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印记】穿过“乌云”的那束光 玻璃体手术,打破眼科手术禁区

2018-07-10作者:外科医生资讯
中国医学进步40年特刊之印记篇中国医学进步40年

☞2018年,中国迎来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间,改革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推动着中国医学的进步。《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策划《中国医学进步40年》特刊,透过一个个重要时刻的记录、一位位医学大师的讲述和一项项医学突破的回顾,展现中国医学发展带给世界的惊喜! 

过去,玻璃体一直被认为是眼科手术的禁区。1890年,福特(Ford)大胆应用玻璃体抽吸方法,为1例长期玻璃体混浊的患者进行了玻璃体手术,使患者重见光明,这一创举推翻了玻璃体是禁区的论点,宣告了玻璃体手术萌芽阶段的开始。

但是,玻璃体手术真正的发展始于20 世纪60~70 年代,从卡斯纳(Kasner)首次应用开放性玻璃体切除术(open-sky vitrectomy)成功为1 例玻璃体淀粉样变性患者切除玻璃体,到1971 年马西姆(Machemer)引入经睫状体扁平部玻璃体切除手术(pars plana vitrectomy, PPV),玻璃体手术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为无数过去治疗无望的患者带去了光明。

20 世纪70 年代末,我国开始研制国产玻璃体切割机,并进行了玻璃体手术的初步尝试与探索,但直到80 年代中期,玻璃体手术才在国内一些大城市中真正开展起来。

在这里,让我们回顾历史,展望未来,一睹玻璃体手术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图片2.png

1978年7月25日《文汇报》报道

玻璃体手术初探,打破手术禁区


对于我国的玻璃体手术发展历程,1978 年是个特殊的年份。

那一年,根据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主任赵东生教授等提供的资料和需求,在上海无线电仪器厂的协助下,沈阳第一机床厂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临床应用的玻璃体切割机(简称“玻切机”);那一年,我国亚运会跳水冠军因外伤致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必须进行玻璃体手术,经国务院总理批准,国内引进了第一台进口玻璃体切割机和手术显微镜;同年5 月,苏州医疗器械厂组织20 余位眼科医生,在上海召开了一个玻璃体手术专业座谈会,是中国第一次召开玻璃体手术专业学术会议;7月,赵东生教授等应用国产玻切机为1 例来自北京的10岁患者进行了玻璃体手术,为国内首次应用国产玻切机进行玻璃体手术的尝试。7月25日,《文汇报》对这一事件进行了报道(上图)。

据报道,这例患者的左眼在4个月前因药瓶爆炸被炸伤,到上海第一人民医院就诊时左眼玻璃体广泛机化,在机化的组织内有1.5 mm左右的玻璃薄片。

手术中,共取出两块玻璃碎片。在手术过程中,患者瞳孔没有缩小,眼底情况清晰,没有出血,只缝合一针。术后无并发症发生。两周后,患者顺利出院。

玻璃体手术国际大事记

  • 1968年

卡斯纳(Kasner)首次用“open-sky”方法成功切除1例玻璃体淀粉样变性患者的玻璃体。这一方法最初被用于眼穿通伤的玻璃体脱出,以后用于白内障手术的玻璃体脱出和眼前段手术的并发症。由于“open-sky”的手术方法必须摘除晶体,同时可能造成角膜损伤等问题,该方法被采用的时间很短。

  • 1971年

马西姆(Machemer)设计了一台17G玻切刀头(直径1.42 mm,巩膜切口2.3 mm)的多功能玻璃体注吸切除器(VISC),首次报告了PPV。之后,他又进行了一系列手术器械的改进,大大减少了手术并发症,改善了手术的效果,治疗了一些曾被认为是不治之症的眼病。

  • 1974年

奥梅里(O’Malley)和海茨(Heitz)设计了较细小的20G玻切刀头(巩膜切口0.89 mm),这种损伤较小的三通道20G玻璃体切割系统一直沿用至今。

  • 20世纪70年代

眼内替代物不断被引入玻璃体手术中,各种不同半衰期的膨胀气体,首先是六氟化硫(SF6),继而是不同的全氟碳化合物(perfluorocarbon)气体,例如全氟乙烷(C2F6)、全氟丙烷(C3F8)等。

