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20项研究亮相第34届ERS年会|中国之声·呼吸力量

2024-10-01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非原创

欧洲呼吸学会(ERS)第34届国际大会于(以下简称ERS年会)9月7日至11日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召开,此次大会主题为“Humans and machines:getting the balance right”,聚焦于“人类和机器:正确的平衡”。作为全球呼吸病学领域规模最大的专业学术会议,ERS年会每年都会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呼吸病学专家齐聚一堂,共同探讨和交流呼吸医学领域的最新科学研究与临床进展。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共有20项研究摘要被选中展示,其中9项研究为口头报告。这些研究项目覆盖呼吸感染、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肺栓塞与肺血管病、介入呼吸病学、肺移植、呼吸康复等领域。国家呼吸医学中心的参会代表与国际同行积极交流,分享研究成果、临床经验和治疗策略,同时,听取国际同行的建议以便进一步完善相关研究。在接下来的内容中,我们将逐一介绍每项研究,细致解读每项研究的潜在价值。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研究的深入阐述,能为践行“促防诊控治康” 六位一体的呼吸疾病全流程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支撑。








01

曹彬教授在ERS年会“地球村”中国专场作主旨发言


9月8日14:15,在ERS年会“地球村”中国专场中,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曹彬教授发言,向全球同行介绍了CTS与ERS的合作进展及中国PCCM规范化建设的情况。曹彬教授提到,与ERS合作共同起草了新冠指南,王辰院士、瞿介明教授和曹彬教授作为工作组正式成员参与了该指南的制定。此外,双方还联合编著了《新冠肺炎最新进展》,其中11位中国呼吸学者参与了3个章节的撰写;同时,双方合作推动了长新冠的研究和相关指南的制定。
图片
曹彬教授受邀作主旨发言



02

徐卫东硕士研究生在“科技推动医疗照护”学术版块作口头发言


在9月8日10:15召开的“科技推动医疗照护”学术版块中,硕士研究生徐卫东作了题为“基于数字孪生支气管镜模拟器的术前风险告知对支气管镜围手术期焦虑的影响: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口头发言。该研究前瞻性纳入了122名接受局麻择期支气管镜手术的患者,随机分配至传统术前交代组和基于数字孪生模拟器的术前交代组,分别通过视觉模拟量表(VAS)和改良阿姆斯特丹术前焦虑与信息评分(APAIS)量表评估术前焦虑水平,并收集术后患者满意度问卷。结果显示,基于数字孪生支气管镜模拟器的术前风险告知显著降低了患者的术前焦虑,并显著提高了患者的术后满意度。
图片
徐卫东硕士研究生作口头发言


03

侯刚教授在“科技推动医疗照护”学术版块作口头发言

9月8日10:22,侯刚教授在同一专题会上作了题为“基于数字孪生技术的支气管镜模拟器提高新手支气管镜医生培训效果:一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口头发言。该研究前瞻性纳入了来自3家中心的60名无支气管镜操作经验的医学生,随机分配至传统教学组(书面培训)、经典高仿真模拟器组(在数字孪生模拟器中使用标准支气管树模型)和数字孪生模拟器组(在数字孪生模拟器中使用不同患者CT生成的气管树模型)。培训结束后,所有学员参加了两次模拟考试:一次使用经典高仿真模拟器组培训时的支气管树模型,另一次使用基于全新CT数据生成的支气管树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与传统培训方法相比,数字孪生支气管镜模拟器显著提高了新手医生的培训速度、操作稳定性和学习效果。在全新支气管树模型测试中,与经典高仿真模拟器相比,数字孪生模拟器在提高支气管肺段识别能力和程序化探查得分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
图片
侯刚教授(左四)与ERS 学者交流


