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10月25日,【2025年河南省肺癌规范诊疗质控交流会】在郑州举行,会议聚焦肺癌单病种质量控制与规范化诊疗,旨在推动全省诊疗水平同质化提升。线下80余位肺癌领域专家参会,大会由河南省肿瘤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肺癌亚专业组组长王启鸣、成员蒋月及任中海共同担任主席。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领导致辞:织密网络,提质增效
大会伊始,河南省肿瘤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主任委员张鹏作重要致辞,系统回顾了全省肺癌质控网络的建设历程与丰硕成果。他介绍,河南已构建起贯通“国家—省—市—县”的四级质控网络,并通过连续举办肺癌诊疗质量控制专题系列培训班,为全省培养了一支专业骨干队伍;同时,以MDT(多学科诊疗)整建制下沉为抓手,有力推动了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延伸。在一系列扎实举措的推动下,全省肺癌质控工作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深刻转变,正从实现“基础覆盖”向着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目标昂首迈进。
王启鸣指出,质控指标已纳入国家绩效考核与医院评审,标志着肿瘤防治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呼吁深化“同质化”理念;蒋月强调肺癌防治重要性,期望促进规范落地;任中海从基层视角提出,质控是基层与省级医院同质化的“生命线”。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自上而下精准发力,由点及面共促提升
任中海主持的【从国家政策到河南模式】环节中,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仲佳回顾国家肺癌质控体系建设历程,解读15项临床与5项管理指标,指出术后病理分期率、基因检测率等关键指标仍需提升,强调质控终极目标是“提升临床实践能力”。
河南省肿瘤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肺癌亚专业组秘书何振结合本省实践,细化解读13项核心指标,介绍2026年质控计划,包括试点医院质量提升项目及推动河南数据走向国际学术舞台。济源、滑县等地专家围绕“试点遴选”“信息化建设”等议题深入探讨。
蒋月主持的【从省会实践到县域探索】环节中,郑州市肿瘤诊疗质量控制中心主任曹旸分享郑州经验:通过多学科专家组建设与数据直报,肺癌治疗前TNM分期率提升至85.8%,但外科相关指标仍是薄弱环节。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河南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姬颖华基于全省120家医院调研数据指出,县域医院存在放疗设备不足、分子病理检测能力薄弱等问题,建议培训聚焦“软技能提升”与“区域联动”。平舆、固始等地专家围绕基层“硬件短缺”“人才不足”等困境展开讨论,呼吁加强省级信息平台支持与行政干预。
王启鸣在总结中以“胸痛中心”为例,展望肿瘤质控的长期性与体系化前景,提出通过“各癌种同频共振”与“省-市-县三级同频共振”策略,为基层减负增效,最终实现全省肺癌诊疗同质化,让规范诊疗惠及每一位患者。本次会议为推进河南省肺癌规范诊疗提供了重要交流平台,取得圆满成功。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在会议筹备期间,中国医学论坛报社【肿瘤质控先行者系列访谈项目】深入河南,对话三位不同角色的核心专家——王启鸣、何振和张萌,从他们的讲述中,我们得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河南如何将国家的宏观政策,一步步转化为可执行、可考核、可感知的具体实践。
王启鸣:构建省级体系的“骨架”与“神经”
顶层设计,织就全省质控网络
作为河南省肿瘤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肺癌亚专业组的牵头人,王启鸣的视角始于全省。他深知,在一个人口过亿、地域发展不均的省份推动同质化,首要任务是构建一个坚韧且灵敏的体系。河南省“省-市-县”三级质控网络已实现基本覆盖,王启鸣介绍,这套网络是质控工作的“骨架”,为全省范围内的政策传达、培训开展和质量监测提供了平台支撑。
而让“骨架”拥有感知和反应能力的“神经”,则是通过“肺癌诊疗质量控制专题系列培训班”培养的一批批基层骨干。“每年四期,每期约二十人,现已办了三年。”王启鸣算了一笔人才账,“大多数县市医院的骨干都得到了培训,这些人起到了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纽带作用,省级的质控理念与要求得以精准地传递至临床一线。”
精准转化,让国家标准“接地气”
国家下发的质控指标是宏观的、纲领性的。如何让它们在河南“水土相服”?王启鸣和他的团队在“质控工具”的打造上下了苦功。“我们制定了《河南省肺癌规范诊疗质控指导手册》口袋书,基层医生有什么遗忘,随时拿出来就能看到。”这本深受欢迎的“口袋书”,正是将国家级标准与省级实际情况相结合的产物,它把复杂的规范转化为切实可行的操作要点,成为连接宏观政策与微观诊疗的关键桥梁。
多措并举,推动关键模式常态化
