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一个医生的读书杂记”专栏,每周一期,并由郎景和院士朗读部分文章节选。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 郎景和
从中学时,我就有用一个小本子随时摘记的习惯,日积月累,这种小本子已有数十个之多,可以称之为“知识的篮子”。
“篮子”里的内容非常丰富,天文地理、历史趣闻、名人箴言…… 可以说应有尽有。只要是我感兴趣的(不一定有用,也不知是否会有用,也可能都会有用),均属捡拾之列,题为“平时多采撷,过后再思量”。
工作之后,“篮子”里面装的主要是专业文献摘要,做成文献卡片,中英皆有,可手写可打字,形成有分类的卡片盒子,便于检索查阅。
用电脑和U盘存储则是近年计算机应用之结果,当然快捷方便了许多,但手写摘抄的习惯依然坚持不辍。摘抄的内容多为医学专业以外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是一种业余爱好,是一块自我耕耘、孤芳自赏的“自留地”。
我现今的“篮子”可是有些讲究了:宣纸线装册子,甚至是云南丽江、和顺特产的宣纸本,用毛笔行书记录。不仅仅是摘记,通常还有评论,更多的是随想感悟,或偶得的小文。居然也积攒了几十本,这其中也把行草书法训练了一番,提升了不少兴致。有时是专门为写字、研读而抄录的,如《心经》《滕王阁序》《生活之路》的断章等等,都有复习与欣赏的价值。
重新浏览这些记录本,会为自己“活到老、学到老”的习惯而自我感动。其实,关键在于“学习着、辛苦着,但是快乐着”,也应了孔圣人的教诲,知之、好之、乐之。做到乐之,又须何求?——“人不堪其忧,回亦不改其乐。不知老之将至,贤哉,回也。”
重新收拾这些“篮子”里的物件,有些已是几十年的陈年老货了,可绝不是破烂,而是宝贝,令人稀罕,或者不过是敝帚自珍。有些词儿、有些话语、有些断章、有些评说,依然是思想火花四射、熠熠闪亮,令人回味,甚至像是久违的朋友重逢,勾起许多联想,诉说难忘的故事。
图1 郎景和教授的摘录本
图2 郎景和教授的书法作品
“知识的篮子(我的文摘、杂记、随感录),从中学开始,近年是线装笺。毛笔字增加点兴致。”
本文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一个医生的读书杂记”专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