04

邓明明博士后在“胸部超声”学术版块作口头发言


在9月8日11:00召开的“胸部超声”学术版块中,邓明明博士后作了题为“使用床旁超声测量气管曲率半径评估声门下狭窄患者气道直径的前瞻性、多中心、观察性研究”的口头发言。该研究从2022年6月至2023年9月期间,在国内八家中心纳入了123名无气管疾病的对照受试者和103名声门下狭窄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床旁超声测量的气管曲率半径与CT获得的气道直径在对照组和声门下狭窄患者中均具有高度相关性(R=0.96/0.94,P < 0.001)。此外,操作者一致性分析表明,床旁超声测量气管曲率半径具有较高的重复性。结果表明,基于曲率半径的床旁超声测量是一种评估声门下气管直径的可靠工具,且具有实时性和无放射性暴露等优点。  


05

邓明明博士后在“肺结核及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诊断与治疗的挑战”学术版块作口头发言


在9月8日16:05举行的“肺结核及非结核分枝杆菌肺病:诊断与治疗的挑战”学术版块中,邓明明博士后作了题为“基于表面增强拉曼光谱的支气管活检诊断模型在气管支气管结核快速识别中的应用”的口头发言。气管支气管结核(TBTB)的早期发现与准确诊断一直是临床面临的重大挑战。表面增强拉曼光谱(SERS)作为一种能够提供生物分子结构和组成信息的技术,在临床诊断中展现出巨大潜力。本研究旨在通过支气管活检的SERS光谱特征,开发并验证一种快速诊断TBTB的模型。研究团队采用支持向量机(SVM)算法,在训练集中开发了SERS诊断模型,并进行了独立验证。结果显示,SERS模型的诊断准确率达到93.39%(113/121),特异性为100%(56/56),对TBTB患者的敏感性为87.69%(57/65),显著优于传统诊断方法。此外,SERS模型在不同类型TBTB患者中的敏感性表现稳定,表明其适用范围广泛,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潜力。
图片邓明明博士后


06

刘安琪硕士研究生在“慢性疾病与个性化医学中的新兴影像技术”学术版块作口头发言


在9月10日14:30举行的“慢性疾病与个性化医学中的新兴影像技术”学术版块中,刘安琪硕士研究生作了题为“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QCT技术评估健康人群肺形态结构随年龄的变化”的口头发言。该研究使用基于深度学习算法的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QCT)技术,深入解析了健康人群中与年龄相关的肺部形态结构变化。纳入1402名健康体检者的数据分析显示,随着年龄增长,大动脉如主肺动脉和升主动脉直径增大,而肺小血管的体积则显著下降,尤以中年后变化更为明显;肺血管的分形维数和弯曲度不随年龄变化而改变。这些发现帮助我们理解了衰老对肺部结构的自然影响,特别是肺血管的老化表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研究结果深化了我们对肺部形态老化过程的宏观认识,彰显了QCT结合深度学习在医学影像中的潜力和实用价值。
图片刘安琪硕士


07

张竹医师在“肺栓塞:当前的管理和未来的挑战”学术版块作口头发言


在9月10日15:55举行的“肺栓塞:当前的管理和未来的挑战”学术版块中,张竹医师作了题为“全基因组测序在中国汉族家系中揭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致病基因变异”的口头发言。该研究通过全基因组测序(WGS)技术,对35个中国汉族VTE家系中的216名个体进行了基因变异的筛查,并在99例高遗传风险VTE患者中的进行外部验证。结果显示,在经典VTE相关基因(如SERPINC1PROCPROS1F2F5)中,共鉴定出22个变异,这些变异解释了20个家系的遗传倾向。然而,约40%的家系无法通过经典基因解释。我们利用ACMG方法进一步对每一个家系进行分析,在GP6、TET2JAK2基因中发现了三种新的变异,它们在两个无关家系中均存在,可能是东亚人群中VTE的新的潜在遗传风险因素。该研究为VTE的个性化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强调了罕见变异在遗传风险较高的VTE患者中的起到关键作用。