  • 1978年

齐沃诺维克(Zivojnovic)将硅油引入玻璃体手术中,作为长效填充物,以治疗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 1987年

张(Stanley Chang)首先将全氟化碳液体(PFCL,重水)中的全氟萘烷和过氟三丁烷用于人眼玻璃体手术,利用其比水重的特性压平视网膜,排出视网膜下液,然后与气体和硅油交换排出眼外。目前常用的PFCL是全氟辛烷和全氟萘烷。PFCL在视网膜脱离手术中的应用减少了视网膜皱襞的发生、裂孔瓣的后翻,并缩短了手术时间,成为玻璃体手术中重要的液体工具。

  • 1996年

加拿大麦吉尔(McGill)大学的程(John Chen)采用经巩膜自闭式隧道切口进行玻璃体切割术,是减少手术损伤和缩短手术时间的一种探索,这种方法能避免插入和拔除巩膜塞,防止眼内灌注液体外流或气体逸出,维持眼压,取出器械后手术巩膜切口自闭合,不需要缝合,结膜切口可以通过烧灼的方法封闭。这种方法被很多学者采用,并进行了改进,但手术时仍需要做巩膜表层组织的切开,损伤仍较大,操作也比较费时,没有达到真正的微创化。

  • 2002年

美国加州大学杜西尼(Doheny)眼科研究所的德胡安(de Juan E)和藤井(Fujii)首次报告了25G (巩膜切口0.51 mm)经结膜免缝合玻璃体切除手术,开创了玻璃体手术的微创时代。

  • 2005年

艾卡特(Eckardt)改进了25G系统,在保留25G 玻切系统的切口小、免缝合优点的同时,传承了20G 手术器械的硬度,推出23G(巩膜切口0.64 mm)玻切手术系统。

  • 2010年

日本学者大岛(Oshima)推出27G玻璃体切割系统。27G玻璃体切割系统切口更小(巩膜切口0.4 mm),切割速率更高,有更好的照明度及流量。

■玻璃体手术国内大事记

  • 20世纪70年代末期

江苏、浙江等地开始研发国产玻切机。

  • 1978年

沈阳第一机床厂和上海无线电厂联合研制出临床应用的国产玻切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赵东生教授等用国产玻切机进行玻璃体手术尝试;召开第一次全国玻璃体手术专业学术会议。

  • 1982年

赵东生教授提出视网膜脱离膜形成和分级学说,被称为“赵氏膜形成分级法”,用以指导手术,判断预后。赵东生教授指出,视网膜脱离的形成实质是玻璃体视网膜增生粘连,牵拉膜,依据牵拉膜的程度制定膜的三级分类法。膜分级原则:第一级膜属于牵拉性质;第二级膜是视网膜赤道前出现固定皱襞,玻璃体浓缩;第三级膜是视网膜固定皱襞出现在视乳头附近。

  • 20世纪80年代中期

北京、上海、广州、西安等地的医院先后开始开展玻璃体手术。

  • 1988年

国内首次报告应用膨胀气体C3F8作为填充物,应用于视网膜脱离手术。之后SF6、C3F8、C2F6等在玻璃体手术中广泛应用。气体的优点在于表面张力大,可自行吸收,但其有效填充时限较短,不便于下方裂孔的顶压。

  • 1993年

国内开始应用硅油填充,它具有填充时间长,视网膜复位稳定,术后可立即补充光凝等优点,但长时间存留可能出现并发症,最常见的有白内障、青光眼、硅油乳化和角膜变性,因此需要适当时间取出。

  • 1996年

引入全氟化碳液体(重水),解决了以往难以处理的问题,例如,巨大裂孔后瓣的复位、晶状体或核及人工晶状体、眼内非金属异物等的取出,简化了手术操作步骤,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成功率。

  • 2000年以后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增多,我国玻璃体手术在技术方面逐渐与国际接轨,玻璃体手术微创化,适应证不断扩展。

