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内分泌不良反应是免疫治疗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它包括垂体炎症、甲状腺炎症、肾上腺炎症和糖尿病(胰岛炎症)。内分泌不良反应的治疗基于特定激素缺乏的替代,或同时应用免疫抑制类药物(皮质类固醇或其他),具体取决于irAEs分级。通常无需停药ICI,除非是更严重的形式。及时识别内分泌和代谢irAE并进行适当的治疗,使患者能够继续免疫治疗并从中获益,是免疫治疗相关内分泌不良反应临床管理的最终目标。
在不同的研究中,接受ICI治疗的患者中约有10%可能发生任何级别的内分泌irAE,且内分泌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各不相同(从0%~40%)。内分泌irAE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与引起不良事件的免疫抑制剂类型无关。其中,最常报告的是垂体炎和甲状腺功能障碍,而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病例较少见。内分泌功能障碍平均在首次给药后9-11周出现,但也有迟发性毒性的报道。在一些研究中,接受抗CTLA-4或抗PD-1/PD1-L治疗的患者内分泌irAE的起效时间相似,中位发病时间为11周,而在另一些研究中,与接受抗PD1/PD1-L药物治疗的患者相比,接受抗CTLA-4治疗的患者(6周)发生irAE的时间更早。抗CTLA4和抗PD-1/PD1-L的联合使用与内分泌irAE的早期发生有关,通常在同一患者中出现不止一种内分泌不良反应。
在肺癌免疫治疗中,甲状腺功能异常较为常见,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和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功能减退发生率约为5%~10%,通常在治疗后的数周至数月内出现。起病隐匿,患者多有疲劳、乏力、畏寒等表现,严重时可出现心动过缓、浮肿等症状。甲状腺功能亢进相对少见,发生率约2%~5%,起病较快,常在数周内出现,常见症状有心悸、手抖、多汗、消瘦等。
垂体炎在肺癌免疫治疗中的发生率相对较低,约为0.5%~ 1%。多在治疗开始后的2~12周发病。症状因受累的垂体激素种类和程度而异,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缺乏引起的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可导致严重乏力、低血压等;促甲状腺激素缺乏引起的甲状腺功能减退;促性腺激素缺乏引起的性功能障碍和月经紊乱等。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发生率约1%~2%,多在治疗后的2~6 个月出现。患者可能突发恶心、呕吐、腹泻、低血压、低血糖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肾上腺危象。
1型糖尿病较为罕见,发生率低于1%。起病迅速,常在治疗后的数周内发生,患者表现为多饮、多尿、多食和体重减轻,血糖显著升高,严重者可出现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对于肺癌免疫治疗相关的内分泌不良反应,全面而细致的评估是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基础。
甲状腺功能检测
应定期且频繁地检测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等关键指标。这不仅有助于早期发现甲状腺功能的异常变化,还能为后续治疗的调整提供重要依据。检测的频率通常在治疗开始后的前几个月内较为密集,例如每4-6周一次,随着病情稳定可适当延长间隔。
垂体激素测定
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甲状腺激素(TSH)、促性腺激素等多种垂体激素的检测。这些激素水平的变化对于诊断垂体炎以及评估其严重程度至关重要。由于垂体激素的分泌具有节律性,可能需要多次、不同时间点的检测来获取准确结果。
肾上腺皮质功能评估
测定血清皮质醇水平是评估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关键指标。为了更准确地判断肾上腺皮质的储备能力,必要时还需进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兴奋试验。这一试验可以帮助鉴别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的,对于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血糖监测
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等项目。血糖的监测应保持较高的频率,特别是在免疫治疗初期以及患者出现多饮、多尿等疑似糖尿病症状时。连续血糖监测系统或动态血糖监测设备在某些情况下也可提供更全面的血糖变化信息。
这是一种无创、便捷且经济有效的检查方法。它能够清晰地显示甲状腺的大小、形态、结构,有助于发现甲状腺肿、结节等异常。对于甲状腺功能异常的患者,超声检查可以辅助判断病变的性质和程度。
MRI对于垂体的结构和病变具有高分辨率,可以早期发现垂体的炎症、肿瘤等病变。在怀疑垂体炎时,MRI 是必不可少的检查手段,能够为诊断提供直接的影像学证据。
此外,还应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病史以及其他相关检查结果进行综合评估。例如,对于出现低钠血症的患者,需要同时评估肾脏功能和水盐平衡;对于有性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性激素水平的检测等。
肺癌免疫治疗相关内分泌不良反应的诊断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进行判断。
