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日,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最新原创研究成果,“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Trial Retractions on the Healthcare Evidence Ecosystem (VITALITY Study I):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以论著形式发表于国际临床医学四大权威期刊之一的《英国医学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The BMJ)。肝外三科刘辉教授为研究独立通讯作者,概念验证成果转化中心徐畅教授为独立第一作者。
本研究获得The BMJ期刊的高度重视,期刊编委会特约邀请项目研究团队同期发表专题述评:“Problematic trials are contaminating the evidence ecosystem”(The BMJ),同期国际著名学者西班牙流行病学会国家大会科学委员会主席Alberto Ruano-Ravina教授高度肯定本研究的意义,特为本研究配发深度点评:“Retracted studies in systematic reviews and clinical guidelines” (The BMJ),共同探讨本研究带来的临床实践革新价值及未来领域发展蓝图。
首创“证据污染”方法学概念,
开拓循证医学研究新领域
在循证医学框架下,随机对照试验(RCT)的循证医学证据位于证据等级体系的最高层级,是国际公认的制定临床指南的权威依据。然而,当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实施、和分析等存在缺陷的情况下,会引发研究数据偏倚或失真,而成为“问题试验”。“问题试验”会进一步影响循证医学证据生态体系的可靠性,进而降低临床诊疗指南的可信度,这种连锁效应的积累可能终将触发严重的医疗不良事件。然而,这一重要循证医学问题尚未受到足够的关注。
为了揭示这种连锁效应,从根源上解决上述问题,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凭借在随机对照试验方向的深厚累积和领先优势,在院方大力支持下于2023年正式启动VITALITY Study系列研究,围绕“证据产生——证据整合——证据转化——临床反馈——证据更新——循证决策”这一科学主线,构建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生态体系,为科学临床决策提供可靠的证据基础。
本研究为系列第一篇(VITALITY Study I),重点关注“问题试验”引起的连锁效应。研究首先确定1,300项问题试验,通过自主研发的“反向映射定位追踪技术”,追踪到847项包含问题试验的循证医学研究,并成功定位了3902项循证医学证据,并对其进行逐一复现,发现在剔除问题试验后,高达20.6%的证据结论发生改变成为“问题结论”。针对“问题结论”继续追踪,发现至少157部国际权威临床诊疗指南的推荐意见受到了级联影响。这一发现意味着问题试验的问题数据和问题结论,将沿着“证据产生——证据整合——临床指南”这一循证医学证据链,产生连锁效应,最终影响全球医疗证据生态。
基于以上发现,研究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提出“证据污染”循证概念,并明确了证据污染机制,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完整的“循证医学证据污染链”。随后研究团队进一步对证据污染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估,发现平均每项问题试验,会污染3项循证医学研究,而每项循证医学研究进一步会污染3项国际临床诊疗指南——这意味着问题试验通过循证医学证据链,将污染足足放大了9倍!
构建“证据污染”全链路治理框架,
贡献中国解决方案
面对日益加剧的临床证据污染问题,研究团队在论文讨论部分提出了4项对应解决方案,获得了BMJ期刊编委会以及统计评审专家的高度认同。此外,在BMJ同期发表的述评中,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主治医师刘福晨等(述评第一作者)也给科学临床决策开出了2张有益“处方”:
①临床实践时,需要时刻警惕临床指南中问题试验对诊疗推荐意见的不当影响,临床医生应有意识地溯源临床指南中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估证据来源的可靠性;
② 临床医生应避免过度依赖P值进行临床决策,而更应该使用证据质量分级系统(GRADE)进行辅助决策,从而减少受污染证据对临床实践决策的影响。
与此同时,研究团队强调了人工智能技术在医疗循证决策中的应用前景:我们可以通过开发人工智能工具,对“污染源”(问题研究)进行智能过滤,结合人类智力,实现“源头控制——末端治理”的全链路污染防控。
研究团队牵头并联合国内外11家研究机构,带领近百名VITALITY Study协作组成员,历时2年,完成此项研究工作,以“循证中国范式”重塑医学证据生态链。在即将启动的VITALITY Study系列第二项研究(VITALITY Study II)中,研究团队将继续牵头开展多中心国际合作,系统研究循证医学证据污染的综合治理策略。通过整合全球顶尖科研力量,构建标准化的证据应用指南体系,积极推动中国解决方案的全球实践。
践行科技创新使命担当,
突显中国技术厚度
