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日,由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苏州工业园区东方华夏心血管健康研究院主办,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中青年电生理工作委员会学术支持的“第十届心电生理和起搏青年论坛(CYES 2024)”在武汉召开。
室性心律失常作为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规范化治疗对于临床综合管理十分重要。在此次会议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专场室性心律失常专题环节,江苏省人民医院张凤祥教授解读了《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的相关内容,广东省人民医院赖迪生教授与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乔琛琛教授分别分享了室性心律失常治疗的精彩病例。本文将该环节精彩内容总结如下,与读者共享。
共识更新,指导临床心律失常规范诊疗
张凤祥教授作汇报
心脏性猝死是公共健康社会问题,其占疾病总死亡率的15%-24%,占心血管病死亡率的50%,而室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之一。张凤祥教授在报告中指出,《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在2016版共识基础上,结合我国近几年在心律失常领域的研究进展和国情进行更新,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该《共识》对于持续性室速时间的定义有所变化,以≥30秒代替>30秒。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的相关内容与前一版变化不大,对于结构性心脏病患者,共识强调基础心脏病的治疗较心律失常本身更为重要,冠脉缺血致多形性NSVT首选血运重建治疗。在持续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SMVT)/心室颤动章节,首次提出将自主神经系统调节作为防治心律失常一种潜在的新的治疗手段(Ⅱb/C类推荐)。
《共识》还将室性早搏的危险分层指标进行细化,导管消融的推荐级别进一步提高。在室性早搏的药物治疗方面,《共识》将参松养心胶囊用于室性早搏治疗的推荐证据级别提升至IIa类推荐,A级证据。这主要是基于参松养心胶囊最新循证研究结果和良好的临床疗效。张凤祥教授介绍,参松养心治疗室早的循证研究显示,对于室性早搏患者,参松养心胶囊可有效降低室早次数、改善患者症状,无论患者是否合并结构性心脏病。参松养心治疗心衰伴室早的循证研究则表明,对于心力衰竭合并室早的患者,参松养心胶囊在减少室早发生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另一项参松养心治疗窦缓伴室早的循证研究证实,对于窦性心动过缓合并室早的患者,参松养心胶囊不仅可以减少室早数量,且不增加窦性心动过缓的风险,还能有限地提高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率。
此次《共识》对不同病因室性心律失常的处理也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包括缺血性心脏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心肌疾病合并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合并室性心律失常、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妊娠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等。
聚焦临床,参松养心胶囊治疗心律失常价值凸显
赖迪生教授做病例分享
广东省人民医院赖迪生教授分享了一例心律失常伴心功能不全病例。
病例回顾:患者自行摸脉觉脉搏不齐,于当地医院就诊,动态心电图提示全程心房颤伴长R-R间期,偶发室性早搏,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心脏彩超提示左房增大,左房内径40mm,LVEF 63%;腹主动脉CTA提示腹主动脉附壁血栓伴溃疡,主动脉弓,胸主动脉及髂总动脉,路内动脉多发附壁血栓。长期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硝苯地平控释片、倍他乐克平片、利伐沙班、厄贝沙坦等药物。既往因急性脑梗死入院,存在高血压、糖尿病、肾上腺增生等病史。入院后完善检查诊断为心房纤颤,伴心室长间歇,考虑行射频治疗。由于患者存在腹主动脉、胸主动脉溃疡合并腹壁血栓,因此进行了全面的生化及影像检查。
考虑患者为T2D合并CKD3级,在抗凝、营养心肌、稳定斑块、减慢心率等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参松养心胶囊。赖迪生教授指出,在《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中推荐,无论是否合并结构性心脏病,参松养心均可减少室早次数,改善症状,尤其是窦缓合并室早的患者,参松养心不仅可以减少室早数量,且不增加室缓的风险,甚至还能提高窦性心动过缓的心率。因此为该患者选择参松养心治疗心律失常。同时,参松养心胶囊还能进一步改善植物神经紊乱引起的失眠、心悸、气短、乏力等症状。对于消融术后继续使用参松养心胶囊,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律,在持续性房颤射频消融术后发挥1+1>2的疗效。经过46天的治疗后心律转为窦性心律,且后续复查持续改善,NT-proBNP显著下降,患者自觉症状显著改善,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专家点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王群山教授在点评中表示,该例患者同时存在房颤、心衰、血栓等多种并发症,治疗方案的制定尤为重要,既要考虑改善症状,还要考虑患者长期预后。参松养心胶囊对于心衰合并心律失常的患者,既能改善心功能,还能减少室早次数,降低心律失常的风险,是临床的优选方案。
乔琛琛教授做病例分享
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乔琛琛教授分享了一例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频发室早的病例。
病例回顾:患者主诉胸闷、心悸3年,再发伴晕厥1次,因急诊入院。患者高血压病史10年。入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律Ⅰ度AVB,室早二联律;心脏彩超示主动脉瓣少量返流,二尖瓣轻度反流,LVEF 64%;胸部及头颅CT示双侧腔隙性脑梗塞,两肺间质性改变;动态心电图示部分时段呈I度房室传导阻滞,最长RR间歇1812ms,单发室早16461次,成对室早34次,室速13阵。诊断为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短阵室速、室性早搏、房性早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功能Ⅱ级),高血压3级,腔隙性脑梗塞,前列腺增生,颈动脉硬化,肺间质改变。患者由于缓慢性心律失常合并各种快速性心律失常,治疗上存在矛盾,考虑心律失常类型及合并疾病,最终制定的方案为参松养心胶囊4粒tid,胺碘酮0.2g,qd,此外积极治疗冠心病和合并症。患者症状好转,此后定期随访复查,未见异常。
乔琛琛教授指出,心律失常可为冠心病表现,亦可能为心脏电活动本身异常所致。对于高龄、体质差、合并症较多、经济条件不能负担介入治疗的复杂心律失常患者,首选参松养心胶囊。“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参松养心胶囊遵循天道自然,温柔且强大,治快调慢,富有中国特色。
专家点评: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谢双伦教授指出,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剧,“有快有慢”的心律失常在临床中越来越常见,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在确保安全性的前提下改善患者症状。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张劲林教授总结到,该病例充分体现了参松养心胶囊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参松养心胶囊以其整合调节心律失常的组方优势,取得了快慢兼治的良好临床疗效,并且保障了治疗的安全性,是临床优选。
尽管室性心律失常非药物治疗手段发展日新月异,但药物治疗的地位仍然不可动摇。然而传统抗心律失常药物存在诸多局限性,亟待新的药物治疗策略改善临床现状。参松养心胶囊作为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通络药物,可多途径、多环节、多靶点整合调节心律失常,在器质性和非器质性室早、缓慢性心律失常、心衰伴室早、窦缓伴室早等多种心律失常治疗中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提供了行之有效的药物,使我国心律失常治疗实现了从“抗律”到“调律”的思维转变,造福了广大的心律失常患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