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癌症是威胁我国居民健康主要的疾病之一,近年来,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癌症防治刻不容缓,通过科学的预防和筛查,可以降低癌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为了提升大众抗击癌症的能力,掌握科学的预防方法,选择正确的筛查方式,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组织了癌症预防和诊治专家,根据国际和国内最新的癌症预防和筛查指南,编写了《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建议(2022年版)》。
本建议是根据国家癌症中心的数据统计,选择了我国最常见的十大癌症,包含了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食管癌、甲状腺癌、前列腺癌、宫颈癌、淋巴瘤;针对每个癌症的流行趋势、高危因素、筛查建议和预防建议等方面编写。
“癌症防治,早、早、早”,让我们一起行动起来!
——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
肺癌是全球“头号癌症杀手”,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我国是肺癌发病率非常高的国家之一,且发病率及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
符合以下条件之一:
(1)吸烟:吸烟包年数≥30,包括曾经吸烟包年数≥30,但戒烟不足15年。[吸烟包年数=每天吸烟的包数(每包20支)×吸烟的年数]
(2)被动吸烟:与吸烟者共同生活或同室工作≥20年;
(3)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4)有职业暴露史(石棉、氡、镉、镍、硅、铍、铬、煤烟和煤烟尘)至少1年;
(5)有一级亲属确诊肺癌,一级亲属包含父母、子女或兄弟姐妹。
(1)肺癌高风险人群应接受筛查,推荐筛查周期为每年1次,采用低剂量薄层螺旋CT(LDCT)作为筛查手段。
(2)若LDCT检出肺内结节,建议前往专科医院或找专科医生咨询,根据结节不同类型(实性结节、部分实性结节、非实性结节或多发结节)及大小情况进行复查随访或进一步检查。
(3)肿瘤标志物(如癌胚抗原、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细胞角蛋白19片段等)有参考价值,但阴性不能排除肺癌。
(4)胸部X线检查及PET-CT不推荐作为肺癌筛查的常规方法。
(1)戒烟,尽量避免接触二手烟;
(2)合理的体育锻炼,摄入新鲜蔬菜水果;
(3)有职业暴露危险者做好防护措施;
(4)制造良好的居家环境,如避免明火燃煤取暖、加强厨房油烟的排出等;
(5)雾霾天气外出时做好防护;
(6)有呼吸系统疾病者及早规范化治疗。
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发布的最新全球癌症负担数据中,乳腺癌首次成为全球发病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
我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现逐年增高的趋势。乳腺癌的发病率在30岁后迅速增高,在70岁达到发病高峰,之后逐渐降低。
(1)亲属中有乳腺癌/卵巢癌患者;
(2)亲属携带已知的BRCA1/2基因致病性遗传突变;
(3)既往有乳腺导管或小叶不典型增生或小叶原位癌;
(4)30岁前接受过胸部放疗;
(5)月经来潮早、绝经晚、初产晚、哺乳短、使用雌孕激素联合疗法,以及多次乳腺活检等。
(1)高危风险人群:
1)推荐起始年龄更早(<40岁)接受乳腺筛查;
2)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
3)每6~12个月1次乳腺超声检查;
4)每6~12个月1次乳腺体检;
5)建议联合每年一次乳腺增强MRI检查;
6)咨询专科医生,评估进行预防性切除卵巢和输卵管以降低卵巢癌发病风险。
(2)一般风险人群:
1)20~39岁
不推荐对该年龄段人群进行乳腺筛查。
2)40~70岁
每1~2年进行1次乳腺X线检查。对于致密型乳腺(乳腺X线检查提示腺体为c型或d型),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3)70岁以上
每1~2年行一次乳腺钼靶检查
1)长期坚持母乳喂养;
2)经常参加体育锻炼;
3)控制体重;
4)避免有害使用酒精;
5)避免暴露于烟草烟雾之下;
6)避免长期使用激素;
7)避免暴露于过量辐射之下。
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近年来发病率和死亡率上升较为明显的恶性肿瘤。
(1)年龄大于45岁的所有无症状人群;
(2)年龄大于40岁,且有持续2周以上的结直肠相关症状的人群(包括:大便规律改变,如少于1次/3天或多于3次/天;大便性状改变,如大便稀溏、便血、大便带血或黑便等;大便形状改变,如软便上可见明显沟槽、大便明显变细等);
(3)长期患有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的人群;
(4)长期服用含蒽醌类导泻剂(如大黄、芦荟及番泻叶等)的人群;
(5)结直肠癌术后的人群;
(6)结直肠腺瘤或多发息肉内镜切除术后的人群;
(7)直系亲属中患有结直肠癌的人群;