忆往昔,看今朝,话未来

4位玻切大师畅谈中国玻璃体手术发展历程

玻璃体手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了40 几个年头。从最开始的17G、20G 到微创时代的25G、23G、27G 玻璃体切割机(玻切机),从气体、硅油等眼内填充物到软器械重水的应用,以及眼内照明设备、手术显微镜、手术小器械等的推陈出新,玻璃体手术的发展史,可以说是一部眼科手术科技创新的历史。在此,我们特别邀请前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副院长、厦门眼科中心院长黎晓新教授,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马志中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许迅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校长、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颜华教授,畅谈他们眼中的中国玻璃体手术发展历程。

黎晓新教授:为了让手术取得成功,为了让病人保住一定的视力,我们努力不懈

360截图20180710161655557.jpg

黎晓新教授

黎教授首先谈到了赵东生教授对于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的认识,这是导致原来的视网膜脱离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在玻璃体手术出现以后,赵东生教授等提出用其治疗扣带手术失败的视网膜脱离病例,视网膜手术从眼外进入眼内。

气体和硅油作为眼内填充物的引入,是玻璃体手术发展历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这之后,手术技术和器械不断改进和创新。进入微创时代后,玻切头直径越来越小,切割频率越来越高,手术时间越来越短,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越来越低,手术安全性越来越高。

谈及国内玻璃体手术的发展,黎教授谈到,1978年和1979年,杭州和南京先后做出我国第一代玻切机。作为与上海眼耳鼻喉医院王文吉教授一起推动国产重水研发的专家,黎教授谈到了几位推动中国玻璃体手术发展的医生。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张皙教授首先应用全氟丙烷(C3F8);王文吉教授率先开发国产硅油;北京同仁医院王景昭教授促进了国产冷冻机开发;天津眼科医院赵秉水教授开发推动了全氟乙烷(C2F6)的应用。

黎教授还谈及自己对手术技术推广所做的工作,包括完成国内第一台硅油填充的玻璃体手术,第一台早产儿视网膜病变Ⅴ期手术,第一台黄斑裂孔内界膜剥除,第一台老年黄斑变性视网膜360°转位手术等。

黎教授还提到,在推动玻璃体手术技术发展过程中,结合中国国情,国内学者做了很多技术改进。例如,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赵明威教授用20G玻切头做小切口手术,减轻了患者负担,达到了与微创手术同样的效果。

马志中教授:玻璃体手术发展史,有趣,有血有泪,有快乐,有成就

360截图20180710161714782.jpg

马志中教授

马教授首先谈到,玻璃体手术是在世界显微手术风起云涌的萌芽当中兴起,并随着手术显微镜在眼科的应用而不断发展的。1982年9月21日,奥比斯(Orbis)飞行眼科医院首次访华,给中国眼科界带来了极大冲击,并真正将玻璃体手术引入中国。

马教授指出,中国的玻璃体手术发展史必须记住一个人——何志平。他从美国回到香港后,为中国培养了大量眼科人才,并且在国内很多医院做示教手术,推动了玻璃体手术在中国的开展。

作为中国第一代玻璃体手术医生之一,马教授特别提到,王文吉教授,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高汝龙教授,黎晓新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董方田教授,以及301医院张卯年教授,对玻璃体手术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同时,中国民族玻璃体手术工业也在缓慢发展中。1985-1986 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的姜杰凯教授研发了一个18G玻璃体切割器,但因其比较笨重,并未在临床应用。1988年,南京军区总医院王梅英主任研发了一台玻切机并申请专利,2000年之前在中国基层医院曾经普及应用过。

马教授认为,玻璃体手术在中国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①1984-1985 年,单纯玻璃体切除;② 1990 年,普及自动气液交换;③ 上世纪90年代初,应用气体和硅油作为眼内填充物;④1998 年,引入重水;⑤2002年以后,引入微创玻璃体手术。

许迅教授:未来手术可能会越来越简单,患者痛苦越来越少,视功能恢复越来越好

360截图20180710161737522.jpg

许迅教授

许教授谈到,中国眼后段手术和玻璃体手术都是从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起源和发展的。作为我国最早开展视网膜手术的医生,赵东生教授对于视网膜玻璃体手术有非常精深的造诣和想法。他为中国眼底病学科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这并非表现在引入设备和开展手术方面,重要的是文化传承。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张皙教授在中国率先使用C3F8做玻璃体手术眼内填充物,并设计将气体分装成小包装,推广到全国。C3F8在国内眼科界使用覆盖率一度超过70%。她在眼内气体填充方面做出的贡献,是当代玻璃体手术发展绕不开的一段路。