研究团队深刻践行守正创新,在研究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攻克遇到的技术难题,团队耗时数月,自主研发两项核心产权技术:①反向映射定位追踪技术;②交叉分层剂量效应模。两项技术分别用于解决证据污染的精准定位追踪问题、问题试验引起的证据污染严重程度的剂量效应关系数学建模问题。
交叉分层剂量效应模型是研究团队在自主研发的REMR模型基础上实现的重大升级。作为当前全球应用最广泛的剂量效应证据整合模型之一(基于引用量推算,应用规模位列领域第二),REMR模型成功打破了国外学术界在该领域长达二十余年的技术垄断格局。
在本项研究中,团队通过交叉分层剂量效应模型,探究了同一主题下临床试验数量与证据污染程度的剂量效应关系,发现临床试验数量越少的主题,问题试验对循证医学证据的污染程度越大;对潜在混杂因素(例如问题试验的数量)进行校正后,结论仍然稳健。
牵头国际循证医学联盟,
构筑中国学术话语权
现阶段,团队正牵头筹建亚太证据分析、整合、转化联盟(Asia-Pacific Network for Evidence Analysis, Synthesis, and Translation,APN-EAST),联合国际多名科学院院士和著名教授,构建非营利、全球化循证医学学术协作网络,旨在加强并深化全球循证医学研究及医学专家之间的交叉合作,深耕循证医学中国深度,传播循证医学中国声音,构筑循证医学中国学术话语权。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院长兼专业技术四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上海市杨浦区政协委员。
擅长原发性肝癌等良恶性肿瘤的手术与晚期肝癌综合性治疗,完成肝脏手术5000余台。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军委科技委、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近二十项国家及省部级课题。重点研究肝切术后再生修复及肝癌相关的临床与基础转化研究。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MJ等权威期刊发表SCI论文58篇。主导的“用于肝切除的血管阻断装置”项目共授权30余项国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12项,通过上海技术交易所进行挂牌推广转化。
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中华医学会青年科技奖(2)、上海市卫生系统人才最高奖银蛇奖、上海市预防医学会科学技术三等奖(1),获上海市五四青年奖章、上海市科技启明星等荣誉称号。入选解放军海军高端科技创新团队、海军高层次科技人才计划、解放军原总后勤部“科技新星”、科技部“973前期”人才计划,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上海市卫生系统学科带头人等人才计划。
医学博士,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概念验证成果转化中心主任。师从国际著名临床流行病学家Suhail Doi教授、Sunita Vohra院士。
研究方向为循证医学的智能化、临床流行病学方法、数智药物安全性评价。以第一作者在BMJ发表学术论著2篇,其余中国科学院一区学术论著15篇,总引用量3,000余次。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科学家(流行病学)。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等2项,入选海军军医大学“学术新秀”人才计划、海军军医大学“远航”人才计划、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腾飞工程”计划。
研究详情:
[1] Xu C, Fan S, Tian Y, Liu F, Furuya-Kanamori L, Clark J, Zhang C, Li S, Lin L, Chu H, Li S, Golder S, Loke Y, Vohra S, Doi S, Liu H. Investigating the Impact of Trial Retractions on the Healthcare Evidence Ecosystem (VITALITY Study I):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BMJ, 2025, 389: e082068.
[2] Liu F, Xu C, Doi S A, Chu H, Liu H. Problematic trials are contaminating the evidence ecosystem BMJ 2025; 389 :r809.
The BMJ杂志(British Medical Journal,英国医学杂志,影响因子93.6)是BMJ出版集团旗下享誉世界的顶级综合医学期刊,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柳叶刀(Lancet)、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合称“临床医学四大顶级期刊”。The BMJ自创刊180年以来从未间断出版,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和最为广泛阅读的医学期刊,并以极其严格的审稿流程及权威性著称,每年收到的8000余篇稿件中,仅有4%的原创性研究得以最终发表。
作者 |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 徐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