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研究展播|首次荣登国际指南!CDPP研究为世界糖尿病预防提供新证据

2024-04-16作者:论坛报苌田田资讯
原创


成果名二甲双胍联合生活方式干预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在预防中国糖调节受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方面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比研究:一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

发表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IF(2022):44.5]

通讯作者:纪立农 孙宁玲 李光伟

主要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推荐理由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孙宁玲教授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李光伟教授作为共同通讯作者,在《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发表了中国糖尿病预防研究(CDPP)成果,表明相较于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二甲双胍联合生活方式改变带来的获益更大、更持久,可作为中国血糖调节受损人群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有效措施。


这项多中心、开放标签、随机对照试验是首个也是最大规模的针对中国糖尿病前期人群采取二甲双胍联合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的研究,在全国43家综合医院的内分泌科进行。



值得一提的是,CDPP研究作为糖尿病预防的新证据,被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最新公布的2024版《糖尿病诊疗标准》所引用。



研究解读


CDPP研究对象为18~70岁、BMI为21~32 kg/m2的血糖调节受损人群,包括糖耐量受损或空腹血糖受损或两者兼而有之的患者。主要研究终点是2年随访结束时新诊断糖尿病的发病率。


2017年4月至2019年6月,研究人员对3881例受试者进行了资格评估,经筛选共纳入1678例患者,平均年龄53岁,平均BMI为26.28 kg/m²。其中男性793人(47.3%);女性885人(52.7%);831例接受二甲双胍联合生活方式干预;858例接受单纯生活方式干预。


二甲双胍剂量方案:前两周口服850 mg,每天1次,然后滴定到每天口服1700 mg(850 mg,每天2次)。生活方式干预建议由所有参与地点的调查人员提供,包括:每天锻炼至少30 min,每周5 d;不喝含糖饮料;晚餐后不进食,如果BMI≥25 kg/m²,每餐减少50 g碳水化合物摄入;每天至少摄入500 g蔬菜;每周外出就餐不超过1次。


在中位随访2.03年期间,二甲双胍联合生活方式干预组有248人(29.8%)进展为糖尿病,发病率为每100人年17.27例;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有307人(36.2%)进展为糖尿病,发病率为每100人年19.83例。在调整基线时葡萄糖状态(空腹血糖受损或糖耐量受损)和高血压后,结果显示,二甲双胍联合生活方式干预组患糖尿病的风险比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低17%。同时,二甲双胍联合生活方式干预在减轻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早期胰岛素分泌方面也显示出更优效的作用。二甲双胍联合生活方式干预组报告不良事件的患者比例高于单纯生活方式干预组,但多为胃肠道不良事件,报告严重不良事件的患者比例在两组中相似。整体来看,二甲双胍联合生活方式干预未发现新的安全性问题。


该研究表明,与单独的生活方式干预相比,二甲双胍联合生活方式干预能更有效地预防血糖调节受损人群进展为糖尿病,更能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和早期胰岛素分泌。而且,联合干预可能对年龄较小、肥胖和高血压的患者更有益。这些研究证据为未来预防糖尿病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但值得注意的是,有必要在空腹血糖受损人群中进行额外的大规模长期干预试验,以进一步支持这些发现。



作者介绍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jpg
通讯作者

纪立农

北京大学糖尿病中心主任,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现任中国老年保健研究会内分泌与代谢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国药促会糖尿病与代谢性疾病药物临床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卒中学会副会长,亚洲糖尿病研究协会执行委员会成员。《中国糖尿病杂志》主编,Journal of Diabetes、Diabetes Research and Clinical Practice、Diabetes Technology & Therapeutics、Metabolis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abetes等期刊编委。IDF亚洲西太平洋地区糖尿病政策组成员,WHO糖尿病定义、诊断和分类顾问。


李光伟原图.jpg
通讯作者

李光伟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主任医师、教授,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顾问专家。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副主任委员、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药监局新药、进口药评审委员,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副主编,中华内科杂志等多家医学杂志编委。在内科、内分泌领域具有40年的临床经验,为国务院有贡献专家。主要研究领域是糖尿病及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控制和预防。参与和主持的“大庆糖耐量低减(IGT)和糖尿病研究”、“大庆糖尿病预防20年跟踪研究”与美国及芬兰同类糖尿病预防一起被誉为世界II型糖尿病的一级预防里程碑式的研究。2008年在国际著名医学杂志柳叶刀(Lancet)发表的后续研究结果证明生活方式干预预防糖尿病可延续14年。


孙宁玲原图.png
通讯作者

孙宁玲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高血压分会 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前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健康管理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副会长;第十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委员;中国高血压达标中心主任委员。


每一项临床研究都倾注着研究团队的心血结晶。学习过后,您是否有所收获?或有疑问想与主创团队分享?请在评论区留言,期待与您交流!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