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麻醉学科是围手术期医学发展的枢纽学科,与外科的协同配合在提升医疗机构的综合医疗水平以及患者就医体验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传播麻醉与外科间的深入沟通与协作,共同助力实现日间手术、四级手术以及微创手术质量的提高,“同舟共济,共创未来——走进麻醉与外科”活动应运而生,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邀请到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冯艺教授、周足力教授、张冉教授接受采访,以下为采访精要,诚邀您共赏。
冯艺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疼痛医学科
科室主任、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委员、疼痛学组副组长
中华医学会疼痛学分会副主任委员
创伤与术后慢性疼痛学组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分会常委等
周足力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
主任医师、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副教授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通讯编委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PDX样本学组委员
北京肿瘤防治研究会内镜分委会委员等
张冉 教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麻醉科副主任医师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博士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胸外科分会青年委员
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疼痛分会超声学组理事
北京麻醉学会心胸麻醉学组委员
参与编写《疼痛诊疗学》《围术期多学科疼痛管理》《住院医师工作手册》等多部书籍,参与制定《围术期多学科疼痛管理专家共识》《GPPM工作手册》。
互为发展助力,
麻醉与外科携手同进
Q1、请您分享一下麻醉学科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和重要成果?请您谈一谈麻醉与外科合作模式的变化及其对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及患者就医体验的改善发挥了哪些作用?
冯艺教授:麻醉学的问世是医学发展史中的里程碑事件,其为外科手术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体而言,麻醉学的发展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从术中麻醉止痛为手术操作保驾护航,到降低术中患者死亡率,再到当下的围手术期患者安全管理,与麻醉镇痛助力患者早日康复并回归正常生活。可以肯定的是,麻醉镇痛技术对外科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其中,加速康复外科(ERAS)无疑是近年来的讨论热点,其汇聚了麻醉学、外科学、护理学、药学等多学科的专业核心技术,并结合新的药物、新的理念与新的监测手段(如超声)等,以精准掌握每位患者在围手术期的生理状况和生理改变,从而及时调整麻醉或镇痛方案,保证患者顺利渡过围手术期,并快速康复、回归社会。
以胸外科手术为例,在过去,胸外科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在10天左右。随着手术技术的进步、术式的改良以及麻醉镇痛的应用,患者住院时间显著缩短,不少患者在术后2天即可出院。除此以外,麻醉与外科的紧密合作还明显改善了患者的住院就医体验。当下无痛技术在术前、术中、术后等方面的应用,不仅加速了患者的康复速度,还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恐惧心理。
Q2、请您谈一谈外科尤其是外科手术领域近年来的发展情况是怎样的?麻醉与外科合作模式的变化及其对医院医疗服务水平的提升及患者就医体验的改善发挥了哪些作用?
周足力教授:在微创外科时代,外科领域在手术方式和疾病谱等方面都有显著改变。以胸外科为例,我们在手术方式上更强调“精准微创”,患者切口小、恢复快,治疗效果还有一定提升;在疾病谱方面,诊疗技术的进步与患者体检意识的提高,使得肺癌等疾病的早诊早治成为可能,因此微创手术的发挥应用空间也会越来越大。另外,随着循证医学的普及,完全凭借临床医生个人经验来指导临床治疗的时代已成为过去,现在临床决策在循证学证据的指导下变得更加严谨也更加科学。
在这一背景下,外科与麻醉科的合作模式也悄然发生了改变。一方面,ERAS融入了外科、麻醉科、护理科等多学科,应用各家之长,以减轻患者围手术期的各种机体应激反应为主要目的,从而加速患者康复速度、降低患者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因此,外科单打独斗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只有加强多学科合作,才能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Q3、您如何看待麻醉学科对外科手术领域发展的推动作用?