(8)直系亲属诊断为“遗传性结直肠癌”且年龄大于20岁的人群。
(1)符合“高危人群”条件(1)~(4):从45岁起,每年完成1次大便隐血(FOBT)检测,每10年完成1次电子结肠镜检查,直至75岁;76岁以上且体健者,维持筛查;年龄大于86岁者,不推荐筛查;
(2)符合“高危人群”条件(5):术后2年内,每半年完成1次FOBT检测,每年完成1次电子结肠镜检查;术后第3至第5年,每年完成1次FOBT检测,每2~3年完成1次电子结肠镜检查;术后第6年起,恢复常规筛查频率;
(3)符合“高危人群”条件(6):术后半年至1年内,完成1次电子结肠镜检查,同时处理残留或新发结直肠息肉,重复该频率检查直至切除所有结直肠息肉;之后恢复常规筛查频率。
(4)符合“高危人群”条件(7):有1位一级亲属患者高级别腺瘤或癌(发病年龄小于60岁)或2位及以上1级亲属患有高级别腺瘤或癌(任意年龄发病)者,40岁开始(或比亲属中最小发病年龄小10岁开始),每年完成1次FOBT检测,每5年完成1次电子结肠镜检查;而当仅有1位一级亲属患有高级别腺瘤或癌(发病年龄大于60岁)时,从40岁开始常规筛查;
(5)符合“高危人群”条件(8):结直肠外科或遗传病专科进行遗传专科咨询;完成规范的风险评估,必要时进行针对性基因检测;同时符合高危人群条件(3)的人群从20岁(或比直系亲属中最小患病年龄小10岁)开始,每1至2年进行1次电子结肠镜检查。
(1)适量运动,坚持锻炼,控制体脂率,避免肥胖;
(2)合理膳食,增加粗纤维、新鲜果蔬等摄入,避免高脂、高糖饮食,减少加工肉类摄入;
(3)长期服用低剂量的阿司匹林可能对结直肠癌具有预防作用,但存在胃肠道反应及消化道出血风险,具体用法及剂量需咨询专科医师;
(4)戒烟、限酒,避免致癌物对结直肠黏膜的慢性毒性及炎性刺激。
胃癌是指原发于胃的上皮源性恶性肿瘤,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男性风险比女性高6~8倍。
全球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120万,中国约占其中的40%,是全球胃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其中早期胃癌占比较低,不足20%,大多数发现时已是进展期胃癌。
胃癌高风险人群定义为年龄40岁以上且符合下列任1条件:
(1)胃癌高发地区人群;
(2)幽门螺杆菌(HP)感染者;
(3)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期疾病;
(4)胃癌患者一级亲属:患者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5%~10%的胃癌患者存在家族性聚集现象,对于有遗传性胃癌家族史的人群,应尽早接受筛查和胃癌遗传风险评估,不受年龄限制;
(5)其他风险因素:如摄入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高危人群有必要进行内镜筛查,根据胃镜表现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决定后续复查频率,如未见异常改变,可每2~3年复查1次胃镜;如发现异常,应根据医生建议定期做胃镜检查。
(1)建立健康的饮食习惯及结构,少吃粗糙及腌制食物,忌暴饮暴食和辛辣食物,尤其是避免腌渍食物和霉变食物摄入,减少亚硝酸盐的摄入;
(2)HP感染者行根除治疗;
(3)定期完善胃镜筛查以发现癌前病变并及时处理;
(4)戒烟戒酒,少喝或不喝烈性酒;
(5)保持心情舒畅,合理减压;
(6)遗传性胃癌高风险人群须定期行胃镜或染色胃镜检测及随机活组织检查,并尽早治疗。
原发性肝癌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预后差,患者五年总生存率不足15%,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
(1)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和/或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
(2)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或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者;
(3)有肝癌家族史者,尤其是年龄40岁以上的男性。
(1)对于男性35岁以上、女性45岁以上的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筛查;
(2)借助于肝脏超声显像和血清甲胎蛋白(AFP)进行肝癌早期筛查,建议高危人群至少每隔6个月进行一次检查。当超声检查发现异常或者血清AFP阳性的患者,推荐行腹部动态增强多期CT和/或MRI扫描。
肝癌的预防主要从两个层面,一是针对病因或危险因素采取一级预防措施,二是通过筛查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即二级预防。
(1)一级预防措施:
1)接种乙肝疫苗;
2)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应该尽早接受规范化抗病毒治疗,以控制肝炎病毒的复制;
3)戒酒或减少饮酒;
4)清淡饮食,减少油腻食物摄入;
5)避免摄入发霉食物。
(2)二级预防措施:
对肝癌高危人群,通过肝脏超声显像和血清甲胎蛋白进行定期筛查。
来源: 四川省肿瘤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