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大会报告(二) |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24(第二十五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

2024-09-20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非原创


大会报告


科学认识长新冠,推进临床规范诊疗



报告者:中日友好医院 曹彬

新型冠状病毒(以下简称新冠病毒)的出现对全球公共卫生构成了重大挑战。长新冠是急性感染后持续存在症状的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状态,其发病率、临床特征、发病机制及影响等仍有许多未知。在本次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CTS)会议上,曹彬教授将分享其团队在长新冠领域近四年的研究成果。


在我国新冠疫情初期,曹彬教授团队率先报告了感染者的临床特征,明确了危重症及死亡的危险因素,这些研究结果被多个新冠病毒感染诊疗指南引用。随后,为弥补对感染者恢复情况的认知不足,团队建立了全球首个新冠康复患者队列,并展开系统性随访研究,产生了一系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研究成果。


研究发现,68%的出院患者在感染后6个月内仍存在以疲劳为主的症状,危重症患者的肺功能更差,异常胸部影像更多。在感染后1年,与未感染的对照人群相比,出院患者的症状更多、生活质量更差,这种情况在2年后仍未改善。出院患者的肺功能年下降率高于一般人群,急性期合并急性肾损伤的患者在感染1年内肾功能下降更明显。再感染的研究率先揭示了长新冠患者再感染、发生肺炎及症状加重的风险显著增加。


此外,曹彬教授团队通过蛋白质组学方法确定了新冠康复者中四种生物过程的恢复模式,明确了新冠病毒持续存在和高病毒拷贝数会增加长新冠风险。该系列研究引领了全球对新冠康复患者健康预后的探索,加深了对长新冠的科学认识,对疾病管理起到了推动作用,为制定诊疗指南提供了重要依据,以应对长新冠带来的挑战。


肺结节病诊治进展


报告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李为民

结节病是一种原因不明的多系统肉芽肿性疾病,以非干酪样坏死性上皮样细胞肉芽肿为其病理特征,可累及各个脏器,以胸内淋巴结和肺脏最易受累。多数肺结节病表现为亚急性或慢性过程,表现为双侧肺门淋巴结肿大。胸内病变常用的活检措施包括支气管镜下活检、经气管镜超声引导下针吸活检,经气管镜纵隔冷冻活检可以获取更加优质的标本。肺泡灌洗液表现为淋巴细胞为主(淋巴细胞比例>15%),CD4+ T细胞/CD8+ T细胞>3.5提示诊断为结节病可能。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研究团队通过多组学方法发现了区分肺结节病与淋巴结结核的细胞因子和血清蛋白标志物,通过单细胞转录组测序发现GNLY+ CD8+ T细胞和初始CD4+ T细胞是肺结节病与淋巴结结核的差异细胞。此外,研究团队还发现,基于胸部计算机体层摄影(CT)影像组学联合人工智能技术无创诊断肺结节病的准确性达86%。


糖皮质激素是肺结节病的一线治疗药物。对于激素不能控制或无法耐受的患者,可使用免疫抑制剂,包括甲氨蝶呤硫唑嘌呤来氟米特霉酚酸酯等,多种生物制剂如肿瘤坏死因子-α拮抗剂(英夫利西单抗阿达木单抗)和酪氨酸激酶(JAK)通路抑制剂(托法替尼)也有一定的治疗价值。肺移植术是终末期肺结节病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


肺结节热点问题的临床再思考


报告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 陈良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肺结节被检出,引发了临床医生对肺结节处置策略方面诸多问题的再思考。


关于肺结节的自然进程、随访与监测和干预处置,既是临床工作中的三个热点问题,更是解决肺结节诊疗问题的关键所在。大多数持续存在的肺结节,遵循从腺瘤样不典型增生到原位癌、到微浸润癌、再到浸润性癌的自然进程。其影像也呈纯磨玻璃结节到异质性磨玻璃结节到部分实性结节,再到实性结节的规律性变化。从影像、病理和生物学等多维度对肺结节进程的认识将利于临床上对肺结节精细亚群的识别、临床预后及风险预测、临床干预时机选择和临床随访监测方案制定。如果结节增长,如直径或固体成分直径增加超过2 mm或在结节中出现新的固体成分,或结节体积增加超过25%,则考虑为结节进展,需要进行干预。原位癌或微浸润癌是干预的优选阶段。外科手术仍是干预的首选,微创介入和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主要用于无法手术患者。随着技术发展,它们与外科手术的疗效差距在不断缩小。分子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有一定的潜力,需要进一步探索临床应用时机。


我们应当如何科学、规范、合理、个体化地实施肺结节的管理是复杂的临床问题。


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检查应用进展


报告者: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李时悦

机器人辅助支气管镜(RAB)是一种结合机器人技术和内窥镜技术的创新设备,旨在提高支气管镜的操作性、精准性和安全性。2018年,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批准第一台RAB进入临床应用,近年来又陆续批准了另外两种RAB系统。中国也非常重视RAB的研发,目前已完成相应临床研究,估计很快会有国产的设备投入临床使用。


RAB目前主要应用于常规支气管镜无法抵达、诊断率较低的外周肺部病变(如直径小于20 mm的肺病灶),以及基于该系统进行相应的治疗(如消融等);还有结节外科切除前的定位等。其禁忌证主要是不适合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和全身麻醉等情况。



RAB进入临床使用时间不长,随着操作技术的不断成熟、联合相关设备特别是影像定位设备[锥形束CT(CBCT)、O型臂X光机等],诊断效率不断提升。近期报道显示,RAB对外周结节的诊断效率接近90%。回顾性对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RAB对肺结节的诊断效率与经皮CT引导下的诊断效率无统计学差异。同时,基于RAB系统进行气道、肺部病变的治疗也不断推进,已初步显示出RAB的优势及未来的前景。


值得指出的是,RAB虽然优势突出,但其不足及局限性也值得重视,如并发症、操作时对气道分泌物清理不佳、缺乏力反馈感觉、设备和耗材昂贵以及操作流程烦琐等。



来源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