冯艺教授:麻醉的发展为外科医生打开了曾经的手术禁区。实际上,我们经常会说:没有不能麻醉的患者,只有麻醉时机不对的患者,而这些患者在时机成熟后还能继续进行麻醉手术。可见,在某种程度上,麻醉其实并无禁忌证。
在胸外科,麻醉科的肺隔离技术令外科医生可以在健侧肺通气的情况下,完成对患侧肺的手术操作,患者通过一侧肺通气也能在术中维持较好的生理状态。
在神经外科,麻醉科的术中唤醒技术令外科医生能够在术中、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检测操作是否影响到患者重要功能区的正常功能。既要镇痛,又要掌握麻醉深度,这对麻醉医生来说是一项极大的挑战。
在各种移植手术中,麻醉医生的加入令患者在无脏器期也能安全存活。由此可见,只有保障了患者的生理功能,外科手术才有意义,而实行这一保驾护航任务的,正是麻醉医生。
相互理解,为达成ERAS的
核心目标共同努力
Q4、在这些年的合作中,有没有让您记忆深刻的小故事?是否发生过一些合作过程中的小插曲,最后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张冉教授:新技术的应用和特殊患者的手术会十分考验两个科室间的合作。举个例子,曾有位患者,在甲状腺术后出现一侧声带麻痹,此次因胸外科疾病入院治疗。由于插管可能会导致患者另一侧,即健侧的声带麻痹,双侧声带麻痹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就会严重下降。因此,在麻醉科与胸外科的仔细评估与协商下,我们最终采用了喉罩加封堵管的麻醉技术,既避免了声带麻痹的发生,又保障外科医生为患者成功进行了手术。
所以总的来说,虽然一些麻醉新技术的应用会对外科医生较为习惯的手术操作产生一定影响,但当我们都以患者最终获益作为共同目标时,这些合作中的小插曲也就仅仅只是小插曲,而我们的合作也能更加顺畅。
Q5、从外科医生的角度来看,ERAS的核心目标是什么?您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哪些力量共同努力?有哪些挑战?
周足力教授:ERAS的核心目标包括减少创伤与术后并发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加速患者机体康复,并提高患者治疗舒适度。想要达到这一系列的目标,需要外科、麻醉科、护理科和辅助科室等多方合作。如外科与麻醉科医生需要将ERAS的理念铭记心中,在接触患者之时,就积极在各科室间进行沟通合作;辅助科室应尽快完成患者的术前检查,配合外科推进ERAS;护理科协助外科医生做好患者的术前准备与术后操作等。因此,真正实现ERAS的目标,需要一套合理高效的流程,将多科室团队纳入其中,每个科室各司其职并积极配合相关工作的开展。
在药物监管下仔细评估,
为患者最大获益大胆应用
自费药创新药
Q6、在目前的医改大环境下,您如何看待自费药创新药在医院的使用和管理?
冯艺教授:所谓“创新药”,即是在现有治疗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上,进行改良升级,并突破了传统药物的治疗局限,因此,其一定有某方面的应用优势。只有将被多级临床研究验证的创新药物应用在实际临床诊疗中,我们的医学才能不断进步。至于自费药创新药物的使用,需要明确的是,临床医生一定要严格遵守药物的使用规范,且不能滥用。
生命的价值无法用金钱衡量,在以患者获益为首要目标的前提下,应选择最适合患者病情的治疗药物,如此,即便是自费创新药物,也可以大胆应用。
张冉教授:创新药物或技术的出现,都是为了纠正既往的不足,或满足临床上未被满足的需求。在实际诊疗中已经证明新药物有良好的效果后,我们还应秉承“当用则用,不当用则不用”的治疗原则,在有监管有约束的背景下,大胆应用更适合患者的治疗新方案。
反思不足,提出需求
强强联手,只为更好地服务患者
Q7、我们知道国家对于三甲医院有50个考核指标,明确要求提升三甲医院的日间手术、四级手术和微创手术比例,外科希望得到麻醉学科的哪些支持?
周足力教授:国家此项要求的提出也是为了能更好地服务患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作为国家级的临床医学中心,理应承担更多复杂手术并保证微创手术的比例。站在胸外科的角度,我们对麻醉学科有以下两方面的期望:
第一,增加日间手术室的数量,从而加快患者周转率。
第二,增加麻醉医生的数量,配合日间手术与微创手术的快速开展。
事实上,麻醉科工作繁重、压力较大,但为了能更好地服务患者,我们还是期望能有更多的青年学者加入其中。
Q8、对于未来外科与麻醉学科的合作及协同发展,您有何展望?
冯艺教授:我认为,无论是麻醉科还是外科,我们的服务对象都是患者,因此即便学科知识存在一定差异,但殊途同归的目标注定让我们走向协同发展与密切合作。事实上,若想达到这一目标,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重点,即在做好自身本职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了解对方的学科知识,密切沟通交流,如此才能强强联合,互为助益,用我方的核心技术去配合对方的核心技术,从而将手术治疗发挥到极致,那么此时,患者也将拥有最大的治疗获益。
张冉教授:患者为诊疗中心,麻醉科与外科的工作均是围绕患者开展,因此,拥有一致的目标是良好合作的基础。虽然有时,因为不同学科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或学科知识壁垒,使得合作过程中必然存在一些误解,但只要积极沟通,就一定能理解对方的想法。例如,外科医生可将患者术后情况及时反馈给麻醉医生,以此推动麻醉科医生进行反思或总结自身的不足与优势;换个角度,麻醉科医生也可以将手术室的工作延展到手术室外,即积极加入到患者的随访工作中,协同外科医生共同推进患者的术后恢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