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Pure研究中关于膳食碳水化合物的启示
//
既往研究更多关注了膳食饱和脂肪、不饱和脂肪、全麦谷物与心血管发病和预后的关系,对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心血管预后和全因死亡率的关系缺乏研究,尤其是加工后的碳水化合物与心血管预后和全因死亡的关系数据较少。
Pure 研究纳入人群包括欧美国家和亚洲、中东人群,分别处于全球低、中、高收入国家,因此每日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和摄入种类更具有代表性。结果显示,膳食碳水化合物在中国、亚洲、南美人群的摄入量远高于欧洲和北美国家,65%的人群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60%以上,33%的人群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70%以上。
而欧洲和北美国家每日碳水化合物平均摄入量仅为52.4%。膳食碳水化合物与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apoA1、apoB和舒张压升高呈负相关,与甘油三酯、TC/HDL、TG/HDL和收缩压呈正相关;经过平均7.3的随访,膳食中每日碳水化合物占总能量比66.7%和77.2%的人群和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46.4%的人群相比,总死亡的相对风险比分别为1.17和1.28,非心血管死亡相对风险比分别为1.22和1.36。
同时发现,膳食中每日碳水化合物摄入量与主要心血管疾病或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无相关性。进一步将膳食中每日总热量的5%从碳水化合物替换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发现总死亡率可降低11%,这一研究结果与既往护士健康研究和医疗保健人员随访研究结果相一致;将膳食中每日总热量的5%从碳水化合物替换为饱和脂肪,卒中风险可降低20%,这一发现与既往研究中发现的精制碳水化合物与卒中风险增加相关的结果相一致。
Pure研究提示,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大于每日总热量的60%)可导致全因死亡和非心血管死亡风险增加。正是这一结论在中国大众媒体引发了热议,被曲解为碳水化合物不利于心脑血管健康。实际上,pure研究中高碳水化合物的定义为碳水化合物能量比超过60%,也就是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超过60%,对全因死亡和非心血管病死亡将有不良影响。本研究中对照组每日摄入碳水化合物总量占比为46.4%,提示膳食中每日碳水化合物占比50%,从健康角度讲可能是适当的。
小结
2019年ACC/AHA更新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关于心血管健康饮食推荐如下:膳食中应包含水果、蔬菜、谷类、坚果、全麦和鱼类。饱和脂肪替换为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对于降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风险是获益的,证据级别为IIa;减少饮食中胆固醇和钠盐的摄入,证据级别为IIa;尽可能减少加工肉类、精制碳水化合物和含糖饮料的摄入,证据级别为IIa,避免反式脂肪酸的摄入,证据级别为III类。
关于心脏保护性饮食,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地中海饮食模式,其特征为:a)橄榄油作为脂肪的主要来源; b)大量摄入植物性食物(蔬菜,水果,全谷物,土豆,豆类,坚果等); c)低至中等量的动物性食物(乳制品,鱼类,家禽,红肉和鸡蛋); d)适量饮用葡萄酒。2013年发表在新英格兰杂志的《地中海饮食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研究文章显示,与常规饮食比较,地中海饮食可显著降低全因死亡风险30%。
总之,pure研究的结果、地中海饮食模式、ACC/AHA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推荐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版》的推荐基本一致,总原则仍然为“均衡、适量、多样”。
关于心血管健康饮食,有四句话与大家共享:每餐8分饱,食物多样化,什么都能吃,什么都不要多吃。
来源:北医人民心脏康复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