者获得5年生存的概率可达30%以上,即使转化治疗失败,仍有后续的治疗方案,使患者体面地带瘤生存。提到微创外科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进展时,许剑民教授介绍到,尤其在亚洲人群中,微创外科已成为手术治疗的金标准。微创手术主要包括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从平面腹腔镜发展到今天的三维腹腔镜,为术者提供了更立体的视野,而达芬奇机器人利于狭小空间的手术操作,它们的优势在于手术创伤小,清扫范围广。多中心的微创手术临床研究结果也将陆续公布。

新闻发布会

       《结直肠癌肝转移诊断和综合治疗上海国际共识(2019版)》也于今日在第十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上正式发布。上海共识以中国指南为基础,由中山医院结直肠癌中心牵头,由200余位国际顶尖的结直肠肿瘤领域专家共同参与讨论,是第一本国际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专病诊疗标准。在新闻发布会上,各位专家就媒体记者提出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滑动查看多图→

5.png

主题报告

      第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肝转移多学科和分子靶向论坛

部分专家风采

滑动查看多图→

6.png

       来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周俭教授为我们带来了结直肠癌肝转移外科治疗进展。他强调,手术是结直肠癌肝转移综合治理的核心,增加切除率、联合治疗以及精准医学是提高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生存率、改善疗效的“杀手锏”。

       除了手术治疗,药物选择也是转移性结直肠癌药物治疗的重要手段。德国奥尔登堡大学医院的Claus-Henning Kohne教授分享了该类患者两药&三药方案以外的选择。他指出,我们须牢记治疗方案的选择应遵循治疗的可行性以及药物毒性,对HER2突变患者,他建议应采用HER2双阻断治疗;而BRAF突变患者预后差,目前尚无药物及联合方案治疗推荐。

       影像学是临床医师明确诊断的重要工具,英国安特里大学医院的Hulya Wieshmann教授带来了影像学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分期以及疗效评估中的应用和未来发展方向。她在报告中指出,手术切除前的CT、MRI和PET-CT联合应用可降低无效剖腹手术的发生率;然而也不应完全依赖影像检查,她建议初始CT提示可能为转移性结直肠癌的患者均须接受专家MDT讨论,而考虑接受转移灶切除的患者,应在手术前行PET-CT和MRI检查。

MDT病例讨论

       在MDT病例讨论环节,来自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MDT团队和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MDT团队分别提供了病例分享,就病例的诊断、检查及下一步治疗,与讨论嘉宾进行了积极热烈的探讨。

第十五届上海国际大肠癌高峰论坛

部分专家风采

滑动查看多图→

7.png

       来自英国安特里大学医院的 Graeme J Poston教授带来了结直肠癌肝转移切除术后的预后评分体系。他幽默地说,“肿瘤生物学才是王道”,即根据肿瘤生物学特征选择合适的病例进行根治性手术,才是获得长期疗效的保证。他指出,CRS评分基于20世纪数据,而KRAS/BRAF突变及其突变异质性提示预后更差,应当被用来指导手术决策。

       机器人手术作为目前外科的前沿科技,一直是会议关注热点。关于中山医院机器人直肠癌手术疗效分析,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许剑民教授进行了汇报。许教授指出,通过本院1835例大样本病例分析证实,机器人直肠切除术安全有效,而且具有减少创伤,促进康复,兼顾美容的优势。研究显示,机器人PST技术预防吻合口漏能够避免常规预防性造口;机器人NOSES术不但对选择性患者安全有效,还能满足美容需求;RLOAPR研究证实机器人辅助APR,创伤小,恢复快,能够达到更好的神经功能保护;而RSRCLM研究证实,机器人辅助肠肝同期治疗不但使患者短期结局获益,而且并发症低。

       在关注治疗进展的同时,我们不应忽略早诊早治同样是结直肠癌诊治的关键。中山大学副校长兰平教授从中美结直肠癌筛查的现状、我国的筛查计划与方案以及结直肠癌筛查的进展三方面对结直肠肿瘤的筛查与防治现状及进展进行了梳理。他指出肠镜的漏检率较高、腺瘤切除不完整以及未活检是目前肠癌筛查面临的困境,为摆脱这一困境,兰教授建议应建立新型分子初筛技术,制定肠镜质控标准,建立腺瘤干预方案,为肠癌筛查建立适用中国国情的新方案。

       本次大会内容精彩纷呈,让人获益良多,本报将在后续针对部分专题给予深入报道,敬请期待!


编辑 | 郝冉 刘婷(中国医学论坛报)

照片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提供

8.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