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北京人民医院 孙宁玲
7月20日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的降压新药zilebesiran,这是1期临床试验。
这是个什么药呢?
这是一种基因干预治疗的药物,是小干扰RNA(siRNA)的药物—Zilebesiran,只需皮下注射1针,半年打一次,就能明显的降低血压。
这是什么原理呢?
我们知道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激活是导致血压增高重要原因之一,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密切相关。抑制RAAS系统的激活对降压及器官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ACEI和ARB以及ARNI都是一类抑制RAAS的药物,在高血压和器官保护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每天需要至少1次服用,一些依从性差的人觉得不方便,会停用这些降压药物,致使发生了心脑肾的损害。
针对这一问题,研究者们试图通过对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是RAAS的唯一前体)的管理,来实现长时全程的血压管理。Zilebesiran药物就是一种与N-乙酰半乳糖胺(N-GalNAc)配体共价结合的、经过多种化学修饰的siRNA(小干扰RNA),以皮下注射方式给药,Zilebesiran可以通过反义结合肝细胞内血管紧张素原mRNA而抑制其翻译,长期抑制肝细胞来源的血管紧张素原合成,从而实现长期稳定降压。
这次《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的文章是Zilebesiran的1期临床试验结果(临床试验分为I期、Ⅱ期、Ⅲ期,Ⅲ期试验成功后之后才能规模上市进行临床应用),以下是主要研究介绍。
一、
高血压患者研究入组情况:
在I期试验的人群分为4个队列,这次本文仅公布了A、B与E 的3个队列的结果,A、B队列入组的血压诊室收缩压在130~165 mmHg,E队列的是入组时收缩压在135~165 mmHg且24小时动态平均收缩压在130 mmHg以上。所有入组的年龄为18~65岁高血压患者,是停药2周后的血压人群。排除标准主要包括既往有继发性高血压病史、直立性低血压、糖尿病或既往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患者。
1.在A部分中,高血压患者按2:1的比例被随机分配接受单次皮下递增剂量的zilebesiran(10 mg、25 mg、50 mg、100 mg、200 mg、400 mg或800 mg)或安慰剂,并随访24周(半年)。
2.在B部分中,研究者评估了在低盐或高盐饮食条件下,给药量800 mg对血压的影响。
3.在E部分中,研究者还评估了zilebesiran 800 mg与厄贝沙坦300 mg联合用药的效果。
研究终点包括安全性(主要终点)、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特征(次要终点),以及通过24小时动态血压测量的收缩压和舒张压相对基线的变化(探索性终点)。
二、
研究结果显示:
1️⃣A组研究中,接受 zilebesiran治疗患者
(1)血清血管紧张素原水平与给药剂量呈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给药的剂量越大,血管紧张素的水平越低,当100 mg皮下剂量以上剂量的zilebesiran从第3周开始可将血清血管紧张素原水平降低90%以上,并维持至第12周。
(2)血压水平200 mg剂量以上的zilebesiran与收缩压降低显著相关。第8周时,收缩压降幅达到10 mmHg以上,舒张压降幅达到5 mmHg以上。这些降压效果在整个昼夜周期中保持一致,并持续至24周。如注射zilebesiran800 mg在第24周时使收缩压降低22.5 mmHg,舒张压降低10.8 mmHg。
2️⃣在B部分研究中,低盐饮食组接受zilebesiran800 mg治疗后,降压幅度更大,在更换为高盐饮食后,血压恢复至基线水平。
3️⃣在E部分研究中,对于第6周时收缩压仍高于120 mmHg的血压控制欠佳患者,zilebesiran 800 mg联合厄贝沙坦可以实现更显著的降压效果。
总体研究结果显示:
每半年一针的皮下注射zilebesiran可以使24小时的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下降15/7 mmHg。这是第一次尝试采用基因干扰性治疗的降压效果。
这个研究提示几点:
1.基因干扰性治疗高血压的时代已经到来。
2.这种治疗起效时间较缓(6周才体现降压幅度的明显改变)而剂量越大降压效果越好。
3.鉴于RAAS系统与盐代谢明显相关,摄盐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治疗药物的效果,此研究结果显示低盐者获益很大,高盐者会影响到降压效果。
4.不清楚的是,此药(zilebesiran)是对血管紧张素原的抑制,作为RAAS系统的上游,其长期抑制是否带来下游血管紧张素的激活和醛固酮逃逸。
5.目前还有zilebesiran的2期临床试验,KARDIA-1(NCT04936035)和KARDIA-2(NCT05103332)。我们期望这些研究的公布。
这篇正式发表在NEJM的zilebesiran 1期临床试验结果,已成为高血压治疗领域里程碑式的发现,是否能够在今后进入临床应用还有一段路程要走,我们期待有好的结果。
来源:孙宁玲视角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