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hereditary fructose intolerance,HFI)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果糖代谢病。是由于编码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B(fructose-1,6-bisphosphate aldolase,醛缩酶B)ALDOB基因突变致B型醛缩酶缺乏,导致1-磷酸果糖在肝脏、肾、肠中堆积,使肝糖原分解和糖异生受抑制而致病。表现为低血糖发作,如未能及时诊治,可导致严重肝病、低血糖脑病及肾损害,有潜在致命危险。
醛缩酶由A、B、C3种同工酶组成,其主要在肝脏、肾脏和小肠表达。在正常情况下,外源性果糖在空肠吸收,通过门脉系统进入肝脏,在醛缩酶的作用下完成1-磷酸果糖裂解,1,6-二磷酸果糖裂解,生成磷酸二羟丙酮与三磷酸甘油醛。遗传性果糖不耐受因主要醛缩酶B活力降低所致,因此HFI主要临床症状及受累器官与肝、肾、肠有关。
人类醛缩酶B基因ALDOB定位于染色体9q21.3-22.3,长约14.4kb,包含9个外显子和8个内含子,调控合成醛缩酶B蛋白,醛缩酶B由364个氨基酸组成,呈一个四聚体结构。目前已报道了60种ALDOB基因突变类型,其中该基因在欧洲人群中的常见突变是p.Ala150Pro和p.Ala175Asp,c.324+1G>A剪切变异常见于印度北部人群。ALDOB基因突变后,使醛缩酶B的结构和活性均发生改变。患者摄入或输注含果糖成分的物质后,1-磷酸果糖不能转化磷酸二羟丙酮与三磷酸甘油醛,从而在肝中大量堆积。可造成如下病理生理过程:①消耗细胞内库存的无机磷酸盐,造成三磷酸腺苷(ATP)缺乏,导致肝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减少,肝细胞ATP依赖性离子泵功能障碍,细胞肿胀,细胞内容物外溢,引起组织如肝脏、肾小管功能障碍,导致多种物质代谢紊乱;②抑制磷酸化酶、果糖1,6-二磷酸酶、果糖激酶活性,糖原分解和糖异生作用异常,出现低血糖及多脏器损害;③抑制磷酸甘露糖异构酶,导致蛋白-N-糖基化障碍。患者对一切来源的果糖都很敏感,包括饮食、药物中的蔗糖、山梨醇及果糖。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在活产婴儿发病率大约为1/20000。欧洲人群预测患病率在1/31000~1/18000,非欧洲人群患病率估算为1/34461,我国尚无流行病学资料。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患者的临床表现随年龄、接触果糖的量和时间而存在差异。一般而言,发病年龄越小,症状越重。经典型遗传性果糖不耐受患儿于6个月左右起病,通常在首次食用了含有果糖的食物,如水果、蜂蜜和某些蔬菜时发病。另外,部分配方奶粉及加入甜味剂的药品中含有蔗糖、山梨醇等成分,在肝脏中水解为果糖,因此HFI也可以在新生儿及小婴儿添加辅食前发病。常见临床症状包括进食含果糖食物后出现低血糖发作,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胀、出汗、震颤、抽搐甚至昏迷。
如果诊断未明,患者长期慢性摄入果糖食物,除了低血糖表现外,会出现生长发育迟缓,肝肿大、腹水、黄疸及代谢紊乱,如低血糖、代谢性酸中毒、低磷酸盐血症、高尿酸血症、高镁血症、高丙酮酸血症。病情严重者出现多脏器损害,肝、肾功能衰竭,抽搐、昏迷,甚至死亡。
在急性发作时,实验室检查会发现低血糖、低血磷和低血钾,同时伴有尿酸、乳酸、丙酮酸、游离脂肪酸和甘油三酯升高。慢性患者出现肝功能损害及肝纤维化的指征,包括血清胆红素,转氨酶升高,凝血障碍。尿液检查可见蛋白尿及果糖阳性。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目前尚无统一的诊断标准,病史调查为诊断关键。当患者进食含果糖、蔗糖或山梨醇食物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胀,甚至面色苍白、震颤、抽搐,同时低血糖(血糖<60 mg/dl;正常值70~120 mg/dl)、低血磷,高尿酸(血尿酸>5.0 mmol/L;正常值2.0~5.0 mmol/L)、高乳酸(血乳酸>2.5 mmol/L;正常值0.5~2.2 mmol/L)及血镁和丙酮酸升高应怀疑此病。反复发作伴有慢性生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合并肝功障碍,也应疑诊HFI。
疑诊病例应进行ALDOB单基因分析或者与糖代谢相关基因包序列分析,如果存在ALDOB单基因纯合或者复合杂合致病突变可以确诊。
