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心内科卜军教授团队刊发的一项研究表明:长期夜班工作与心梗患者心肌梗死面积增加有关。
不仅如此,在心梗发作后5年内,夜间工作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的风险比日间工作者高出了92%!并且夜班工作对心脏造成不良影响是由NR1D1/CLCF1通路介导了这一过程。
该研究成果刊发于《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同期配发的编辑部评论认为,这一研究发现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保护提供了新策略与思路。
熬夜或夜班轮班工作现象在当今社会并不少见,其导致生物节律紊乱带来诸多健康问题。
急性心肌梗死是影响我国国民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目前急性心血管事件具有昼夜节律特点已成共识,但是昼夜节律紊乱带来的心血管损伤风险却依然未明。
研究人员对41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脏磁共振(CMR)的影像数据分析后发现,熬夜或轮班工作导致的昼夜节律紊乱会加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
在5年的中位随访期间里,夜班轮班工作者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近2倍,这主要与心梗后心力衰竭的发生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研究者通过一项前瞻性、多中心临床研究,连续性纳入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病后12小时内接受了急诊再灌注手术治疗的患者。
主要临床终点是再灌注术后心肌梗死面积,次要临床终点是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脑卒中等。
研究发现,夜班轮班工作显著增加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肌再灌注损伤和微循环障碍风险。在5年的中位随访期间,与非轮班工作相比,轮班工作与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风险增加92%有关(校正HR:1.92;95%CI:1.12-3.29,P=0.017)。
在此基础上,研究者利用临床前大动物模型验证了上述临床现象,并发现了一条全新的心肌生物钟核受体调控信号通路。
这项研究利用前瞻性、多中心登记的CMR影像临床队列研究结合动物模型,系统揭示了昼夜节律对再灌注损伤和预后的影响。
研究人员还发现,NR1D1-CLCF1通路在缓解动物PPCI术后心肌损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也为日后改善AM1患者预后提供了新思路。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