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花样年华的少女为何全身酸痛?

2021-12-24作者:壹声资讯
非原创 淋巴瘤白血病

作者:河南大学淮河医院  杜永光




前  言


有一种年龄叫花样年华,有一种活力叫青春四射,有一种说法叫年轻真好。20岁的青春本是我们生命中最灿烂的时期,充满希望和阳光,充满快乐和甜蜜。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花样年华的少女此刻全身酸痛,皮肤瘀斑,是什么原因让她遭受如此痛苦的折磨呢?




案例经过


患者,女,20岁。主诉:全身酸痛伴有皮肤瘀斑10天余


现病史:10余天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全身酸痛,以双侧膝关节及腰椎疼痛为主,伴有皮肤散在瘀斑,伴头晕、头痛,伴纳差、乏力,无发热、咳嗽、咳痰,无腹痛、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等不适症状。


在当地医院查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5.06×109/L,红细胞4.32×1012/L,血红蛋白129g/L,血小板29×109/L,凝血功能未见异常,头颅CT,胸片,阑尾及子宫附件彩超均未见异常。门诊以“血小板减少查因”收入血液科。


查体:T36℃,P104次/分,R21次/分,BP 98/77mmHg.全身皮肤散在多处瘀斑。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肝脾肋下未触及。


入院后患者做了相关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

微信图片_20211220145811.jpg


凝血功能:

微信图片_20211220145814.jpg


常规生化:

微信图片_20211220145817.jpg


大便常规:

微信图片_20211220145819.jpg


自身免疫:

2021-12-20_145833.jpg



尿常规:

微信图片_20211220145840.jpg




案例分析


查阅病程记录得知,患者为青年女性,全身酸痛,以双侧膝关节及腰椎疼痛为主,伴皮肤瘀斑10余天,伴头痛、头晕、纳差、乏力等症状,血常规提示血小板减少达危急值,需查找血小板减少原因:不排除ITP、急性白血病、MDS等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能,需完善骨髓细胞学检查明确病情;自身免疫性疾病也不排除,需完善自身抗体检查;患者头痛、血小板减少,不排除病毒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等引起的继发性血小板减少的可能。需完善相关抗体检查。


从实验室角度分析:


血常规结果,患者白细胞、淋巴细胞增高,血小板减少,血小板直方图有锯齿状改变。对于初诊的患者,如果血小板减低,且直方图异常,按照血常规复检规则,需要涂片镜检以鉴别是否存在血小板假性减低的可能,特别是患者其他血常规指标正常,且临床无明显出血症状时。


此情况必须涂片镜检,以防止出现像EDTA依赖性血小板假性减少的情况。鉴于此患者有临床出血症状,推测其血小板减低应该是真性减低。不过,该份血常规报告最关键的是白细胞散点图有明显异常。在原始细胞/异常淋巴细胞区域出现了大量的散点(血常规散点图红圈内),提示外周血存在异常的细胞。需要涂片镜检。


微信图片_20211220145844.jpg

▲ 10×100倍  外周血

微信图片_20211220145847.jpg

▲ 10×100倍  外周血


镜检结果:1.血小板少见;2.可见一类异常细胞:胞体偏大、椭圆形或不规则形,胞浆量少、蓝色、部分胞浆可见穿凿样空泡,胞核呈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染色质细致,部分可见核仁。分类约占白细胞的15%。当时我看到此类细胞的第一反应:有空泡的原始细胞,Burkitt淋巴瘤?ALL?不过也不能完全排除反应性淋巴细胞的可能。需要参考其他检查辅助判断。


从生化结果分析:患者最异常的两个指标LDH、HBDH明显增高。LDH是一种糖酵解酶,广泛存在于人体组织中,如心、肝、肾、骨髓、肌肉等,其升高的临床意义常见于心肌梗死,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后期的辅助诊断指标;肝脏疾病: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癌、肝硬化、阻塞性黄疸等;血液病:如白血病、贫血、恶性淋巴瘤等;骨骼肌损伤、进行性肌萎缩、肺梗死等。


HBDH不是一个独立的特异酶,而是含有H亚基的LD-1和LD-2的总称。测定α-羟丁酸脱氢酶,其实际反映的是乳酸脱氢酶同工酶LDH1和LDH2的活性。因此根据两个指标的临床意义,结合患者病情和其他生化指标,其增高原因暂不考虑由心脏、肝脏等疾病引起,而结合患者外周血出现的异常细胞,综合考虑还是血液病引起的可能性大。


之后查阅文献,有文献报道:急性白血病、淋巴瘤患者血清LDH增高明显。另有文献报道在急性白血病患者体内,HBDH水平随LDH的水平升高而升高,两者呈正相关,而且在ALL患者中两者水平明显高于AML患者。


急性白血病引起LDH增高的原因可能由于贫血、感染、肿瘤坏死因子及炎症因子的释放等原因导致细胞缺氧,细胞能量供应由有氧型转化为无氧酵解型,酵解引起大量酸性产物堆积,胞内PH值下降,加重代谢紊乱和供能不足,加速细胞内LDH入血,故而致使血LDH含量升高。也可能系正常组织恶变后,肿瘤细胞中基因调控失调,致LDH合成增加,又通过细胞损伤及能量代谢障碍等机制致肿瘤细胞内LDH释放增多,故血清LDH相应增多。