08

张竹医师在“肺栓塞:当前的管理和未来的挑战”学术版块作口头发言


9月10日16:25,张竹医师在同一专题会上作了“遗传变异对肺栓塞患者使用利伐沙班出血风险的影响”的口头发言。在肺栓塞(PE)患者中,延展期抗凝治疗可以有效预防血栓复发,但同时增加了出血风险。本项研究通过药物基因组学(PGx)分析,探讨特定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利伐沙班治疗期间出血事件的关联性,并结合临床信息,构建出血风险预测模型。本研究基于中国肺栓塞注册研究(CURES),纳入了使用利伐沙班进行抗凝治疗的肺栓塞患者,并对其随访一年。我们对入组患者进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并结合已建立的临床出血风险模型(如VTE-BLEED)评估其预测性能。GWAS发现ABCB1 rs4148732和ABLM2 rs6819260与临床相关的出血风险显著相关。同时,携带ABCB1 CC/CT基因型和ABLM2 TT/CT基因型的患者,在利伐沙班治疗期间发生出血的风险更高。另外,加入SNP后,出血风险预测模型(如VTE-BLEED)的预测性能有所提高,表现出更好的ROC曲线下面积。本研究的发现为肺栓塞患者的启动延展期抗凝,提供了新的参考依据。通过将SNPs整合进现有的临床模型,能够更好地评估出血风险,协助在启动延展期抗凝治疗时做出精准决策。
图片张竹医师


09

席霖枫博士研究生在“肺栓塞:急性和长期治疗”学术版块作口头发言


在9月10日16:10举行的“肺栓塞:急性和长期治疗”学术版块中,席霖枫博士研究生作了题为“新型功能性肺磁共振成像技术(PREFUL-MRI)在慢性血栓栓塞性肺疾病中的临床应用”的口头发言。医学影像学在疾病评估中至关重要,能有助于辅助临床决策。相位分辨功能性肺磁共振成像技术(PREFUL-MRI)是一种新型的无辐射、无造影剂、患者可自由呼吸的肺部功能性成像技术,可提供定量的肺部灌注和通气参数。本研究利用PREFUL-MRI比较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CTEPH)患者和不伴肺动脉高压的慢性血栓栓塞性肺疾病(CTEPD)患者两组之间的肺灌注和通气定量指标差异,并研究这些定量指标与临床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相关性。该前瞻性研究发现REFUL-MRI提供的定量肺部灌注和通气参数与患者血流动力学参数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总灌注缺损定量百分比可作为CTEPH诊断及评估的影像学标志物,提示PREFUL-MRI可能在CTEPD的疾病监测及疗效评估方面具有一定的潜在临床价值。
图片席霖枫博士

10

李美元硕士研究生在“呼吸危重症新进展”学术版块作口头发言

在9月10日16:10举行的“呼吸危重症新进展”学术版块中,李美元硕士研究生作了题为“重症监护室收治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的预后分析”的口头发言。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5年1月至2023年5月期间在北京中日友好医院重症监护室收治的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数据。共纳入198例患者,分析显示,影响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重症监护室内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包括:高龄、慢性肺疾病、过去一年内使用糖皮质激素、急性肾损伤、感染性休克以及在侵袭性肺曲霉病期间使用高呼气末正压通气。在随访的63名住院存活者中,17.5%的患者在一年内去世。进一步分析表明,侵袭性肺曲霉病出院时需要持续肾脏替代治疗和较高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是预测一年内死亡的重要指标。该研究强调了在多器官管理对改善重症监护室收治的侵袭性肺曲霉病患者预后的重要性。尤其是肾功能的恢复和凝血状态对长期预后有显著影响。

ERS-poster参会总结





韩腾医师在“睡眠呼吸障碍的非持续气道正压治疗”学术版块作壁报展示


在9月8日08:00举行的“睡眠呼吸障碍的非持续气道正压治疗”学术版块中,韩腾医师作了题为“探索夜间氧疗用于纤维化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OSA的治疗效果”的壁报展示。研究概要如下: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高发且对全身多系统有害的慢性上气道疾病,尤其在纤维化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中患病率极高,研究显示共患率可达68%~88%。OSA与患者生活质量下降及死亡风险增加密切相关,已成为纤维化型间质性肺疾病治疗的重要靶点。虽然气道正压通气是OSA的一线治疗,但患者因夜间咳嗽、气短等症状,依从性较差。中日医院呼吸睡眠组探索夜间氧疗作为纤维化型间质性肺疾病患者OSA的替代治疗,研究发现氧疗可显著降低AHI、ODI和T90,增加N3期睡眠比例,并降低夜间平均心率,显示出其潜在治疗价值。
图片韩腾医师