首先,详细的病史采集至关重要。了解患者的肺癌免疫治疗方案、用药时间、剂量以及既往的内分泌疾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同时,询问患者近期出现的症状,如疲劳、体重变化、情绪波动、月经异常等。
临床症状和体征
其次,临床症状和体征是诊断的重要线索。例如,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可能出现皮肤干燥、毛发稀疏、声音嘶哑、反应迟钝等;甲状腺功能亢进患者可能有手抖、心悸、突眼等表现;垂体炎患者可能有头痛、视野缺损、乏力等;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患者可能出现低血压、低血糖、皮肤色素沉着等;1型糖尿病患者则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
实验室检查结果是确诊的关键依据。如上述提到的甲状腺功能指标、垂体激素水平、血清皮质醇水平、血糖值等,结合这些检查结果的异常变化以及动态监测的趋势,可以明确内分泌功能的异常情况。
影像学检查在诊断中也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甲状腺超声发现的结节、肿大等异常,垂体MRI显示的垂体形态改变、信号异常等,都有助于支持相关的诊断。
此外,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内分泌功能异常的原因。如感染、药物副作用、肿瘤转移、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时可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特殊检查,如甲状腺摄碘率测定、自身抗体检测等,以明确诊断。
诊断过程中,多学科的协作和讨论也非常重要。肿瘤科医生、内分泌科医生、影像科医生等共同参与,综合分析患者的各项资料,做出准确的诊断。
在肺癌免疫治疗过程中,出现内分泌功能异常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需要进行仔细的鉴别诊断。
患者可能原本就存在未被诊断的原发性甲状腺疾病、糖尿病、肾上腺疾病等。这些疾病的症状和体征可能在免疫治疗期间加重或被发现。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了解患者治疗前的健康状况,结合相关的自身抗体检测、家族史等,有助于与免疫治疗相关的内分泌不良反应相鉴别。
肺癌治疗中常常使用多种药物,除了免疫治疗药物外,化疗药物、靶向药物等也可能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仔细审查患者的用药史,分析每种药物的潜在副作用,以及其与内分泌功能异常出现的时间关系,对于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肺癌本身或其转移灶有时可能分泌激素或激素样物质,导致内分泌功能异常。例如,小细胞肺癌可能分泌抗利尿激素导致水钠潴留,或分泌异位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引起库欣综合征。通过肿瘤标志物检测、影像学检查明确肿瘤的类型、部位和进展情况,有助于与免疫治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进行区分。
严重的感染、手术、创伤等应激状态可能影响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检测感染指标、评估患者近期的应激事件,并观察内分泌功能异常在应激因素去除后的变化,有助于做出鉴别。
营养不良、维生素缺乏、肝肾功能不全等代谢紊乱情况也可能影响激素的合成、代谢和分泌。全面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和肝肾功能,有助于排除这些因素导致的内分泌功能异常。
左甲状腺素是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的主要药物。初始剂量应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心脏功能等因素进行个体化调整。一般从较小剂量开始,然后逐渐增加剂量,每4-6周复查甲状腺功能,根据TSH和FT4水平调整剂量,直至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
在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甲状腺功能,包括 TSH、FT4和FT3等指标。同时,关注患者的症状改善情况,如疲劳、畏寒等是否减轻。此外,还应定期进行心血管系统的评估,如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预防因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导致的心血管并发症。
可以先进行密切观察,避免摄入含碘丰富的食物,如海带、紫菜等。同时,注意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和精神刺激。
可使用β受体阻滞剂,如普萘洛尔、美托洛尔等,以缓解心悸、手抖等症状。这类药物可以减慢心率,减轻交感神经兴奋症状。此外,根据具体情况,可能会使用抗甲状腺药物,如甲巯咪唑、丙硫氧嘧啶等,以抑制甲状腺激素的合成。在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期间,需要定期监测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以预防药物副作用的发生。
垂体炎
对于有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状的患者,应及时给予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如氢化可的松或泼尼松。初始剂量通常较高,然后根据患者的症状和皮质醇水平逐渐调整剂量。
如果存在甲状腺功能减退,应补充甲状腺激素,如左甲状腺素。剂量的调整同样需要根据甲状腺功能的监测结果进行。
