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定义:单位时间内,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估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收住院脑梗死患者病情评估开展情况。
说明:( 1 )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参照《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的中文翻译版本。
(2)脑梗死即缺血性卒中,采用《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定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 24小时内急诊就诊行头颅CT影像学检查的脑梗死患者中,30分钟内获得头颅 CT 影像学诊断信息的患者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及时检查评估的能力。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 24 小时内到急诊就诊行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糖、凝血、电解质、肝肾功能)的脑梗死患者中,45分钟内获得临床实验室诊断信息的患者所占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及时评估检查的能力。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 4.5 小时内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发病4.5 小时内到院的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开展发病 4.5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静脉溶栓救治的能力。
定义:单位时间内,从到院到给予静脉溶栓药物的时间(DNT)小于 60分钟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给予静脉溶栓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对脑梗死患者救治的及时性。
定义:单位时间内,在发病 6小时内行血管内治疗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性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发病 6 小时内到院的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开展急性脑梗死血管内治疗的能力。
定义:单位时间内,入院 48 小时内给予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脑梗死急性期规范化诊疗情况。
说明:抗血小板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替格瑞洛、西洛他唑、吲哚布芬、双嘧哒莫、阿昔单抗、替罗非班、依替非巴肽。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 24 小时内给予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强化抗血小板药物治疗的非致残性脑梗死( NIHSS ≤ 3 分)患者数, 占同期住院非致残性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非致残性脑梗死急性期规范化诊疗情况。
定义:单位时间内,不能自行行走的脑梗死患者入院 48小时内给予深静脉血栓(DVT)预防措施的人数,占同期不能
自行行走住院脑梗死患者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的诊疗措施执行情况。
说明:深静脉血栓预防措施是指在常规治疗(阿司匹林和输液)基础上,联合间歇充气加压。
定义:单位时间内,脑梗死患者住院 7 天内完善颈部和颅内血管评价的人数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脑梗死急性期规范化诊疗与评估情况。
说明:(1)颈部血管评价指颈部血管超声检查、颈部CT血管成像(CTA)检查、颈部对比剂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CE-MRA)检查或颈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
(2)颅内血管评价指经颅多普勒(TCD)检查,头部 CTA、MRA、DSA 检查。
定义:单位时间内,住院期间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脑梗死急性期规范化诊疗情况。
定义:单位时间内,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住院期间使用抗凝药物治疗的人数占同期住院脑梗死合并房颤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脑梗死急性期规范化诊疗情况。
说明:口服抗凝剂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依度沙班。
定义:单位时间内,进食、水前进行吞咽功能筛查的住院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减少住院期间并发症的诊疗措施执行情况。
说明:吞咽功能筛查工具包括洼田饮水试验、洼田吞咽功能障碍评价、 Gugging 吞咽功能评估表(GUSS)、视频 X 线透视吞咽检查( VFSS)、显微内镜吞咽功能检查( FEES)。
定义:单位时间内,进行康复评估的住院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开展脑梗死患者康复评估的能力。
说明:康复评估是指康复科、康复治疗中心、多学科组成的卒中康复治疗小组或者康复专业人员给予的全面身体状况评估。
(一)出院时脑梗死患者抗栓治疗率(NEU-STK-15A)。
定义:单位时间内,出院时给予抗栓药物治疗(包括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药物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二)出院时脑梗死患者他汀类药物治疗率(NEU-STK-15B)。
定义:单位时间内,出院时给予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脑梗死二级预防规范化诊疗情况。
(一)出院时合并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降压治疗率(NEU-STK-16A)。
定义:单位时间内,出院时给予降压药物治疗的合并高血压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合并高血压的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二)出院时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降糖药物治疗率(NEU-STK-16B)。