如果基因检测未发现突变,临床又高度怀疑时再考虑取肝、肠、肾组织活检进行果糖-1-磷酸醛缩酶活性测定确诊。
因为果糖耐受试验可导致严重的低血糖,严重者会致命,通常不作为常规诊断手段。
1.与引起婴幼儿肝功能异常、黄疸、低血糖及类瑞氏综合征的相关疾病进行鉴别
如感染性肝炎、败血症、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自身免疫性肝病、尿素循环障碍、希特林蛋白缺乏症、脂肪酸b-氧化障碍(中链脂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长链脂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极长链脂酰辅酶A脱氢酶缺乏症)、酪氨酸血症Ⅰ型、半乳糖血症、线粒体DNA衰竭综合征等。
2.与引起高乳酸血症和低血糖症的疾病相鉴别
如严重感染、糖异生障碍、糖原贮积症、有机酸血症、线粒体病、酮代谢障碍等。
3.与范可尼综合征、氨基酸尿及生长迟缓先关疾病鉴别
如Fanconi-Bickel综合征、肾小管酸中毒、先天性糖原合成障碍、囊性纤维变性病、胱氨酸贮积症。
4.果糖吸收不良
是指果糖在小肠吸收不良,在症状上和遗传性果糖不耐受有重叠,都可以有腹泻、腹胀,严重者可以有腹痛存在,易于与HFI混淆,前者在大便中可以检出果糖,后者在尿中果糖阳性。
5.先天性糖基化异常Ⅰ型
与HFI有部分重叠,包括肝功异常、生长受限、氨基酸尿症/肾型范可尼综合征。临床上HFI糖基化异常是继发性改变,可以出现转糖基化铁蛋白阳性,在严格限制果糖摄入及肝脏功能好转后可以转阴。ALDOB单基因分析和肝组织活检进行果糖1-磷酸醛缩酶活性测定可以予以鉴别。应注意的是,在自限性果糖不耐受病例,糖基化异常可能会自行缓解,因此转铁蛋白糖基化阳性不能单独诊断HFI。
6.儿童及成人起病的HFI
应与其他原因所致慢性肝病(如感染、中毒及肿瘤)鉴别。
7.新生儿及婴儿起病的HFI
应与其他难以解释的呕吐性疾病鉴别,如胃食管反流、幽门狭窄、尿素循环障碍、半乳糖异构酶缺乏症等。
8.针对原因不明的白内障、脑腱黄瘤病或半乳糖激酶缺乏,应考虑除外HFI。
9.HFI和其他疾病(如苯丙酮尿症、腹腔疾病和杜氏肌营养不良症)共同存在时会导致HFI的诊断治疗延误。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主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
1.获得性大疱性表皮松解症
本病属于自身免疫性皮肤病,靶抗原为Ⅶ型胶原,好发于成年人,表现为摩擦部位的水疱或大疱,但本病没有家族史,免疫荧光可见基底膜带IgG沉积。
2.大疱性类天疱疮
好发于老年人,表现为红斑基础上多发张力性大疱,少见黏膜受累,瘙痒剧烈。组织病理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免疫荧光可见基底膜带IgG及C3呈带状沉积,血清抗BP180抗体(+)。
3.卟啉病
迟发性皮肤卟啉病系肝脏尿卟啉原脱羧酶活性缺陷所致。该病分获得型和遗传型,后者常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尿卟啉和其他高羧基化卟啉积聚引起皮肤损害。皮肤可出现水疱、红斑、瘢痕、多毛、色素沉着或脱失及硬皮症样改变。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尿卟啉明显增多,粪卟啉、D-氨基-C-酮戊酸也可增高,伴有血清铁增多及肝功能异常。先天性红细胞生成性卟啉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由尿卟啉原Ⅲ聚合酶缺乏引起。大部分患者皮肤光敏感从幼儿早期出现,表现为日光暴露部位出现红斑、水疱、血疱等。皮损反复,夏重冬轻,最终形成严重的瘢痕导致暴露部位的毁损畸形。
虽然遗传性果糖不耐受尚无根治疗法,但是,饮食控制效果良好。一旦怀疑HFI,应立即严格限制摄入一切含果糖、蔗糖或山梨醇成分的食物和药物,可以用葡萄糖、麦芽糖和玉米淀粉等其他糖类替代果糖。
对于急性期患者,建议住院治疗,静脉输注葡萄糖积极纠正低血糖;保肝治疗,包括输注新鲜冰冻血浆或血浆置换,改善机体营养状态,纠正出血倾向。纠正酸中毒;对于抽搐患者,应酌情使用镇静剂止惊。注意补充维生素,严密监测肾功能,特别是近端肾小管功能,预防慢性肾功能不全的发生。
本病预后尚可,经正确诊断,严格的饮食控制,患者可获得正常的生长发育。加强患者及家长健康教育。一旦确诊,患者应终身佩戴标明医学诊断的标志。部分患儿经早期治疗,肝脏病变可以好转。
诊疗流程(图 40-1)
图 40-1 遗传性果糖不耐受症诊疗流程
参考文献(略)
来源:国家卫健委《罕见病诊疗指南(2019年版)》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