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BMJ发表!高远红团队提出高危远处转移鼻咽癌治疗新策略

2025-04-28作者:论坛报岳岳资讯
原创




2025年4月15日,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高远红团队在国际权威医学期刊《英国医学杂志》(BMJ)发表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重要研究成果!该研究首次证实了4周期多西他赛+顺铂(TP方案)新辅助化疗策略在高危远转鼻咽癌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该方案还有望减轻鼻咽癌患者的治疗负担。



该研究是由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牵头,联合赣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赣州市人民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和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6家医院共同完成的一项前瞻性Ⅲ期随机对照临床试验。



研究背景:破解高危鼻咽癌治疗困境

鼻咽癌因发病部位隐匿和早期症状不明显,70%鼻咽癌患者就诊时已经是局部晚期,其中近1/3为N2-3期。初诊N2-3期鼻咽癌患者的癌细胞易通过侵入淋巴管、血管的途径,发生影像检查暂时难于发现的亚临床转移。


基于此,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高远红团队提出了“将初诊N2-3期鼻咽癌视作全身性疾病,需要足够强度的新辅助化疗来控制业已发生的亚临床转移,通过降低远处转移进而改善远期生存”的治疗理念,牵头开展了一项“4周期TP方案新辅助化疗+同步放化疗对比单纯同步放化疗治疗N2-3期鼻咽癌”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主要研究终点是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以及总生存率。



研究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验证疗效

该研究以1:1比例随机分配至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接受4周期TP方案化疗(多西他赛75 mg/m2,第1天,顺铂37.5 mg/m2,第2-3天,每3周重复),序贯同步放化疗(调强放疗联合顺铂同期化疗,40 mg/m2,第1天,每周重复);对照组患者则接受单纯同步放化疗。



研究取得重要结果

研究共入组了186例患者,经过76.9个月的中位随访后,4周期TP方案新辅助化疗将患者的5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从78.2%提高到91.3%,远处转移风险降低了59%;5年总生存率从82.6%提高到90.3%,死亡风险降低了62%。另外,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5年无瘤生存率也同样得到显著性提升(图1)。



图1. 两种治疗模式之间的生存曲线对比

(图注:NACT:新辅助化疗,CCRT:同步放化疗)


安全性:耐受性良好,治疗完成率高

在不良反应和顺应性方面,新辅助化疗+同步放化疗组3-4级副作用发生率为65%,对比单纯同步放化疗组患者增高了14%(图2),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周期新辅助化疗所带来的急性毒性反应以骨髓抑制为主,患者整体耐受性好,研究组的治疗完成率超90%,仅3(3%)例患者因对放化疗毒性主观不耐受而未能完成全部治疗,无因毒性退组病例(图3)。新辅助化疗+同步放化疗组更高的化疗强度亦未导致远期毒性发生率的明显增加,或患者治疗后生存质量的下降。



图2. 3-4级急性毒性发生率对比


图3. 研究组的新辅助化疗完成周期数(左)和治疗完成率(右)


临床意义:为免疫治疗时代提供经济选择

研究证实,TP方案在N2-3期鼻咽癌治疗中兼具疗效与安全性,可作为除多西他赛+顺铂+氟尿嘧啶(TPF方案)、吉西他滨+顺铂(GP方案)之外的一个有效、安全、经济的一线化疗方案。在目前免疫治疗时代,“4周期TP方案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高危远转的鼻咽癌,能一定程度上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高远红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谢伟浩博士后,肖巍魏主任医师,常晖副主任医师,胡永红主任医师,陈春燕主任医师,赣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许明君教授,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周同冲教授,赣州市人民医院钟琼教授为该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


研究者介绍


高远红
通讯作者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放疗科师生党总支书记、科副主任,现任广东省精准医学应用学会精准放射治疗分会主任委员,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肿瘤放疗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五项研究成果分别被NCCN等国际国内诊疗指南引用,获国家专利局授权发明专利1项,擅长结直肠癌、肝癌、泌尿系肿瘤、小儿肿瘤和鼻咽癌等综合治疗与转化研究。


通讯员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 郑敏珊 陈鋆 文朝阳 周昕熙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