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
蔡晓凌教授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病学组委员
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分会青年委员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毕业于北京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的研究包括2型糖尿病药物治疗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药物遗传学,近些年活跃在国际国内糖尿病研究领域。曾先后多次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全国学术会议(CDS)、亚洲糖尿病年会(AASD)、国际糖尿病大会(IDF)上发言,并有数十次在美国糖尿病年会(ADA)、国际糖尿病大会、国际糖尿病联盟西太平洋地区大会(IDF-WPR)、亚州糖尿病年会上进行壁报交流。以第一作者在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并参与多项,同时还参与多项国际国内临床试验药物研究。
自古以来,人们就对“平衡之美”有着极致的追求,平衡的艺术可谓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而糖尿病饮食管理中也存在着这种艺“数”之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蔡晓凌教授表示,糖尿病饮食管理中一道重要的“数学题”和艺“数”平衡的核心问题就是: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中碳水化合物到底该吃多少?
任何事物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大事是由小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正如糖尿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任何危害也都是从前期的点滴积累而来,只有从源头开始管理,患者才可能获得更好的临床结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起的研究显示,中国糖尿病前期患者约4亿,在糖尿病前期,患者就已经存在与糖尿病相似的病理生理变化——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丧失,而且已合并多种并发症发生风险。因此,糖尿病管理关口需尽早前移,从糖尿病前期开始即刻行动!
综合回顾分析显示:亚洲地区的糖尿病前期患者以糖耐量异常(IGT)为主。2019年宁光院士团队4C研究则表明,餐后高血糖是中国糖尿病人群血糖管控面临的“主要矛盾”:糖尿病高危人群中,餐后高血糖导致的糖尿病风险最高,由餐后高血糖引起的糖尿病中,心血管事件、恶性肿瘤和全因死亡风险均为最高。由此可见,糖尿病高危人群应锁定IGT为重点管理人群,充分做好糖尿病预防干预。
生活方式作为糖尿病干预的基石,应贯穿糖尿病前期临床干预的整个过程。大庆研究30年结果证实早期生活方式干预可有效延迟IGT人群的糖尿病发病时间、降低心血管事件、延长预期寿命。然而,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有效性会随时间延长而逐步下降,且难以长期维持,如何才能进一步降低高危人群的糖尿病风险?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蔡晓凌教授
自1970年以来,极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或生酮饮食疗法作为一种肥胖治疗手段而被广泛知晓。相关研究显示,健康人群中,生酮饮食在减重方面优势明显,但肌肉下降量较大同样不容忽视。还有研究发现,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短期生酮饮食或可降低HbA1c水平,但应警惕生酮饮食带来的血脂异常和低血糖风险等不良反应。另一方面,高碳水饮食模式下的肥胖、死亡风险增加,但也有研究发现超重人群高碳水饮食后甚至能减重、改善胰岛素功能。这让高碳水饮食的风险获益同样不够明确,适用人群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为所有“饮食流言”画上终止符,真正找到饮食艺“数”平衡的,正是2018年LANCET 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该研究结果表明,碳水化合物占总摄入能量50%-55%的人死亡风险最低,低碳水化合物或过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均使预期寿命缩短。另一项来自亚洲的RCT研究也发现,中度碳水饮食(50%~60%)在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血脂方面更有效,而且效果可长期维持。
按科学比例摄入碳水化合物是饮食管理的王道,那么面对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中国糖尿病患者这种饮食艺“数”是否合适?2017年CDS指南指出,每日摄入适度碳水化合物是合理的,推荐每日碳水化合物供能比45%~60%。
我们都知道,不吃主食人容易产生饥饿感,但其实糖尿病人比常人更容易有饥饿感。餐后仍感到饥饿或为糖尿病征兆,而“极度饥饿”还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症状之一。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较正常人在餐前及夜间更容易饥饿,中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食物成瘾是正常人6.6倍。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糖尿病患者的饥饿?胰岛素对食欲在外周和中枢具有不同的作用,在外周促进食欲,在中枢抑制食欲。高血糖或低血糖是引起糖尿病患者饥饿的主要原因,其本质正是胰岛素作用异常所致。值得特别注意的是,糖尿病早期常常合并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分泌高峰延迟,这是发生低血糖的重要原因。
那么糖尿病患者的“饥饿”应该怎么治疗?袁戈恒教授认为,摄入足够的蛋白质、多食用高纤维食物、不要运动过量等是减少饥饿感的重要方法;此外缓慢进食(如细嚼慢咽30分钟进餐)或少食多餐也可增加饱腹感。
而在药物治疗方面,一些糖尿病药物如胰岛素、促胰岛素分泌剂可能会增加患者的饥饿感和食欲。与此相反,阿卡波糖不仅能有效延缓胃排空、增加饱腹感,还可显著减少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分泌、缓解高血糖状态下的饥饿症状,并改善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症状,有效缓解由于低血糖导致的饥饿症状,让糖尿病患者重归美好生活。
此外,ADA 2019年会上最新发布的一项研究告诉我们,进餐顺序不同也会对血糖水平造成不同的影响,而进餐时先吃蛋白质和蔬菜后吃碳水化合物可更好地控制血糖。另外,其他一些研究表明,与每日三餐相比,物理分餐(少食多餐)可辅助血糖管理。而在各类降糖药物中,阿卡波糖独特的“药物分餐”作用机制,可跟随每一餐,延缓糖尿病患者的碳水化合物吸收,使得阿卡波糖与饮食管理相得益彰、协同发挥作用,最终实现更好的餐后血糖管理。(本文由蔡晓凌教授审校)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