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卒中领域的全球盛会——国际卒中大会(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 2024,ISC 2024)于当地时间2月7日~9日在美国凤凰城举行。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共有12项研究成功入选,其中神内方向4项、神外方向8项。基于此,中国医学论坛报壹生特别策划【ISC 2024 宣武研究展播】专题,带大家领略中国智慧的魅力。
2024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焦力群教授团队在国际卒中大会(International Stroke Conference 2024,ISC 2024)的Ongoing Clinical Trial专栏,展示了VISTA 研究(Drug-eluting Stenting versus Medical Therapy Alone for Patients with Ex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The VISTA Trial)。该研究旨在通过支架和药物治疗两组的随机对照寻找椎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明确证据。
研究概览
01
研究背景
椎动脉粥样硬化是重要的后循环病因。研究表明,约25%~40%的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或者脑卒中发生在后循环,其中20%后循环卒中由颅外段椎动脉狭窄引起。症状性椎动脉狭窄症状表现为平衡障碍、头晕、复视、吞咽困难、跌落发作和双侧同义性偏视等。椎动脉狭窄可直接影响后循环的灌注,狭窄部位的易损斑块或血栓也有可能脱落进入椎基底动脉,导致TIA或脑卒中。有研究显示,症状性动脉粥样硬化性后循环缺血发生致命性反复性卒中的风险很高,特别是在后循环TIA/卒中发生后20~30天内。症状性后循环缺血患者1年后发生脑卒中或者死亡的风险高达5%~11%。
在椎动脉狭窄介入治疗领域中,目前已有两项相关临床研究得以发表。2015年发表在《柳叶刀·神经病学》(Lancet Neurol)的VAST研究是一项针对症状性椎动脉狭窄患者进行的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该项研究在荷兰的7家中心进行,计划纳入180例患者。试验组为支架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为单纯药物治疗。由于试验组在入组过程中出现了严重手术期并发症,因此该实验被伦理委员会终止,最终入组115例。结果显示随访30天及3年,两组复合终点无显著差异。
接下来2017年由Hugh.S.Markus教授牵头的VIST研究在《神经病学》(Neurology)发表,该项研究在英国的14家中心进行,计划纳入540例患者。试验组为支架联合药物治疗,对照组为单纯药物治疗。但由于入组过慢,英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R)停止了对该研究的资助,导致试验提前终止。最终入组182例,结果显示两组发生卒中的主要终点无显著差异。
针对当前症状性椎动脉狭窄诊疗体系证据不足的问题,焦力群教授团队基于既往两项研究的前期基础,设计了更为详细的VISTA研究,同时邀请到了Hugh.S.Markus教授加入研究者委员会,以期为椎动脉狭窄治疗提供高级别证据,在卒中领域发出中国人的声音。
02
研究设计
VISTA研究是针对椎动脉颅外段狭窄是否需要支架治疗而进行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此项研究对标欧洲的VAST和VIST研究,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焦力群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史怀璋教授和英国剑桥大学Hugh.S.Markus教授共同组织设计。该研究由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牵头,联合29家医疗中心共同参与。计划样本量为472例患者。研究人群为经全脑血管造影确诊为症状性椎动脉颅外段(V1-2)重度狭窄的患者且存在与责任血管相关的临床症状。
研究随机分成两组,支架组采用雷帕霉素药物洗脱支架联合药物治疗;药物组按照AHA/ASA卒中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卒中预防指南(2021版)进行标准药物治疗,抗血小板药物首选替格瑞洛90mg Bid或氯吡格雷75mg Qd,同时严格控制危险因素和合并症。
主要结局为入组后30天内致死性卒中或非致死性卒中,或30天至1年责任血管区域的缺血性卒中。本研究共计划进行一次筛选/基线访视和6次随访访视,分别在随机分组后3天(±12小时)、30天(±7天)、6个月(±2周)、12个月(±4周)、24个月(±4周)和36个月(±4周)时进行随访。研究持续观察36个月。
主要研究者介绍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介入放射科主任,神经外科副主任,脑血运重建中心主任,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宣武医院济南医院院长。兼任《中国脑血管病杂志》主编;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国家卫生健康委继教中心神经介入专委会主委;国家卫生健康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外科专委会主委;国家卫生健康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介入专委会副主委;北京介入医学会副会长等职务。毕业于山东医科大学,先后师从于朱树干教授和凌锋教授,获得神经外科硕士和博士学位,并在鲍圣德教授的指导下,在北京大学完成博士后研究。从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和介入治疗,在国际上率先开展了复合手术治疗颈动脉闭塞、椎动脉闭塞,以及药物球囊治疗椎动脉狭窄等创新手术,并带领宣武医院脑血运重建中心在此领域深入研究,同时,长期重视教育培训,为中国培养了大批高水平的医生。
临床医学博士,主治医师,副研究员,201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清华大学医学部)临床医学八年制,北京市科技新星,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科技智库青年人才。致力于颅内动脉狭窄、颈动脉狭窄和烟雾病等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外科、介入及复合手术的诊疗。迄今以第一/通讯作者在JAMA、Stroke、Ageing Research Review, Aging and Disease、SVN、JNIS、Cochrane Reviews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30余篇,参编书籍2部,获得专利授权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8项课题,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科委、扬帆计划等课题。《中国脑血管病杂志》青年编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脑卒中血运重建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副秘书长,北京神经科学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志愿医生。
END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供稿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