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注射用多种维生素(13)是一种同时含有9种水溶性维生素和4种脂溶性维生素的复方维生素制剂,临床主要用于接受肠外营养的成人和11岁及以上儿童维生素缺乏的预防。关于维生素制剂的选择方面,国际上可供临床选择的多种维生素制剂主要有注射用多种维生素(12)和注射用多种维生素(13),其差异主要在于前者缺少维生素K。因维生素K在肠内营养(PN)中具有调节凝血、维持骨骼健康以及其他方面的作用,多国权威机构推荐需在注射用多种维生素(12)的基础上新增生理剂量的维生素K,并调整维生素C、维生素B1、维生素B6、叶酸的剂量,由此形成注射用多种维生素(13)的推荐处方配比。
住院患者中存在不同程度的维生素缺乏,有条件应监测患者的血清维生素水平,维生素补充是临床营养治疗的必要部分。(2A,Ⅰ级推荐)
所有需要营养治疗的患者在开始实施营养治疗时,即应合理、全面补充维生素,以满足机体对维生素的需求。(2A,Ⅰ级推荐)
添加维生素K进入注射用多种维生素处方能够持续为患者提供每日所需摄入量的维生素K。(2A,I 级推荐)
添加维生素K进入注射用多种维生素处方具有安全性和有效性。(2A,I 级推荐)
添加维生素K进入注射用多种维生素处方补充了肠外营养(PN)患者所需的每日摄入量,有利于患者进行接受和停用PN之间的转换。(2A,I级推荐)
临床中成人13种维生素摄入量推荐按照中国营养学会的推荐摄入量(RNI)或适宜摄入量(AI)进行补充。成人肠外补充每日需要剂量推荐按照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审中心(CDE)推荐剂量给予补充。(1A,I 级推荐)
对于重症监护患者,应在入院后考虑补充维生素B1(100~300 mg/d), 持续3~4 d。(2B,Ⅲ级推荐)
对于化验提示维生素D缺乏(25-羟基维生素D血清含量<12.5 ng/ml,或50 nmol/L)的危重症患者,可考虑在入院1周内补充维生素D。(3,Ⅲ级推荐)
对于危重症患者,应在炎症急性期静脉补充维生素C,每天2~3 g。(2B,Ⅱ级推荐)
维生素B12吸收受损的患者应终身使用补充剂,可每1~3个月肌内注射1000~2000 μg 维生素B12。(3,Ⅲ级推荐)
肿瘤患者要满足生理需要量的维生素摄入。对于维生素D低水平的患者,补充维生素D可以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无病生存率。(3,Ⅲ级推荐)
对于使用培美曲塞的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必须补充叶酸和维生素B12。(2A,Ⅰ级推荐)
维生素D缺乏与痴呆和卒中的风险增加有关,尤其是重度维生素D缺乏(<25 nmol/ L),维持较高的维生素D水平有益大脑健康。(1B,Ⅱ级推荐)
临床质谱技术具有高灵敏、高特异及准确性等特点,可通过微量样品同时检测多种相关的化合物及相关代谢产物,是维生素临床检测的首选方法。(2A,I级推荐)
维生素监测,建议对于长期PN的患者,6~12个月进行维生素评估;对于有大细胞贫血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应在首次评估时至少测量1次叶酸状况,并在补充后3个月内重复测量;重症患者(肝或肾衰竭),可考虑每月监测1次水溶性维生素。对于服用华法林抗凝患者,使用维生素K需要密切监测评估。(2A,I级推荐)
节选自《注射用多种维生素(13)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