邓明明博士后在“慢阻肺病与哮喘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学术版块作壁报展示


在9月8日08:00举行的“慢阻肺病与哮喘的分子机制研究进展”学术版块中,邓明明博士后作了题为“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相关肌少症中的预测与治疗价值”的壁报展示。研究概要如下:肌肉减少症是慢性阻塞性肺病(慢阻肺病)的常见并发症,表现为肌肉功能逐渐下降。我们先前研究发现,慢阻肺病患者血清中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升高,并与运动耐力相关。本研究进一步探讨了Lp-PLA2在慢阻肺病相关肌肉减少症中的作用及其作为靶点的潜力。研究通过测量慢阻肺病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的循环Lp-PLA2水平及酶活性,评估其与骨骼肌临床参数的相关性。同时,在香烟烟雾诱导的肌肉功能障碍模型中,评估了Lp-PLA2抑制剂Darapladib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慢阻肺病患者的Lp-PLA2水平与骨骼肌功能呈负相关。在香烟烟雾诱导的小鼠模型中,Darapladib显著改善了骨骼肌功能障碍。综上所述,Lp-PLA2可能是慢阻肺病合并肌肉减少症的潜在生物标志物,Lp-PLA2抑制剂Darapladib具有潜在的治疗价值。


赵红梅教授、王叶博士研究生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物理治疗与生理学”学术版块作壁报展示


在9月8日12:30举行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的物理治疗与生理学”学术版块中,赵红梅教授/王叶博士研究生作了题为“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对野百合碱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机制探索”的壁报展示。研究概要如下:肺动脉高压是一种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尚无有效治疗。本研究采用野百合碱(MCT)诱导的肺动脉高压大鼠模型,探讨不同强度运动训练对该疾病的影响及其机制。结果显示,运动训练显著改善了肺血管重塑、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并减轻了右心肥厚。研究还深入探讨了最佳运动剂量的作用机制。该研究在欧洲呼吸大会上获得广泛关注,专家学者对运动训练在肺动脉高压治疗中的应用展开热议。多位学者认为,该研究为运动康复提供了新的视角,并期待未来更系统的研究推动其在治疗中的应用。
图片
王叶博士(左)、赵红梅教授(右)


牛宏涛医师、乌汗娜博士研究生在“呼吸护理数字化转型中的用户感知、接受度、实用性与依从性”学术版块作壁报展示


在9月9日08:00举行的“呼吸护理数字化转型中的用户感知、接受度、实用性与依从性”学术版块中,牛宏涛医师、乌汗娜博士研究生作了题为“数字疗法提升慢阻肺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的随机对照研究”的壁报展示。研究概要如下:吸入药物是慢阻肺病的基础治疗,但因患者用药不规范、难以监控,导致疗效不佳。为解决这一问题,该研究基于数字疗法技术,开发了与吸入装置匹配的电子药物监测仪,能够记录患者每日用药情况,提供提醒,并监测症状评分和生命体征,帮助患者及医生及时干预。随机对照研究表明,该设备显著提高了用药依从性,改善了疾病控制,对慢阻肺病的院外管理,尤其是患者自我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为基层医疗机构提供了智能化管理方案。本团队正继续研究数字疗法在慢病管理中的应用,以更全面评估其效果,契合当前对人工智能技术利弊的关注。
图片Andrea Aliverti教授(左)和牛宏涛医师(右)
[Andrea Aliverti教授是米兰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和生物工程系 (DEIB)副主任,研究方向为呼吸系统生物工程、数字健康技术,也是ERS-Poster展区负责人,对本研究高度关注。]
图片
乌汗娜博士(左)和观看学者交流


