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肺问肺答|静滴头孢他啶突发高热,原因何在?

2022-10-15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非原创



案例

患者因泌尿系统感染收治入院,头一天静滴头孢他啶,1.0 g/次,每12小时1次。第二天继续静滴,可在滴注过程中突发高热,体温39.2℃。于是立即停药,并用物理降温来控制体温。停用药物1天后,体温恢复至37.2℃,是否为药物热?但有资料提示,药物热一般都是发生在用药后5~6天。而该患者才用药2天,也会发生吗?还是其他原因导致的高热?”



该例患者静滴抗菌药物过程中突发高热,有3种可能:一是热原反应;二是药物热;三是头孢他啶临床常用于治疗敏感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感染,当一些革兰阴性杆菌被杀死后,细菌的尸体、代谢物会产生很多内毒素(属于内源性的),机体在处理这些内毒素时,也会发生类似热原样反应。临床常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只是表现的有轻有重。


头孢他啶用于泌尿系统感染和重度皮肤软组织感染等,规范用法应该是2~4 g/d,分2次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疗程7~14日。


此患者系泌尿系统感染,静滴头孢他啶,1.0 g/次,每12小时1次。该病例使用头孢他啶剂量偏小,可以排除第三种发热原因。


药物热反应与热原反应的区别


排除了上文所述的第三种原因后,“疑犯”就在药物热反应或热源反应中。以下是两者的区别,可从中可进一步找寻答案。


发生原因不同


药物热是在治疗疾病使用药物的过程中由药物本身所引起特异的发热反应,一般不会发生于首次用药。有些容易导致药物热的药物在其说明书“不良反应”中已有注明,可以作为临床依据。


热原反应与是否再次用药无关。发生热原反应的原因:①药物或溶媒含有热原,或在配制过程中污染,储存期间产生热原或发霉变质;②输液器及各种用具被致热原污染;③输液前液体配制及输液时的操作不规范,引起液体污染等。


发生时间不同


药物热一般发生在再次使用同种药物时。有的在再次用药后数小时内出现发热,个别病例可短至1小时或长达25天。不管注射还是口服用药,都可以发生。


热原反应一般都发生在静脉给药的过程中或给药后0.5~1小时内。


临床表现不同


药物热表现有恶寒(或寒战)发热,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任何热型均可出现。多数患者仅表现为发热,而无其他症状,一般情况良好。少数可伴有周身不适、头痛、肌肉疼痛、关节痛、淋巴结肿痛和消化系症状等,继而出现皮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应用各种退热措施(如退热药)效果不好;但如停用致敏药物,有时即使不采取抗过敏措施,体温也能自行下降。若停药后体温在24~48小时内恢复正常,再次用药后又再次发热则确诊无疑。由于触发试验可能给患者带来痛苦和危险,必须十分慎重。


热原反应只存在于静脉给药的情况,患者在输液过程中突然出现发冷、寒战、面色苍白、四肢冰冷,继之出现高热,体温可达40℃以上,发病较急,不伴有皮疹和血管神经性水肿。


极少数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四肢关节痛、皮肤灰白色、血压下降、休克甚至死亡,须及时对症处理。


临床处理不同


药物热处理 立即中止试验药物,体温常可自行恢复。适当补液、利尿可促进致热药物排泄。可适当使用抗组织胺类药物如苯海拉明、氯苯那敏、异丙嗪等,尽快制止过敏反应的发生。


热原反应处理 停止输液,更换输液器和溶媒,给予地塞米松5~10 mg(小儿0.25~0.3 mg/kg)静滴或静注,或应用氢化可的松100~200 mg静滴,或予苯海拉明、氯苯那敏肌注。伴有呼吸困难者应予吸氧,烦躁不安者可给予镇静剂,寒战者予保温,高热者予物理降温或退热剂治疗。


山莨菪碱(654-2)是有效的治疗药物,静脉应用20~30 mg(小儿每次0.3 mg/kg)可迅速缓解热原反应,其治疗机制为改善微循环,缓解组织缺氧,同时也有利于热原的清除。


综上,判断药物热或热原反应,要综合患者发热的临床表现、发热类型、发热时间、临床症状等因素。不管是哪一种反应,都需及时对症处理。


来源基层医界 作者王树平

猜你想看

气道廓清治疗

支气管镜的发展和应用概要

什么是机化性肺炎?

低血钾症为哪般?竟然是它惹的“祸”

慢阻肺的诊断和治疗

乙酰半胱氨酸药片和泡腾片,区别在哪?

慢阻肺急性加重期,全身糖皮质激素治疗的获益与风险哪些

呼气末正压(PEEP)和平台压是什么关系?

雾化的工作模式有哪几种?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无创通气在慢性呼吸衰竭中该如何应用?

呼吸每月热榜

支气管镜的发展和应用概要

祛痰药合理应用合集

呼出气一氧化氮检测在哮喘中有哪些应用?

酸中毒就输碳酸氢钠?

干货!儿童下呼吸道感染如何进行经验性抗感染治疗?


分享.pn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