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AD是好发于高龄人群、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不可逆性和致死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认知、行为的改变。AD的典型神经病理学改变是β-淀粉样蛋白的沉积和过度磷酸化tau蛋白的聚集。虽然现有治疗能改善AD患者的某些症状,但距离治愈仍有一段距离。AD患者在认知改变前10~15年就已出现脑病理变化、神经炎症、神经元和突触丧失等改变,因此,探寻AD患者的早期生物标志物以确定关键治疗靶点显得尤为重要。
血小板被认为是淀粉样蛋白前体蛋白的主要外周来源,是最容易获得的外周神经元样细胞。AD患者血小板已证实与脑内异常相关,但目前多数研究集中于血小板的活化代谢相关指标,而血常规中轻易可获得的血小板活性的生物标志物,如血小板计数、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大血小板比率(platelet-large cell ratio, P-LCR)及血小板压积,这些标志物都是反映血小板活性的指标,但目前相关研究非常少(尤其是P-LCR),且研究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故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外周血小板标志物与AD疾病表型之间的相关性。
本研究发现AD患者与健康对照组相比P-LCR显著升高。特别是在携带APOE ε4等位基因的AD患者中,P-LCR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呈显著负相关。此外,随着疾病进展,P-LCR的变化速率呈增加趋势。研究还发现,P-LCR可能与AD患病风险增加有关(图1)。
图1 AD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文章指出,P-LCR可能是反映AD患者血小板活性的潜在标志物,在AD的诊断中具有应用前景(图2)。本研究为理解AD病理生理学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为未来的研究和临床诊断提供了新的方向。
图2 logistic模型诊断价值的ROC曲线
总体而言,本研究发现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D 患者的 P-LCR 显著升高。在调整年龄、病程和教育程度后,携带 APOE ε4 等位基因的 AD 患者的 P-LCR 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且随着疾病进展P-LCR的变化速率呈增加趋势。此外,结合其他因素,P-LCR在诊断AD方面具有广阔的前景。
专家点评
唐毅教授:这项研究对外周血小板标志物与AD疾病表型之间的关联进行了深入探讨,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特别是发现AD患者的P-LCR显著升高,并且与疾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这为AD的诊断和疾病进展提供了新的视角。此外,研究还发现P-LCR在携带APOE ε4 等位基因的AD患者中具有独立的影响,这为不同基因型的AD患者中结合其他标志物进行诊断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时这项研究的结果为AD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未来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
唐毅,教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神经疾病医学中心常务副主任,神经变性病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入选“教育部重要人才计划”、北京卓越青年科学家、北京杰青、青年北京学者,中华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首届北京市先进科技工作者、首届中国十大杰出神经内科青年医师奖。国家卫健委认知障碍疾病专科能力建设专家组组长,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青年学组副组长、痴呆学组委员,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内科医师分会脑与脊髓学组副组长,北京医学会痴呆学组组长。主要从事阿尔茨海默病及相关认知障碍疾病的发病机制、早期诊断与早期干预研究。
作者心得
阿尔茨海默病协会于2005年创办了Alzheimer’s & Dementia: The Journal of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旨在与全球科学界分享有关AD科学的各种知识。Alzheimers & Dementia: the Journal of the Alzheimer’s Association的使命是在广泛的临床研究中弥合知识鸿沟。该杂志发表的内容涉及病因学、危险因素、早期检测、改变疾病的干预措施、预防痴呆和新技术在卫生服务中的应用。该期刊研究方向与本研究主题较为契合,因此成为首选投稿期刊。该研究于2023年8月投稿,历时3个月的审稿流程,经过2轮大修,最终于2024年3月11日接收,并于5月7日正式发表。在投稿过程中,我们收到了审稿专家的许多意见,这些宝贵的建议对于我们改进稿件内容、提高研究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通信作者
商慧芳,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华西神经内科副主任。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四川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天府青城计划”天府名医、国家卫生健康委罕见病诊疗与保障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帕金森和运动障碍协会亚太区委员会领导、中华医学会罕见病分会常务委员等。获2022年度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多项四川省及成都市科技奖。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项、科技部“十四五”重大专项1项、省部级课题5项、成都市科技局课题1项,以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300多篇。牵头国内多中心药物临床试验2项,参加全球国际多中心试验3项。主编及参编神经病学相关书籍多部,获批专利5项。
本文转自:华西医学时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