苏楠教授在“气道疾病的创新治疗策略:未来展望”学术版块作壁报展示



在9月9日12:30举行的“呼气道疾病的创新治疗策略:未来展望”学术版块中,苏楠教授作了题为“司普奇拜单抗 (Stapokibart, CM310) 治疗中重度哮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的2期临床试验”的壁报展示。研究概要如下:司普奇拜单抗为抗人白介素4受体α亚基(IL-4Rα)单克隆抗体,可特异性结合IL-4Rα,阻断IL-4和IL-13通路的信号转导和通路活化,抑制下游的炎症因子的释放和炎症细胞的活性,有效抑制炎症发展,减轻气道及皮肤炎症。本项Ⅱ期研究主要纳入过去一年重度哮喘急性发作事件≥2次的中重度患者。结果显示:司普奇拜单抗可以显著减少哮喘急性发作和失控。安全性方面,司普奇拜单抗300mg组、150mg组和安慰剂组之间治疗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TEAE)发生率相似,多为1~2级,3级及以上TEAE发生率较低。研究结果表明:司普奇拜单抗可以显著提升肺功能,减少哮喘急性发作和失控,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安全性,有望为中国哮喘患者提供性价比更优的治疗选择。
图片
苏楠教授


黄可医师在“气道疾病监测:展望未来”学术版块作壁报展示


在9月9日12:30举行的“气道疾病监测:展望未来”学术版块中,黄可医师作了题为“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前后肺活量测定参考值对中国人群的影响”的壁报展示。研究概要如下:该研究首次开发了基于国人代表性人群的肺功能参考值公式。肺功能检测指标异常程度的解读依赖于其参考值,舒张后肺功能是准确评价慢阻肺病疾病负担和严重程度的关键指标。然而,目前临床中参考值公式均是基于舒张前肺功能指标建立的,与指南要求存在出入,国内外均缺乏基于大规模代表性人群的舒张后肺功能参考值公式。研究基于“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这一具有全国代表性的大型流行病学调查,填补了舒张后肺功能参考值计算这个研究空白,建立了包括FEV1、FVC、FEV1/FVC、PEF、小气道指标等在内的舒张后参考值公式,为准确解读国人肺功能检测结果和提高临床诊疗准确性奠定了基础。此外,该研究首次评估了基于舒张后参考值公式对慢阻肺病负担的影响。本研究发现,与post-BD FEV1/FVC大于舒张后LLN的人群相比,post-BD FEV1/FVC小于舒张后LLN但大于舒张前LLN的人群呼吸道症状更多,其他肺功能检测指标也更低。使用post-BD FEV1参考值公式会将更多慢阻肺病患者分类到GOLDⅡ-Ⅳ级中。使用舒张后肺功能参考值可以识别更多慢阻肺病高风险患者。  


黄可医师在“职业性和环境性呼吸道疾病”学术版块作壁报展示


在9月9日12:30举行的“职业性和环境性呼吸道疾病”学术版块中,黄可医师作了题为“长期臭氧暴露与慢阻肺病评估测试(CAT)评分的关系:来自中国肺健康研究的发现”的壁报展示。研究概要如下:近年来,地面臭氧污染加剧。有研究显示,2000年至2019年间,人口加权臭氧浓度上升了11%(46ppb至51ppb)。尽管臭氧对肺功能的危害已有研究,但其与慢性呼吸道症状的关联仍不明确。本研究旨在探讨长期臭氧暴露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评估测试(CAT)分数的关系。本研究应用中国肺健康(CPH)研究数据,为一项2012-2015年进行的横断面调查,包含来自10省的50,991名成年人。此外使用中国空气污染跟踪数据库(TAP)数据,将臭氧暴露与参与者的地理信息匹配。最终纳入了14,275名参与者(男性52.5%),平均年龄55.2岁,CAT评分中位数为3.0。结果显示,长期臭氧暴露每增加10 μg/m³,CAT评分升高6.2%(95% CI: 3.0-9.4),CAT评分>10的风险也显著增加(OR: 1.1, 95% CI: 0.95-1.2)。但在慢阻肺病患者中,未发现显著关联。