上世纪90年代以后,国内学术界与国外交流增多,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理念迅速进入中国。在微创手术、手术成功率、手术精细化及减少手术创伤方面,中国医生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作为国内最早开展眼底病手术和玻璃体手术的医院,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也积累了国内最多眼底病手术病例。

关于玻璃体手术未来发展,许教授认为,随着技术进步,手术可能会越来越简单,患者痛苦越来越少,术后视功能恢复越来越好,手术和住院时间越来越短。而就玻璃体手术本身而言,许教授坦言,近几年已经没有“质”的突破。许教授认为,近年来眼底病领域的突破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治疗黄斑病变;影像学进展;玻璃体手术切割头从20G到27G,从有缝线到无缝线,从对屈光有巨大影响到几乎无明显影响,3D引入使手术更精细,示教效果更好,体验更加不同。其中,前两个方面是革命性的变化,最后一个是巨大的进步。

颜华教授:技术的进步,让手术安全性不断提高

360截图20180710161756733.jpg

颜华教授

颜教授首先回顾了玻璃体手术40余年发展历程,从17G、20G玻切头到微创时代的23G、25G、27G,玻切头越来越细,切割频率越来越高。技术的进步,让手术安全性不断提高。

除了玻切头直径和切割频率外,近年来玻璃体手术器械方面的进步,还体现在如下方面:①线性玻切,术者可以根据术中情况随时调整负压和切割频率;②术中照明的进步,利用广角照明和不同颜色的光线减少对视网膜的光损伤;带灌注的照明以及吊顶灯的应用等。

对于技术进步带来的益处,颜教授谈到,有了23G、25G,在做眼外伤手术特别是复杂的视网膜病变时,高速玻切加上低负压,减少了医源性视网膜裂孔出现几率,特别是降低了牵拉周边部视网膜的几率;在处理视网膜表面病变时更彻底;减少了术中出入眼内的次数;自动注、排硅油缩短了手术时间,提高了手术安全性。

关于微创玻璃体手术在眼外伤领域的应用,颜教授介绍,玻切技术不仅用于后段复杂眼外伤,还可用于一些复杂前节眼外伤,其主要用途包括:眼内异物取出,感染性外伤,感染性眼内炎,外伤所致复杂视网膜脱离,无光感眼,前后节联合手术,角膜血染、角膜混浊,临时人工角膜应用,睫状体脱离,以及虹膜修复等。在脉络膜损伤方面,微创也体现了一些优势,包括脉络膜缝合等。

谈到未来,颜教授认为,在眼外伤领域,主要是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例如,脉络膜损伤的修复,外伤造成的顽固性低眼压,眼前后节交界部位损伤,以及导致很多眼外伤修复失败的PVR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结合器械进步、药物研发以及眼内植入物研究等

■参考文献

1. 黎晓新,视网膜玻璃体手术发展趋势,1999,《中华眼科杂志》,1999年11月第35卷第6期,407-408。

2. 黎晓新、王景昭主编,《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学》第2版。

3. 王景昭,我国玻璃体视网膜手术及相关研究飞跃进步的10年,《中华眼科杂志》,2000年5月第36卷第3期,201-204。

4.陶海等,微创玻璃体切割手术的现状,《中华眼底病杂志》,2004年5月第20卷第3期,200-201。

5.李杰等,27G微创玻璃体切除手术的发展及应用,《国际眼科杂志》,2016,16(8):1483-1486。

6. Shaheeda Mohamed et al, Review of Small Gauge Vitrectomy: Progress and Innovations,J Ophthalmol. 2017:6285869.

(上述内容由李妍根据对黎晓新、马志中、许迅、颜华教授采访以及参考文献整理)

版权归中国医学论坛报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获取《中国医学进步40年》100版特刊珍藏版,点击以下链接识别小程序码进入中国医学论坛报微信公众号订阅特刊纸质版, ”。

1808057639.jp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