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振奋,中国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基因突变图谱成功绘就!

2021-07-15作者:论坛报芊蔚资讯
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原创

本报讯 (通讯员 孙国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薛蔚教授团队联合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姚旭东教授团队,以及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李磊教授团队等国内8家中心的一项大样本量研究,历经3年,终成功绘就中国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血液样本的基因突变图谱。该成果只需抽取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一管血”就可获知患者前列腺癌特异性的基因突变“密码”,为患者提供更适合的治疗方案与药物,从而最大化地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已经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国家综合癌症网络杂志》(《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上,该期刊也是全球肿瘤诊疗主要参考指南。



面临挑战,探寻我国前列腺癌患者精准治疗策略

据论文第一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董柏君介绍,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平均中位生存时间不足2年,如何延长患者的总生存时间,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点与研究热点。


目前我国对前列腺癌基因流行病学的理解主要来自西方人群的数据,对中国前列腺癌患者的基因突变信息知之甚少。在临床实践中,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肿瘤组织获取困难,且存在创伤性,造成了基因检测临床应用的局限性;另一方面,目前越来越多的药物获批用于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的治疗,如何精准选择药物,让患者的生存时间最大化,是临床医生面临的一个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薛蔚教授团队联合中国8家中心共同发起了此项研究。


直面难题,用数据来解答中国前列腺癌临床问题

该项多中心临床研究共纳入了292例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的306例血液样本和23例肿瘤组织样本,并随访了所有纳入该研究、接受了新型内分泌药物阿比特龙、靶向药物奥拉帕利以及多西他赛和铂类化疗的患者的治疗效果。


研究发现,23例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血液样本和同时期匹配的肿瘤组织样本检测到总体突变的一致性为91.7%。研究结果证实,在中国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中,高频率突变的基因包括AR基因,占34.6%、FOXA1基因突变率达21.1%、TP53基因突变率为19.5%、CDK12基因为15.4%、BRCA2基因达13%。其中,CDK12基因的突变频率明显高于西方人群的5%~7%。


研究表明,中国该类患者的基因突变谱确实与西方人群存在很大差异;也表明应用方便快捷、对患者伤害小的血液样本的检测方法准确可靠,获得的基因突变信息可准确反映肿瘤组织的突变状况。


临床研究团队的进一步研究证实,携带CDK12基因体系突变的患者接受阿比特龙治疗的效果差;携带TP53基因或RB1基因体系突变的患者,如接受阿比特龙或多西他赛化疗,疗效均不佳。如携带DNA损伤修复通路相关基因突变,特别是携带BRCA2基因突变的患者对奥拉帕利或铂类化疗的响应则更佳,无进展生存(PFS)期更长。

精准为先,为患者提供更适合的治疗方案与药物,延长生存时间

据薛蔚教授介绍,这是国内领先的大队列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基于血液液态活检基因检测绘制的基因突变图谱,阐述了该类患者的基因突变特征,证实了基因检测可以为晚期转移性前列腺癌患者提供个体化的临床治疗方案指导,最大化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


此外,研究还表明,通过方便快捷抽取血液样本的方法进行基因检测,即可准确反映肿瘤组织中的基因突变情况,可避免穿刺或手术获取组织样本给患者带来的创伤和痛苦。

 

研究团队介绍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薛蔚  董柏君  潘家骅  沙建军  朱寅杰  迟辰斐  樊连城  董樑

同济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十人民医院:姚旭东  杨斌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团队:李磊  吴开杰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陈伟 

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李永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峰波 

浙江省人民医院:董海鹰 

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程惠华

中国医学论坛报  刘芊整理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