牛宏涛医师、刘青博士研究生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学术版块作壁报展示


  
在9月10日08:00举行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基层诊疗与管理”学术版块中,牛宏涛医师、刘青博士研究生作了题为“保留比值肺功能受损(PRISm)人群的研究”的壁报展示。研究概要如下:2023年全球慢阻肺病诊治策略中首次提出“保留比值肺功能受损”新术语,缩写为PRISm,指患者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FVC虽然≥ 0.7,但FEV1和/或FVC仍然< 80%预计值(肺通气功能轻度受损但未达到COPD诊断标准的人群)。PRISm是慢阻肺病的早期阶段,本研究重点关注这类人群。通过分析“幸福呼吸”中国慢阻肺病分级诊疗项目的数据,回顾性地收集了17个省符合纳入标准的PRISm人群。研究发现,在中国基层医疗机构中,PRISm进展为慢阻肺病人群的症状更严重,合并症更多,这可能与职业粉尘和生物燃料接触史较多有关。下一步将继续关注慢阻肺病早发人群或前期人群的特征,并探究如何针对这一高危人群实施有效干预措施,进而延缓发病。
图片
刘青博士


郑子文/徐卫东硕士研究生在“战胜慢性阻塞性肺病:我们做到了吗?”学术版块作壁报展示


在9月10日08:00举行的“战胜慢性阻塞性肺病:我们做到了吗?”学术版块中,郑子文/徐卫东硕士研究生作了题为“支气管镜肺减容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价和网络荟萃分析”的壁报展示。研究概要如下:2024年GOLD指南将支气管镜下肺减容术纳入肺气肿型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常规治疗选择。目前,多种减容术已应用于临床,但其长期效果和安全性缺乏充分的循证医学支持,术式选择也存在争议。研究重点关注各种支气管镜下肺减容术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检索了从建库至2023年10月被Pubmed,Embase等数据库收录的文章,最终纳入12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1646名被诊断为肺气肿表型慢阻肺病的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在警惕气胸的同时,应首先考虑支气管内瓣膜植入的术式(EBV)。弹簧圈(Coil)和 热蒸汽肺减容术(BTVA)是潜在的替代治疗方法。虽然热蒸汽肺减容术比弹簧圈更安全,但仍需进行更多研究以明确其疗效。
图片
徐卫东硕士生


董芬医师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新兴疗法”学术版块作壁报展示


   
在9月10日12:30举行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新兴疗法”学术版块中,董芬医师作了题为“稳定期慢阻肺病患者药物吸入药物升级与CAT、mMRC评分的相关性”的壁报展示。研究概要如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病)需长期吸入药物治疗,可能根据症状进行药物升级或降级。目前,关于稳定期慢阻肺患者药物升级的情况及其原因尚缺乏详尽研究。结合临床实践,症状恶化或许是升级治疗的主要原因。为探讨这一关系,董芬与团队开展了3个月的前瞻性队列研究,对稳定期慢阻肺病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显示,第三个月药物升级与基线CAT评分呈递增趋势,虽然多因素分析未显示统计学意义,但两者之间仍存在正向关联,提示症状可能是药物升级的潜在影响因素。药物升级的确切原因尚不明确,需进一步在大样本中验证。
图片
董芬与国外学者探讨交流


陆薇丹医师在“肺移植”学术版块作壁报展示


在9月10日12:30举行的“肺移植”学术版块中,陆薇丹医师作了题为“双肺移植术后膈肌超声与肺功能的关系”的壁报展示。研究概要如下:双肺移植术后患者的肺功能通常逐渐改善,但手术中的膈神经损伤可能导致膈肌功能障碍,影响肺通气功能。术后早期患者往往难以进行肺功能检查,而膈肌超声可以实时、床边评估膈肌功能。本研究探讨了膈肌超声与双肺移植术后肺功能的关系。回顾性分析显示,右侧膈肌移动度与肺功能指标呈正相关,提示膈肌移动度较好的患者肺功能表现较佳。膈肌超声可能成为评估双肺移植术后呼吸功能的潜在替代方法,有助于完善术后评估体系。
图片陆薇丹医师

附研究摘要目录

图片

来源 国家呼吸医学中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