除了培训与工具,王启鸣特别强调了多学科诊疗(MDT)模式的推广。他们采用“请上来”与“走下去”相结合的策略:一方面让培训学员到省肿瘤医院现场观摩MDT,另一方面组织省级专家团队“整建制”地深入地方医院,参与并指导当地的MDT。“我们和地市的质控队伍结合起来,同频共振。”他强调,核心是“帮扶”,而非简单的行政命令。未来,他还计划推动不同癌种质控组的联合行动,以减少对基层医院的干扰,提升效率,这体现了其管理思维中的系统性与人文关怀。
王启鸣寄语
“以数据为眼,以规范为尺,缩小地区和医院间的差距,真正实现医疗的同质化。”
何振:点燃临床一线的“星星之火”
凝聚共识,细化省级质控规范
作为河南省肿瘤性疾病质量控制中心肺癌亚专业组的秘书,何振长期致力于将省级质控标准转化为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实践。在推进过程中,他敏锐地发现,临床医生对质控指标的理解存在差异,是影响标准落地的重要因素。
“即便是对指标中分子、分母的纳入标准,不同专家的理解也存在较大分歧,”何振指出。为解决这一问题,河南省组织专家委员会,制定了《河南省肺癌质控指标实施细则解读》。“我们充分吸收地市、县级医院专家的意见,将国家标准与河南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更具操作性的地方标准。”这份凝聚共识的《细则》为全省肺癌质控工作提供了统一、清晰的技术规范。
深耕培训,破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清晰了规则,更需要提升执行规则的能力,河南省“肺癌诊疗质量控制专题系列培训班”已成为河南质控工作的一张名片。“今年是第三年,我们已经办了十二期。”何振言语中带着自豪,“每年报名非常火爆,经常抢不到名额。”培训班采用小班精品教学模式,内容涵盖政策解读、指标落地、病例讨论和实操观摩。
他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解释如何将“Ⅲ期肺癌综合治疗”这一指标落地:“对于有MDT的医院,必须先进行MDT讨论;对于尚未成立MDT的医院,则要求至少邀请另外两个科室的专家会诊。”这种不是“一刀切”,而是提供替代路径的务实做法,极大地提升了基层医院的可及性和执行意愿。
数据摸底,为精准质控奠定基石
何振的实践远不止于培训,他还带领质控小组对全省肺癌诊疗的“家底”进行了一次彻底的摸底调查,从硬件(如放疗设备、气管镜)到软件(如基因检测率、MDT开展情况),形成了对全省诊疗能力的精准评估。这项扎实的工作,使得后续的质控帮扶能够有的放矢。这种科学、严谨的态度,也让河南的经验得以走上国际学术会议的舞台,获得了同行的认可。
何振寄语
“最高的同质化,是无论在省肿瘤医院还是在某县医院,治疗方案都是一样的。让我们的质控理念在河南一百多个县都做到同样的规范化和同质化,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张萌:锻造医院管理的“智能闭环”
三步闭环,让政策在院内“生根”
河南省肿瘤医院医务部张萌主任将院内质控管理工作概括为三个关键环节:政策要求的精准解读与分解、执行保障机制的建立、以及考核激励措施的实施。
首先,医务部将省级指标精细化拆解,融入院科两级质控体系。“比如,我们将规范诊疗路径分解为术前临床分期完成率、MDT执行率、首次治疗前TNM分期率等具体指标,对应到胸外科、呼吸内科、影像科等具体科室。”
其次,医院依托信息化手段,打造“标准-培训-反馈”的闭环。通过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将肺癌诊疗路径可视化,并与电子病历系统深度整合。“医生的诊疗行为能够被系统实时捕捉,便于我们对指标落实情况进行动态监管,并通过医疗质量月报进行定期通报。”
最后,将指标与绩效考核有效衔接。“临床工作表现与评价结果直接关联,能够调动科室落实质控要求的积极性。”张萌介绍,医院还会通过树立标杆科室、组织经验交流等方式,营造持续改进的质量文化氛围。
AI赋能,从“事后控”到“事前防”
河南省肿瘤医院积极探索智能化手段在质控中的应用。张萌指出“我们想做的工作,是从事后质控,向事前提醒、事中建议和看护转变,让监管跑在问题前面。”她介绍,医院利用大数据构建了高风险患者预警系统,通过分析患者转归、住院时长、转科次数等数据,精准“画像”出高危或疑难患者群体。
“瞄准之后,我们会进行排查,提醒主管大夫、医疗组组长和科主任,要重点关注哪些指标。”这种主动式的管理,将质控从单纯的“约束”转变为对临床的“赋能”和对患者的“守护”,体现了管理的温度。
拓展边界,关怀患者“全流程”
河南省肿瘤医院的实践还超越了住院期间的管理。张萌指出,肿瘤是一种慢性病,患者出院后的随访与管理同样重要。“我们希望通过大数据和人工智能,不仅能提醒医生,还能为患者提供出院后的随访管理、复查复诊计划指导。”这不仅是将“以患者为中心”落到实处,更是响应国家对于肿瘤全流程管理的要求,构建长效健康管理机制的必然选择。
对于质控工作,张萌作为医院管理执行者,她希望在严谨的制度设计与人性化关怀之间寻求最佳平衡。
张萌寄语
“质控工作要在专业上体现深度,在管理上体现温度。”
结语
扎实的中原样本——系统思维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体系的破局,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奇迹,而是环环相扣的耕耘,河南的实践清晰地表明:真正的同质化,源于顶层的系统设计,成于中层的精准转化,终于基层的每一处细节。它是一张纵横交织的网,是一束可以燎原的火,更是一个自我优化的智能生命体。
最终,所有技术的精进、管理的智慧,都交汇于一个温暖的终点:让每一位患者,无论身处繁华省城还是偏远市县,都能被纳入同一张高质量的安全网中。这,就是河南用体系破局所诠释的“同质化”内核——它不仅是技术的标准化,更是权利的对等和生命的尊严。中原大地上这场静水深流的变革,正为“健康中国”的目标,提供一个扎实中原样本。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