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一个医生的读书杂记”专栏,每周一期,敬请关注。
作者: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 郎景和
《人类遗址中的基因发掘》这部书,名字就有点颇费思忖。
这是一部别开生面、意蕴深厚,令人兴致盎然、拍案叫绝的书。
乍看书皮,以为是要讲考古学,或者基因学;略翻几页,却讲的是食物之始源与医学之关联;再进一步阅读,才恍然大悟,作者带我们进行饮食考证、医学考证以及医疗与健康的深入广博探究。图穷匕见,乃是医疗之刀剑;水落石出,乃是宝石之光显。于是,啧啧称是,竖指点赞。
我们不妨将其书解读为:人类饮食文化的渊源与医学元素的研究。
作者选择医食同源这一话题,虽为民众及医者所乐道,但多限于舌尖滋味、营养偏颇。所谓“饮食文化”可能不独于此,而索本求源,旁征博引,则更有雅兴,令人回味。作者连我们餐桌上常见的土豆、玉米、番薯都参考一番——“原来如此,我们总算吃得明白!”
我们常见的甘蓝与大头菜、番茄与西红柿是一个“谪族”抑或“表亲”?一个菜的食料,可以列出一页!食物祭品可以排出一栏……作者古今中外广泛涉列,熔于一炉,充满珍闻、趣事,既是“密码”也是常识。既有清新的人文景观,又有丰满的时代情怀。
有趣的是作者还讲烹饪方法,甚至耕作方式,将其与医疗健康结合起来。蔬菜水果从草莽始初到现今的科技进步,展示了农业革命和医学翻新,落实在医药餐饮交汇的主题上。讲实用,接地气,看似深奥繁杂,却不虚妄空泛。
本书当然有医学科普性质,其认真细腻、据理陈情的态度难能可贵。浮躁虚夸、哗众取宠已是当下包括科普宣传都被染上的通病。医疗实践讲循证,公众教育亦应实事求是。作者是医学人文学者,其医学、人文之整合驾轻就熟,甚至天衣无缝。使我想起自己在青年时代就喜欢的法国科普作家儒尔纳,我国的科普大师高士其,散文大家秦牧,还有那些科学大家优美深刻的科学散文,像数学家华罗庚的《统筹法》《优选法》,茅以升的《桥话》,更有著名诗人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还有美国白宫最年轻的健康政策顾问、外科医生阿图•葛文德,他的每一个病例、每一个故事,都像是惊悚小说,我们甚至不能确定它是文学抑或医学。
读到这里,或者说写到这里,我甚至也难以准确定位,这是一部什么书呢?是医史,是科普,是文学,也许都是,可谓医、史、哲、文融会贯通,中西合璧于一体。初读甫毕,感觉可能只是尝一脔而未及其鼎味矣,需要再反复读研,慢慢琢磨。
我们得提到益昉先生这部书著的写法,是散文随笔,像古典的章回小说,包括题头。有悬念,惹遐想;点破题,得释然。既能引人入胜,又使人掩卷深思。
作者是在《文汇报》“笔会”副刊陆续发文、集辑成书的,这是一个“三轻松”的形式:作者可以每周写两篇短文,顺畅自由,缓和文债之压;编辑不必担心“断顿”,减轻组稿约稿之苦;读者看起来轻松,免去连篇累牍阅读之烦。内容虽有联系,又各自命题,亦无“且等下回分解”之念。我的几本书都是在报刊专栏发表后集结成册的,否则,一个医生哪有整块时间正襟危坐写书呢?
作者方益昉先生的“西出虹桥”接续不辍,我们期待着……
本文来自中国医学论坛报“一个医生的读书杂记”专栏,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查看更多