自身抗体检查阴性结果基本排除了相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而患者并无发热、肾功能异常、蛋白尿、凝血功能等异常,因此出血热的可能性也不大。


综合实验室相关检查,患者仍然考虑血液病,与临床沟通后,临床也已经考虑到并完善相关检查。随后几天患者的血液病相关检查结果也陆续报告。


骨髓细胞学检查:


微信图片_20211220145851.jpg

微信图片_20211220145853.jpg


▲10×100倍   骨髓


微信图片_20211220145855.jpg

▲10×100倍骨髓 MPO染色


骨髓增生明显活跃,可见异常淋巴细胞占75.5%,此类细胞胞体偏大,圆形或椭圆形,胞浆量少,蓝色,边缘浓染,易见空泡,胞核大,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质细致,核仁明显。


MPO染色:阴性。考虑ALL?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需结合流式、染色体、基因综合诊断。


流式结果:

微信图片_20211220145900.jpg


染色体结果:

微信图片_20211220145903.jpg


基因突变:

微信图片_20211220145906.jpg


FISH结果:

2021-12-20_145924.jpg




BCR-ABL1融合基因结果:

微信图片_20211220145938.jpg


EB病毒:

微信图片_20211220145941.jpg


骨髓活检:

微信图片_20211220145946.jpg


最终诊断:Burkitt淋巴瘤/白血病




文献复习


Burkitt淋巴瘤(Burkitt'slymphoma)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B细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依据地理分布、发病率和危险程度,Burkitt淋巴瘤分为地方型、散发型和HIV相关型,其中地方型Burkitt淋巴瘤主要侵犯额面部骨骼,常见于非洲2-9岁儿童,中位年龄7岁,尤其男孩;散发型Burkitt淋巴瘤主要发生于非洲以外地区,形态学改变与地方型相似,主要侵犯腹部脏器,各年龄段均可受累,没有明显的危险因素;第三种类型的Burkitt淋巴瘤与HIV感染有关。


1.临床表现:不同亚型及肿瘤侵犯部位不同,临床表现不同。患者通常有大包块,肿瘤负荷大且快速进展。70%的患者诊断时为进展期(Ⅲ期和和IV期)。部分患者可以表现为白血病。但仅仅表现为骨髓或外周血侵犯的病例较少见。


杨萍等报道中分析27例BL患者,29.6%(8/27例)患者起病时存在大包块;92.6%(25/27例)患者存在结外器官受累,44.4%(12/27例)患者起病时存在骨髓受累,40.7%(11/27例)为白血病期表现,37.0%(10/27例)患者起病存在肝脾受累,29.6%(8/27例)患者起病时存在肠道受累,25.9%(7/27例)患者起病时存在骨骼受累,14.8%(4/27例)患者起病时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累。


实验室检查:1.形态学:肿瘤细胞形态单一,中等大小,弥漫浸润。核圆形、中等大小、居中,嗜碱性,染色质粗。胞质深嗜碱,常伴有脂质空泡。肿瘤增殖率高(核分裂多见),并且细胞自发性死亡率高(凋亡)。“满天星”现象常见。这是巨噬细胞吞噬凋亡的肿瘤细胞所致。


2.免疫表型:肿瘤细胞通常表达中等到强程度的IgM,并具有免疫球蛋白轻链限制性,同时表达B细胞相关抗原(如CD19、CD20、CD22)、CD10、BCL-6、CD38、CD77、CD43,BCL-2通常为阴性或弱阳性(约20%病例),TDT均阴性,KI67近100%阳性。在少数不典型的病例中BCL-2阳性,如果这些病例要诊断Burkitt淋巴瘤,则要求其他特征都要符合,包括基因检测有IG和MYC易位,而没有BCL-2和BCL-6的易位,用于和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伴或不伴MYC和BCL-2或BCL-6易位的淋巴瘤相鉴别。


3.细胞遗传学:几乎所有Burkitt淋巴瘤患者都可以检测到MYC基因的易位。大部分(80%)病例表现为t(8;14),还要一些少见的易位表现为t(8;22)或t(2;8).


4.分子生物学:除MYC基因突变外,最常见为CCND3、ID3基因突变。在Burkitt淋巴瘤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方面,MYC基因易位重排是最常见的分子遗传学改变,80%MYC 易位发生于t(8;14);除MYC基因突变和表达增加外,其与BCR信号通路活化、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TCF3、ID3、PTEN基因突变)、细胞凋亡(TP53突变)和细胞周期调节(CCND3突变)、表观遗传学改变(ARID1A、SMARCA4、KMT2D基因突变)及G蛋白耦合受体信号通路(GNA13、RHOA、P2RY8突变)相关的基因突变在Burkitt淋巴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Burkitt淋巴瘤的诊断没有一种单一的方法(如形态、遗传、免疫表型)能作为诊断的金标准,需要综合诊断。




总  结


本案例从血常规散点图入手、结合细胞形态特点、生化相关指标提示了血液病的可能,与临床及时沟通,完善相关检查,最终使患者明确诊断。虽然结局对于一位花样少女过于残酷,但也只能尽人事,听天命了。


来源:检验医学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