定义:单位时间内,出院时给予降糖药物治疗的合并糖尿病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合并糖尿病的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三)出院时合并房颤的脑梗死患者抗凝治疗率(NEU-STK-16C)。
定义:单位时间内,出院时给予抗凝药物治疗的合并房颤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合并房颤的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脑梗死二级预防规范化诊疗情况。
定义:单位时间内,在住院期间死亡的脑梗死患者数占同期住院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脑梗死诊疗的整体水平。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 24 小时内行血管内治疗脑梗死患者数与同期收治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总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的现状,以及医疗机构脑梗死患者急救管理的质量。
说明:血管内治疗包含:动脉溶栓术、支架取栓术、血栓抽吸术、球囊扩张术、支架置入术。
排除:发病 24 小时内仅行颅脑 DSA 检查,未实施血管内治疗操作的脑梗死患者;发病 24 小时以上行血管内治疗的脑梗死患者。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前行影像学评估人数占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人数的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前规范化影像评估的现状。
说明:术前影像学评估包含ASPECTS评分和多模式影像。ASPECTS评分是一种基于 CT 检查的简单、可靠和系统的早期缺血改变评价方法,也可通过 CTP 及 MRI DWI 计算。多模式影像可基于CTA、CTP及多模式磁共振成像评估。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者中,从入院到完成动脉穿刺时间(DPT)在 90 分钟内的患者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流程管理水平。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者中,从完成动脉穿刺到成功再灌注时间(PRT)在60分钟内的患者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技术水平。
说明:成功再灌注指改良脑梗死溶栓分级( mTICI)为2b/3级。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者中,术后即刻脑血管造影提示靶血管成功再通的患者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技术水平。
说明:靶血管成功再通指脑血管造影显示成功再灌注,即mTICI分级为 2b/3 级。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者中,术中新发部位栓塞的患者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技术水平。
说明:术中新发部位栓塞指血管内治疗过程中, 以前未受影响的区域发生新的栓塞,可能导致新的有症状的梗死,或需要对以前未受影响的血管进行额外治疗。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者中,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 sICH)的患者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临床结局。
说明:症状性颅内出血指术后CT扫描显示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神经功能缺损加重 NIHSS 评分增加≥4 分或死亡。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者中,术后 90天随访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估的患者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预后评估情况。
说明:(1)术后90天随访包括电话随访、网络随访、门诊随访、再次住院。
(2)mRS参照《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并在术后 90 天行mRS评估的患者中,达到良好神经功能预后的患者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后总体临床获益水平。
说明:良好神经功能预后定义为 mRS 评分 0-2。
定义:单位时间内,发病 24 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者中,术后住院期间、术后 90 天死亡的患者所占比例。
计算公式:
(1)发病24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后住院期间死亡率(NEU-STK-27A)。
(2)发病24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后90天死亡率(NEU-STK-27B)。
意义:反映医疗机构发病24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疗术后不良预后指标。
说明:术后随访包括电话随访、网络随访、门诊随访、再次住院。术后住院期间死亡以病案首页信息为依据。
来源: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指标(2020年版)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脑血管病专业组专家撰稿,21篇脑梗死临床诊疗干货文章,精准提升脑血管临床诊疗能力!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周东教授牵头,国家神经系统疾病质控中心癫痫专业组专家撰稿18篇精品干货文章,手把手指导癫痫及癫痫持续状态临床诊疗。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董强教授牵头,程忻教授主编,分享卒中领域最新指南及进展,以前沿视角审视卒中诊疗!
神经影像解剖及血供范围分布图-颅脑CT【轴位】
神经影像解剖及血供范围分布图-颅脑CT/MR【矢状位】
ESVS 2023最新临床实践指南解读:颈/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指南新增建议【华山卒中】
详细的颅脑MRI正常解剖图谱,收藏级!【T1WI冠状位解剖图】
详细的颅脑MRI正常解剖图谱,收藏级!【T2WI反转序列冠状位解剖图】
详细的颅脑MRI正常解剖图谱,收藏级!【T2WI反转序列轴位解剖图】
详细的颅脑MRI正常解剖图谱,收藏级!【T2WI矢状位解剖图】
详细的颅脑MRI正常解剖图谱,收藏级!【T2WI轴位解剖图】
详细的颅脑MRI正常解剖图谱,收藏级!【T2WI冠状位解剖图】
详细的颅脑MRI正常解剖图谱,收藏级!【T 1 WI轴位解剖图】
详细的颅脑MRI正常解剖图谱,收藏级!【T1WI矢状位解剖图】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