对于有性腺功能减退的患者,如女性出现闭经、男性出现性功能障碍等,可根据患者的性别和具体需求补充性激素,如雌二醇、睾酮等。
对于病情严重或进展迅速的垂体炎患者,如出现视力障碍、多激素缺乏等,可考虑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甲泼尼龙冲击治疗。随后可根据病情逐渐改为口服泼尼松等药物,并缓慢减量。在使用免疫抑制剂期间,应密切监测患者的感染情况、血糖、血压等指标。
首选氢化可的松,早上剂量较大,下午剂量较小,以模拟人体皮质醇的生理分泌节律。在应激情况下,如感染、手术等,应增加氢化可的松的剂量。长期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血压、血糖、电解质等指标,以及评估肾上腺皮质功能的恢复情况。
在某些情况下,如患者存在明显的低血压或电解质紊乱,可能需要补充盐皮质激素,如氟氢可的松。同时,应指导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中盐分的摄入,避免过度劳累和应激。
应根据患者的血糖水平、饮食和运动情况制定个体化的胰岛素治疗方案。可以选择基础胰岛素联合餐时胰岛素的治疗方案,或者使用胰岛素泵进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
患者需要每天多次监测血糖,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和睡前血糖,以调整胰岛素剂量,保持血糖在目标范围内。
在某些严重且常规治疗效果不佳的肺癌免疫治疗相关内分泌不良反应病例中,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可能会被考虑。免疫球蛋白可以调节免疫系统,抑制异常的免疫反应。然而,其应用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免疫状态和其他相关因素。例如,对于出现严重的自身免疫性垂体炎或甲状腺炎,且经过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效果不显著的患者,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可能是一种补充治疗选择。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发热、头痛等,并根据患者的反应调整治疗方案。
除了上述提到的常用治疗方法外,在某些特定情况下,还可能会应用其他免疫抑制剂。例如,环孢素A和他克莫司在一些严重且对常规治疗反应不佳的内分泌不良反应中也可能会被考虑使用。
环孢素A能够抑制T细胞的活化和增殖,从而调节免疫反应。但使用时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肾功能和血压,因其可能导致肾毒性和高血压等副作用。
他克莫司的作用机制与环孢素A类似,也具有免疫抑制作用。同样需要注意监测血药浓度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如血糖升高、神经毒性等。
具体是否应用这些免疫抑制剂以及使用的剂量和疗程,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身体状况和对治疗的反应等多方面因素,由多学科团队进行综合评估和决策。
肺癌免疫治疗相关内分泌不良反应的预后因具体类型、严重程度以及治疗干预的及时性和有效性而有所不同。
甲状腺功能减退经过适当的激素替代治疗,症状通常可以得到较好控制,预后相对良好。甲状腺功能亢进在有效治疗后也多能改善。多数甲状腺功能异常患者可以继续免疫治疗。甲状腺功能减退一般无需停用,严重黏液性水肿昏迷等严重并发症时停用,比例较低。甲状腺功能亢进在出现严重心律失常、甲状腺危象等危急情况时需停用,此类情况比例相对较少。
对于停用免疫治疗的患者,在甲状腺功能趋于稳定,相关并发症得到控制,且肺癌病情需要继续免疫治疗时,由多学科团队综合评估患者的整体状况,包括甲状腺功能指标、心肺功能等,来决定是否继续免疫治疗。
垂体炎经过及时的激素替代和适当的治疗,垂体功能可能部分或完全恢复,但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的激素补充。
出现严重低血压、低血糖昏迷或多系统功能障碍等严重情况时需停用免疫治疗,此类情况比例不高。待垂体功能逐渐恢复,激素水平稳定,且肺癌治疗仍有需求时,经多学科评估患者的垂体功能、其他器官功能以及肺癌病情,来决定是否恢复免疫治疗。
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
及时的糖皮质激素替代治疗通常能缓解症状,但部分患者可能依赖长期治疗。发生肾上腺危象如严重低血压、休克时必须停用免疫治疗,此类严重情况比例较低。若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恢复良好,患者能够耐受,且肺癌治疗需要时,多学科综合考虑肾上腺功能指标、患者一般状况及肺癌进展情况,决定是否继续免疫治疗。
通过胰岛素治疗和血糖管理,血糖可以得到控制,但患者可能需要长期的血糖监测和治疗。若出现严重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高渗性昏迷等急性并发症时应停用免疫治疗。待血糖控制稳定,并发症得到处理,且肺癌病情适合继续免疫治疗时,由多学科评估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胰岛功能以及肺癌状态,决定是否恢复免疫治疗。
肺癌免疫治疗相关内分泌不良反应的管理需要肿瘤科、内分泌科、影像科和护理团队等多学科密切协作。肿瘤科医生评估肺癌治疗效果和调整免疫治疗方案;内分泌科医生负责内分泌功能的评估、诊断和治疗;影像科医生提供影像学支持;护理团队做好患者教育、随访和症状管理。
肺癌免疫治疗在带来疗效的同时,内分泌不良反应不容忽视。临床医生应加强监测和早期诊断,通过多学科协作进行综合管理,以最大程度减少不良反应对患者生活质量和肺癌治疗的影响,实现最佳治疗效果。未来,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经验的积累,有望更精准地应对这些不良反应。
作者:崔岸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